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稠油热采过程中,由于储层处于高温环境下,注入介质的储层中必将引起强烈的水岩作用,从而导致储层物质发生明显的物理化学变化。根据稠油热采水岩反应数学模型,文中模拟了稠油热采蒸气吞吐井吐出水的水岩反应。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了稠油热采蒸气吞吐过程中PH值、组分浓度及各矿物的饱和指标随温度的变化特征。根据饱和指标曲线图分析,模型模拟结果同吐出水团体矿物颗粒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另外,还对稠油热采水岩反应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后储层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注水开发模拟实验及现场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压汞实验、物性测试等方法对模拟实验前后岩芯进行分析,研究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开发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增加,渗透率总体明显降低,渗透率平均变化4.72%;水驱后孔隙度平均增加0.15%,而孔隙组合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退汞效率平均降低4.39%;喉道中值半径变小但分布类型没变化;储层润湿性整体向亲水方向发展。低渗透储层特征发生变化的机理主要是:储层中颗粒和填隙物在注入水的冲刷作用下发生溶解、破碎和迁移,一部分被水冲出,一部分滞留在细喉道处形成堵塞,导致孔喉连通性变差,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注入水冲刷作用使储层岩石表面及孔喉表面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储层润湿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田杜84块兴隆台油层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量的岩矿鉴定和测试分析资料,论述了辽河油田杜84块兴隆台油层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发生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程度较弱,溶蚀作用较强。此外,还计算了各类成岩系数,根据成岩系数判断成岩作用程度。最后,根据上述成岩作用程度及该区古地温、自生矿物的分布、粘土矿物组合及转变特征确定兴隆台油层储层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带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5.
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是近年碳酸盐岩优质油气储层形成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热液白云化作用、热液淋滤溶解作用是其中2个最有油气储层意义的地质过程。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上述2种典型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作用过程、分布规模和存在问题。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进一步讨论不仅展示了目前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的模糊性和多解性,而且将对今后更好地应用和完善目前的热液流体改造作用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大量样品测试数据与图像的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沉积环境和沉积框架下系统地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研究区长81
砂岩储层成岩环境、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及演化模式,认为研究区长81 储层现今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 期—B期的早期;在
不同成岩期次的建设性与破坏性成岩作用过程中砂岩骨架颗粒的几何特征、压实过程中颗粒的错位现象、胶结作用以及次生孔隙
发育特征控制着储层孔隙演化,进而控制着储层物性和渗流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以砂体胶结物类型与孔隙演化特征标定建设性
与破坏性成岩作用并划分出绿泥石衬边残余孔-溶蚀相、高岭石+伊利石胶结残余孔-溶蚀相、绿泥石胶结溶蚀相、伊利石胶结
弱溶蚀相、强压实-碳酸盐+伊利石胶结相5个成岩相组合单元。室内实验对成岩相单元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具有一致性以及
与储层建设性与破坏性成岩作用演化的吻合性,有效地表征了成岩作用演化对砂岩储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方 A-1和 A-2气田为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两相邻的高温高压气藏,其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薄片、粒度、温压等资料分析了其沉积、成岩作用的差异,剖析了导致储层物性差异的 主 控 制 因 素。研 究 结 果 表 明:沉 积 物 粒 级 大小、粒度分选对储层物性存在一定影响,但关键是成岩过程中高温及热流体差异;热流体促进了长石溶蚀,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同时加快了胶结物及自生黏土矿物形成,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沉积成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东方 A 区储层物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储层驱动半径的计算方法一般基于储层等厚情况,忽视储层厚度变化对储层驱动效果的影响.根据源汇势能原理,考虑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推导储层厚度非线性变化的有效驱动半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在平均厚度相同且厚注薄采条件下,储层厚度非线性变化时的驱动半径小于厚度线性变化时的驱动半径、大于等厚时的驱动半径,驱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论述了稠油注蒸汽采过程中所引发出的水化学问题,指出:在注蒸汽热采过程中,随着蒸汽的注入,将在储层内自注热井向四周逐渐形成一些连续过渡的温、压、pH值和水相状态不同的汽水浸润带,即蒸汽饱和带→蒸汽过热水混合带→过热水带→与储层温压条件相当的热水带,由于各带内状态条件的不同,故各带内所引发出的水-岩作用(包括矿物的溶解与沉淀作用)将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对各带内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程度也将是不同的。文中还扼要地介绍了对此进行水化学研究的方法原理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徐家围子断陷是我国断陷湖盆致密砂砾岩气勘探区块之一,其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是勘探的主力目的 层,储 层 致 密 是 该区致密气勘探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压汞测试和物性统 计,分析了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的特征,从沉积、成岩角度讨论了储层致密的成因。研究表明,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差,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具有孔隙-裂缝双介质特征,孔隙类型多为长石溶孔、岩屑溶蚀,孔隙结构复杂,缩颈型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占主导地位,裂缝类型为压裂缝。储层特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近源搬运背景下砂砾岩的成熟 度低,高含量的塑性岩屑和泥质杂基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沉积物粒度和埋深决定了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成岩作用通过储层埋藏史影响储集物性,储层原生孔隙在早期快速深埋过程中大量减少,导致后期生烃流体运移不畅,限制了溶蚀作用的发育规模;同时,溶蚀期以后砂砾岩储层再次埋深并经历强烈的胶结作用,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再次遭受破坏,最终形成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在东部和西部几个大油区均有分布,而且储量很大。近年来由于热采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稠油开采得以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晚。辽河油田稠油的多数主力区块都进入吞吐开采中后期,通过油蒇精细描述,应用测井、室内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研究稠油剩余油的分布,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靖安油田北东区局部构造与石油富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进入第四阶段时,靖安油田北东部发育了延长组和延安组沉积,它们是主力产油层.区内石油产层的局部构造主要分为岩性差异压实作用所形成的局部性隆起;古地形突起上覆地层形成的披覆构造;由差异升降作用造成,但相对较少且不易与前两类区分.区内的局部构造与石油开发关系密切,直接影响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4.
沥青质沉积不仅会伤害储层物性还会对流体饱和度分布和渗流特征产生影响。通过开展不同开发方式下的长岩心驱替实验,分别测定了有或无沥青质沉积影响下的油水、油气和三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了沥青质沉积对原油相对渗透率和岩石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导致水驱、CO2非混相驱和水气交替(WAG)驱的采收率分别降低了12.2%,5.9%,15.3%。并会引起驱替压差上升,岩石润湿性向亲油性转变,加速水或气突破时间。水驱中沥青质沉淀会使油水两相共渗区左移,含水饱和度对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增大。CO2非混相驱中沥青质沉淀对气相渗透率影响较小,而油相渗透率更容易受到含气饱和度变化的影响。在三相渗流中沥青质沉淀会降低油相渗透率,加快油相相对渗透率的下降速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弱WAG驱效果。在注入水中添加JCF-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能够降低驱替压差,延缓水或气突破时间,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弥补沥青质沉积产生的伤害。研究成果为富含沥青质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田的地层划分基本上是传统的地层划分方法,所以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采用多重地层划分方法,对牛心坨—曙北地区的代表性探井,作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说明了多重地层划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的海上稠油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的加热降黏、气体溶解降黏、气体扩大加热腔与减少热损失、蒸气与气体协同增产效应等开采机理,优化注入蒸气和烟气温度、烟气蒸气体积比、周期蒸气和气体注入量等参数,建议注入蒸气与烟气的温度高于300℃,在大气压下烟气蒸气体积比为0.4~0.6.在渤海稠油油田开展4口井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开采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开采后稠油井平均日产油量达到冷采的3倍以上,最高日产油量超过100m3,周期产油量达到1.0×104 m3左右.基于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的海上开采稠油技术可以提高海上稠油开采速度和采收率,有潜力成为未来海上稠油油田的主要热采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7.
?????????GPS???????????????????????????2011-07-24-26???????????????GPS???????仯???????о??????????GPS????????仯???????????3????????????????????????????????????????С?????????????????????????????н?????????????????????п?????????????????????????????????????????????κ???????????????????????????У????????С?????????????5???GPS???????仯???????????GPS????????仯????????????????????????????  相似文献   

18.
CO2与水相比,膨胀性大、黏度低、与岩石反应程度低,并且在作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渗流传热流体时,比水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对CO2-EGS生产过程中储层岩石物性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数值模拟3个方面,对CO2基增强型地热系统CO2-EGS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从矿物成分、微观孔结构和力学性质3个方面对储层岩石性质的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参与反应的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类;而沉淀的矿物为蒙脱石、伊利石及方解石等。CO2-水-岩石相互作用会导致储层岩石的力学性质下降,孔隙结构特征改变。最后,讨论了CO2作为EGS渗流传热流体仍需攻克的难点问题,包括:CO2的热动力学特征、换热效率,CO2-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改变,影响CO2-EGS经济性的因素,以及CO2-EGS数值模型的研究等。针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为今后CO2-EGS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Studyonmarinefishlarvaenutritionisthemostadvancedintheresearchdomainoffishnutri tion .Itwasfoundinrecentyearsthatn 3highlyunsaturatedfattyacids (n 3HUFA)areessentialfattyacidsformarinelarvalfish ,andthatdocosahexaenoicacid (DHA ,2 2 :6n 3)andeicosape…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论述利用美国纽克里得(Nuclide)公司的发光仪,对鄂尔多斯盆地包括国内部分其它沉积盆地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岩的鉴定结果,进而把这些成果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次生变化以及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结合起来,以期能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