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2006,28(6):654-668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 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 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 特别分析了《后汉书》对陇西地震的描写、 各种史料揭示的当时历史背景、 张衡的生平、 张衡的诗文、 汉代地名考, 对比了清朝5次历史地震, 估算了其烈度衰减, 得出结论: 这次陇西地震的时间应为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 作为一个粗估, 其震中在天水一带, 震级约7级. 张衡晚年的悲剧也与这次地震有关. 本文还利用近年3次陇西地震在洛阳台的宽频带地震记录, 从震级定义、 数字宽频带地震记录和小震记录合成大震记录等3个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洛阳灵台处的水平向最大地动位移应为6~8 mm,最大加速度则不大于10-2m/s2. 这些结果对新完成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起到了重要的定量检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的地动仪是人类在地震学的首创仪器,复原工作被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所重视.中国历史博物馆1951年展出的王振铎地动仪复原模型,其原理因袭了日本萩原尊礼1937年的直立杆推测,外形参照了服部一三1875年的部分设计.该模型曾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至今与美国赠送的月球石头并列展示在日内瓦,地位很高.但随着国内外的广泛知晓,模型复原中的偏谬日渐突出.问题不仅在于模型没有做过理论计算和仪器鉴定,而且50多年间国内没有一件(包括模型原件)验震的实例,加之日本在1939年的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否定的结论.国际上对该模型的公开否定和批评已经见诸于正式的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少数学者误以为这是中国研究的定论结果,继而认为地动仪不属于真正的科学,失传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甚至认为中国人把张衡地动仪视为"国宝",更多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想往,而不是代表一个完满的现实,还出现了完全否定张衡地动仪在科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已失传十几个世纪的张衡地动仪.有望在国内地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联合攻关下,经过重新复员,展示在世人面前。复原涉及原理复原、力学试验和模型制造3个步骤。4月份,复原工作的第一步——原理复原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4.
张衡地动仪的外形需要重新复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王振铎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仅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不对,其外形也是错误的。这个外形既不符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符合考古发现的汉代文物,更被灵台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所否定。因此,不能继续用这个模型的外形再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重新复原已是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坚持不改,拖延下去,会有损于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今天中国的形象。在重新复原时,对于模型的整体外形、蟾蜍、龙以及其他装饰的处理问题,提出了应该遵循的3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限定规模的平面应变沙槽模型,用于模拟沉积覆盖层中基底控制的构造倒转。试验了两种基底构造。第一种,沿控制地堑地形的垂直断层和正断层作反向运动只能造成沿着原有的覆盖断层的局部位移复原。倒转在原有的覆盖断层的下盘产生新的逆断层。活化的正断层和新的逆断层限定了倒转构造边部的楔形断块。  相似文献   

6.
冯锐 《中国地震》2016,32(4):571-583
地动仪的研究涉及历史和科学的统一。古籍文字的主要部分是对测震现象的描述,研究的学术观点和模型尽可不同,但地震学基本概念和原则是需要遵循和坚持的,方能正确把握和解读史料。针对一些专业认识上的误解,本文以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史实为依据作了必要的澄清和纠正,诸如地动仪的反应方向、对地震和非地震的不同反应、陇西地震的量化分析、地震学的实验检验、在地震科学史上的作用等。还对个别的脱离实际却被媒体高调宣传的模型实验,指出了其原则性失误。地动仪研究的重点并不局限于重建一个模型,更要探寻古人如何发现和利用了自然规律,学习和掌握地震学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巴塘1870年前后的地震和有关史料,并结合震区最新线性构造分布,对巴塘地震的震害、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控震构造以及烈度异常区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1870年4月11日发生在四川巴塘地区的强烈地震,距今时间并不太久远。研究和讨论该地震,不仅对该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和中长期地震预报有着科学意义,而且对目前的城建工作和房屋的防震,抗震工作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地震仪器记录的历史较短,不足以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弄清楚地震活动性规律,因而研究历史地震非常重要。地震史料只有转换成用现代地震参数(如震级、震中位置等)的形式来表达,才有可能用于地震科学的各种研究。已出版的各版本历史地震目录中地震参数估算方法主观经验性较强,不确定性较大;现有新方法多以圆烈度衰减关系为基础,忽略了烈度分布的椭圆特征。本文通过建立椭圆烈度分布模型,联立椭圆数学方程,直接代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无破坏记载但影响面积较大的地震史料是历史地震学中的宝贵资料。本文通过对甘宁陕地区明代无破坏记载的历史中强震的史料考证、实地调查及对有感范围的统计计算,采用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新确定补充了10次中强地震,并给出其基本参数。为研究区内完整的地震活动规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及其海啸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昭  王善雄  王喜年 《地震》2006,26(4):94-102
由于史料记载的模糊和局限性, 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地震是否引发地震海啸灾难, 一直是有争议的。 该文从这次地震历史资料的辨别、 考证和分析研究认为, 泉州海外大地震并未引发地震海啸产生的显著灾害。 在相关的史料与台湾海峡发震构造的分析基础上, 通过潜在海啸源的鉴别以及海啸源参数的确定, 对泉州滨海断裂和台湾海峡浅滩南缘海啸源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 利用了1994年台湾海峡浅滩南缘地震的海啸波验潮站资料, 对计算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检验。 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的潜在海啸源(滨海断裂)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海啸波对泉州湾沿岸的增减水效应不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也为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未引发灾难性的海啸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03,19(4):358-376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蕴涵着大量的地震科学信息.针对目前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存储的分散、纸介质老化破损、无法进行计算机网络发布和传播等问题,本项目在广泛收集20世纪山东及近海10次5级以上地震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摄影、计算机数字化扫描技术、计算机图像编译等技术,借以形成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计算机数字化图像文件;同时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发掘、抢救与地震基本现象、基本知识的归类整合相结合,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计算机数字化电子载体存储与地震科普相结合,编制出《20世纪山东十大地震》画册,解决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由纸介质存储向数字化电子载体存储的技术进步问题,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发布和传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固有特性和抗震性能,根据西安城南门箭楼复原工程资料,采用半刚性弹簧单元来模拟实体结构的榫卯、斗拱和柱础连接,建立箭楼大木作构架的局部和整体两种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方法,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模型的前10阶频率和振型;采用瞬态分析方法,在El Centro波、Taft波和兰州人工波...  相似文献   

14.
神户震灾后,宏观异常现象不只是专家注意,一般市民也耳听眼见,部分科学研究者似乎也开始了认真的研究。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研究由非科学向科学的转变并非成功,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对每一份宏观异常报告的可信度均没有作过仔细推敲,便将报告中所有的现象都作为观测事实,继之进行解释。(2)绝大部分都是几经转手的事后报告,这且不说,更谈不上从心理学的侧面进行过分析了。关于第(1)点,原封不动从古记录、古书中留存下来的有关历史地震的各种前兆报告照搬的例子很多,但若从史料地震学的角度来看是毫无意义的。史料地震学作为注重内容的前期阶…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震研究几乎全部取材于史料,而方志中的地震记载又占了地震史料的绝大部份.本文从方志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历史地震的史料收集、整理,特别是当代地震志篇的编纂实践,阐述了历史地震研究的方志学特征,进而论述了"方志地震学"已在中华大地创立!文中还探讨了方志地震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西藏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档案馆编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简称《汇编》,下同)是研究西藏历史地震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其科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的局限性和大部分地震震中位置未能进行实地调查,因此,有些震中位置尚须进一步讨论。根据《汇编》记载,1411年9月29日在当雄附近曾发生强烈地震。《汇编》中记述共有四条,其中一条对震中的确定有较重要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地震史料更为世人所瞩目。挖掘和研究我国地震史料是地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推动和深入我国地震史料的研究工作,发挥地震史料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经中国地震学会批准,于1987年11月3—5日在昆明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得到史  相似文献   

18.
凯利斯 -博罗克院士是俄罗斯地震学和数学地球物理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他的高尚人品、科学的洞察力、活动能力以及他能从大量事实中择其主的聪明才智 ,使得他总能发现新的、常常是别人尚未提出的全球性问题 ,并团结各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研究。凯利斯 -博罗克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报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 ,并担任了首任所长。从 1 966年起他亲自编辑出版了《计算地震学》年度著作文集。凯利斯 -博罗克在科学活动初期专门从事数学地球物理学一些经典问题的研究 ,初期的研究是建立地震震源模型以及根据观测资料重建震源区的地面…  相似文献   

19.
从新史料看元大德七年山西洪洞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对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洪洞大地震的破坏范围、震亡人数、震中、大型地体滑移、“李忠孝感碑”的下落及地震造成水利设施的破坏等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五大连池火山喷发史料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喷发史料发掘考察与研究”课题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的课题(编号:100155,成果登记号:中震科登字2002010J)。该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首次在280多年前的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中发现珍藏有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