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乔木侧根对土体的斜向牵引效应Ⅰ原理和数学模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证实植物侧根对周围土壤的斜向牵引效应是乔木根系抗系抗蚀护坡机械效应的重要内容,以云南松林为例对这种效应及其量值进行了野外观测和模型计算,并对其在克服林地浅层坡面的不稳定性以及控制侵蚀保护坡面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野外测量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土壤风蚀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一系列土壤风蚀野外测量仪器与技术。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野外测量仪器和技术并不相同,这给研究结果的比较与集成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交流与合作。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风蚀影响因子测量、风蚀物收集和风蚀量确定3方面详细介绍了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仪器与方法的优缺点,指出目前一些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并对今后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滦平地区春玉米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肥料-产量效应和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水分-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水分-产量效应接近显著水平,而肥料-产量的效应在任何水分条件下均为正效应,作者认为,在目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是肥而不是水,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当地春玉米合理种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表径流挟带土壤氮进入水体是造成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mm和1000-1100min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磷矿开采废弃地与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土壤营养元全氮随径流流失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产流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TN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TN随径流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径流中TN含量对其影响不大,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TN流失起到较强的截留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以及土壤的影响研究已经广泛开展。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气候变化对植被和土壤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给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大量野外定量分析以及经验模型预测等方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植被分布范围、生产力以及多样性的改变。气候变化也会使土壤基本性质发生变化,同时土壤作为全球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碳库,土壤有机碳库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变暖与土壤有机碳库的分解互为反馈。  相似文献   

7.
人工控制土壤水分剖面调控根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冯广龙  刘昌明 《地理学报》1997,52(5):461-469
1995年-1996年在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全站进行了控制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的灌溉试验,详尽考察分析了根系生长分布,水分利用方式,冠部营养生殖生长,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灌溉效应。结果表明:根系分布随土壤含水量降低相应减少,呈水大根大特征,上部干旱促使根系向深层发育,利用下层水量较多。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与拦截一般通过降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草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等组分间的转移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的分配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分配效应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并指明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对乔木层的大量观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率在9.0%~69.1%左右,树干茎流率在0%~5%间,并受森林类型、林分特征以及降水事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截留分配研究不足,还难于得出可靠的结论,已经制约着我们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效应的评估。森林对降水分配过程的建模及其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无法使研究结果由点向面进行尺度转换和应用。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揭示阶段,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进行多因素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强化对目前最薄弱的环节——灌草层、凋落物层、土壤以及整个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贮存效应的综合定量监测与建模研究是阐明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坡面植被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及其固坡效应的差异性,选取白龙江流域浅层滑坡多发区两种典型修复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网格法计算不同树种根系的根截面积比(RAR),采用万能试验机分析不同根系径级单根抗拉特征,并运用RWM模型计算两种乔木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加值。结果表明,两种乔木根系的RAR值,刺槐(0.18%)和杨树(0.51%)均大于发挥固坡效应的阈值(0.1%)。两种乔木的单根抗拉力(TF)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幂函数特征,TF_(R.pseudoacacia)(363.6 N)TFP.tomentosa(419.95 N);刺槐根系的抗拉强度(TS)与根系直径正相关,杨树根系与直径呈负相关关系,且TSR.pseudoacacia(25.38 MPa)TSP.tomentosa(27.62 MPa)。RWM模型计算得到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加值为刺槐(21.93 Kpa)杨树(67.61 Kpa)。在研究区,两种乔木植物根系均能有效增加土壤抗剪强度,杨树根系的固坡效应优于刺槐,研究结果可为浅层滑坡多发区植被根系固土模型的应用和生物工程减灾效果的评价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的纬向效应和高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GAME-Tibet野外观测期间所得藏北高原不同地点土壤温度资料,对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效应,而冬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效应,年平均土壤温度分布是纬度效应和高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乔木的斜向支撑效能及其坡面稳定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跃  骆华松  徐强  陈晓平 《山地学报》2000,18(4):306-312
以滇中地区的松林为例,初步定量探讨了乔木对顺坡有的浅层土壤的斜向支撑作用。研究,树根可能提供的锚固力可达0.69kN;在有效的锚固作用下,单株树干的支撑力(抗滑力)最高为0.42kN,平均为0.17kN;受斜向支撑作用的影响,本来不稳定的浅层松散物质的稳定性系数F值,由0.54提高到1.10,使坡面成为稳定斜坡。如果在特定条件下,树根的锚固力全部转化为支撑力,坡面的F值可以达到2.82。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侧根摩擦型根土粘合键的破坏机制及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云伟  刘跃明  周跃 《山地学报》2002,20(5):628-631
以云南松侧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侧向牵引情况下,云南松测根与土壤之间摩擦型根土粘合键的力学作用机制,阐述了侧根从土中拔出时,摩擦型根土粘合健破坏的实质,并基于莫尔-库仑破坏准则建立了极限平衡条件下的摩擦型根土粘合键破坏模型。该模型除了可以描述摩擦型根土粘合键的破坏原理外,还可用于定量地估算、预测摩擦型根土粘合健能够提供的最大牵引阻力。最后,通过实测与模型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乔木侧根对土体的斜向牵引效应Ⅱ野外直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根据乔木侧根对土体的斜向率引效应原理和数学模型,以云南松林为例,进行了野外直接剪土测试。结果表明,在表层根际土中(0 ̄20cm)松树侧根能在相同的垂直截面上平均提供577.23N的斜向牵拉力,使根际土层的抗滑力提高了38.78%,把根际土层的抗张强度提高了5.77kPa。同时发同,侧根牵引效应的量值随根生物量大小的影响,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林的林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周跃  李宏伟 《山地学报》1999,17(4):324-328
研究发现滇西北高山峡谷区云南松也具有通过林冠截流减少有效雨量和降低雨滴对地表的滴溅能量,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产生较大的直径的叶工引起的林冠滴溅效应,云南松林冠在整个雨季截留率平均达36.29%,使林下有效降雨仅为降雨量的63.71%,松林在整个雨季的林下溅蚀累积总量为4.94kg/m^2,裸地为6.12kg/m^2,表明松林减少19.28%,的溅蚀全量,但林地在雨季中后期的各阶段溅蚀全量却高  相似文献   

15.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5种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等高带状耕作、地埂、生物防冲带-绿肥、生物防冲带-苹果、水平梯地(梯田)对土壤流失量的控制作用建立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得到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P值,为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70~80年代中期,湖泊沉积研究受油田开发的带动而得以兴起;80年代中期之后,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研究的内容侧重气候变化,研究区域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完善,测年手段更趋精确;近几年来又特别注重研究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湖泊,强化短时间尺度研究,注重人为因素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今后该领域研究应注意加强环境指标的综合运用与定量化研究,强化分析环境演变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尽快建立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积极开展极地地区湖泊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淮南煤矿复垦区木本植物女贞为例,根据木本植物吸附土壤重金属特点,提出新的采样方案,布设采样点,采用石墨炉法,测定样品中Cu、Zn、Cd、Cr和Pb等重金属含量,通过多参数统计回归趋势分析,探寻重金属在土壤—根系系统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根系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强,其迁移能力就较强,且迁移特征沿着根系遵循三次曲线模型(y=ax3+bx2+cx+d);随着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降低,其迁移能力也逐渐降低,且迁移特征沿着根系由三次曲线模型向直线模型趋势过渡。研究煤矿复垦区土壤—根系系统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煤矿复垦区土壤的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植物修复土壤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大田环境土壤小麦根系体系Pb、Ni行为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同种元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共存元素对Pb、Ni行为的影响多表现为协同效应;Pb、Ni由土壤向根系迁移的趋势较弱;pH值、粘粒及粗粉砂粒含量与根系Pb含量呈负相关,P和砂粒含量与根系Pb含量呈正相关,其它分析因子值与根系Pb含量不相关;粗粉砂粒组成与根系Ni含量呈负相关,砂粒组成与根系Ni含量呈正相关,其它分析因子值与根系Ni含量不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b是影响根系同种元素吸收的主要因子,而Ni不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丰富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植被护坡工程植物选择,推动区内植被护坡工程实用性和观赏性兼顾发展。该项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观赏地被植物马蔺为研究对象,以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至东峡镇之间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植物分布特征和生长特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单根拉伸试验和重塑根-土复合体三轴压缩试验,定量评价了野生马蔺植株和根系生长特征、单根抗拉特性以及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马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洪积扇、坡积裙和河漫滩等地貌单元,立地条件包括上述地貌单元内的林下坡地、田间、道旁、湿地、荒地等;通过选取两处试验区开展调查可知,马蔺平均株高、冠幅和植株密度分别为75.22±11.40 cm、106.09±25.62 cm和1.51±0.55 株/m2;马蔺标准株根系分布深度可达50 cm,主要分布在0~30 cm深度范围内,根幅约40~50 cm;马蔺根径为0.20~0.70 mm,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平均值分别为7.94±2.91 N,46.30± 11.06 MPa和54.17%±17.08%,随着根径的增大,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拉强度分别呈幂函数增大和幂函数降低关系,单根极限延伸率随着根径的增大呈逐渐增大变化趋势,但二者之间未表现出相对显著性的关系;马蔺根系对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增强作用,可分别显著增强0~30 cm和0~10 cm深度范围内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且对土体黏聚力的增强作用较为显著。该项研究成果对于选用观赏地被植物马蔺进行研究区坡面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的生态防护工作,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干旱区沙化土地绿色环保治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沙化是中国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沙化土地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干旱区使用人工植被和草方格机械沙障等措施治理沙化土地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研发和探索了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等诸多新型、快速的沙化土地绿色环保治理技术。本文评述了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系列创新性研究,分析了其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全面、准确认识和评估绿色环保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