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高空测风是根据气球每分钟的仰角、方位角、水平距离(斜距),即气球每分钟的运动轨迹,用国产A型或701型测风绘图板点绘求取平均风向风速的。用绘图板求算平均风向风速,在一般情况下问题不大。但是,当风速很小近似静稳时,则前后两计算分钟的投影点几乎重合而又不重合时,风向很难点绘,每点绘一次就有一个风向,究竟那个是正确的风向,决定不了。下面介绍风速近似静稳的风向点绘方法。  相似文献   

2.
测风气球净举力的计算和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国梁 《气象学报》1988,46(1):120-126
目前在气象和环保部门测量高空风向风速,常采用光学经纬仪跟踪气球的方法。单经纬仪测风或双经纬仪测风同时测垂直气流,以及气球进云后定低空探空仪的高度,均应采用升速已知的气球。气球上升速度W(m/min)取决于气球净举力大小,可由下式确定: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27日18时~20时阿克苏出现一次强对流天气,其中18时27分至19时52分出现雷暴,19时05分至20时25分出现阵雨,致使基值测定和施放瞬间观测的干、湿球温度值变化较大,并且临近放球时风速达9m/s放球后,气球升速偏慢,至20时26分钟球炸(气球飞行了65.8m in)。用辅助功能查算61.9m in后气球平均升速<150m/m in,故确定探空终止层在61.9m in,测风从62m in开始至65m in采用单独测风计算方法整理(简称单测)。从打印出的资料上看,除气球平均升速为206m/m in有点反常外,似乎记录并无其它异常情况,但是后来通过认真分析,判断出本时次的探空仪气压元…  相似文献   

4.
小球测风(升速200米分~(-1))方位角、仰角无突变,计算分钟的点子轨迹及量得风层的风向风速无异常,但若记录长达60分钟以上,应认真分析,决定其取舍。 气球圆周长C=3〔(A+B)6π~2/ρ-γ〕~(1/3)ρ空气重力密度,γ氢气重力密度,A净举  相似文献   

5.
周和生 《气象》1986,12(2):25-27
在大气探测中,常用双经纬仪测风法探测边界展中的风向风速,并根据气球的升速计算垂直风速。这个方法简单、准确,但计算量比较大,如用微处理机计算就比较方便,我们在TRS-80微处理  相似文献   

6.
测风经纬仪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是用来观测气球在空中的角坐标值(仰角、方位角)确定气球在空中的位置,并通过一定的运算、计算出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是高空测风的主要装备之一。按常规观测员每次观测前都要调整焦距以获得较高的观测记录,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及时、有价值的气候资料。但是在实际观测中,尤其是在冬季温度低、湿度大、风速偏小,且在高仰角风向切变大的情况下,观测员为抓球顾不上考虑人的口腔、眼睛与经纬仪的距离和风向,导致观测员读数时嘴巴呼出的哈气与目镜相接触,就使目镜镜片很容易结霜,结霜后观测员看目镜内呈现一片模…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所说的自记风速划平线,是指10分钟内自记风速读数<0.3m/s,它可能是风速迹线全部缺测,也可能是特殊情况下的部分缺测.我们探讨的就是在自记风速因故一直划平线情况下的风向挑选问题.  相似文献   

8.
溯源 《气象》1981,7(4):34-34
1980年7月24日19时的测风中,我站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风速切变。如附表所示,风速从3分半的4米/秒突然增大到4分半的34米/秒。时间相差1分钟,高度仅相差290米,风速却增大了30米/秒。这也使得1000米和1500米这两个高度差不大的规定层风速相差了6.2倍。因此,这一记录是反映了真实情况还是读数有误,就很值得检查了。 首先检查仰角读数有无问题。看来第5分钟的38.8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它不可能小于38.6,更不可能小于34.0。然后检查方位角读数有无问题。假如把第4分钟的方位读数改为198.0或188.0或178.0,则与其相应的第4投影点必将分别落在附图中的A、B、C位置上。如果将第5点的方位分别改为154.2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稳定大气边界层中风向脉动的特征进行了讨论。用美国波德大气观测台(BAO)气象塔上超声风速仪的观测资料,计算了三种不同稳定大气结构条件下垂直风向σ_w/U和横截风向σ_v/U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σ_w/U和σ_v/U随平均时间的变化分别与垂直风速和横向风速的能谱分布有关。σ_w/U和σ_w/U随平均时间变化的峰值与能谱峰值的时间尺度相当。 在重力内波的情况下,边界层大气中往往伴随有风向切变。由于稳定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十分复杂,通常,风向脉动参数和Ri数及高度之间无简单规律。只有在一层逆温时,在风速和Ri数均随高度增加的情况下才有一定的简单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 0 1时单独测风时 ,有时需要采用单经纬仪测风观测。但在现行的《5 9- 70 1微机数据处理系统探测手册》中 ,没有微机程序处理单经纬仪测风记录的说明。台站工作人员在遇到单经纬仪测风时 ,按照雷达单测风处理的办法 ,假设在使用雷达观测时遇到前几分钟缺测 ,在留出足够的空间后 ,随便输入几分钟的雷达测风数据 ,后边采用补放经纬仪小球的方法处理。然后在高表 - 1 6中 ,根据规定等压面的平均高度内插风向风速 ,手工修改相应报文及测风方法指示码。这种办法极不方便 ,需要人工修改的地方很多 ,容易延误时间或出现错情。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  相似文献   

11.
1选择合适的净举力 气球升速的快慢决定于净举力的大小.海口站地处沿海地区,冬春季节天气一般较稳定,有时即使下毛毛雨、小雨,对气球升速影响不大,这时净举力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1200 g左右,气球升速保持在350~400米/分,即可延长球炸时间,提高探测高度.  相似文献   

12.
吴坤椿  黄观容 《气象》1983,9(1):32-32
气球充灌一定量氢气后产生浮力,浮力减去球皮、探空仪等附加物重量得到一个纯粹向上的力,高空气象探测中称它为净举力。一般说。附加物固定后,净举力决定气球升速快慢。升速快,球炸早;升速慢,球炸晚。为了提高探测高度。需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些分析研究。 首先来分析净举力与气球升速的实际关系,我们挑选了涠洲岛探空站1981年6、7、8月和1982年6、7、8月各20份记录,分别求算各等压面间的每分钟升速值及20份记  相似文献   

13.
由于空气中不规则乱流及充气后的气球经纬和形状差异等的影响,小球测风中的气球固定升速实际上只是个概值,它与真值存在着一些差距。所以,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科学考察时,往往要用基线观测──两架设在一定距离上的高空经纬仪,用同时观测气球运动投影点的办法──来确定气球在各瞬时的高度和距离,以测定低层大气各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和某一高度层次上物质聚散的运动轨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新进展,基线观测己被愈来愈多的部门所采用,但其操作方法尚不够规范统一。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1 把好复算校对关首先对自记风向风速和日最大风向风速进行全面仔细地复算 ,注意日最大风速和各正点风速的比较 (日最大风速≥各正点风速 ) ,风速尾数是否是 0、3、7,对于缺测、仪器故障等特殊情况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其次互校自记纸和报表。2 与 4次定时风向风速进行比较一般自记纸上整理出来的 1 0分钟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与相应的2分钟风向风速差别不会太大。在仪器无故障和自记钟走时正常的情况下 ,1 0分钟内最多风向和定时风向差别应在± 45°以内 ,一般正点前 1 0分钟内的 5个风向中应至少有 1个与 2分钟的风向相对应。如超过 4…  相似文献   

15.
规范规定:当自记风的风向或(和)风速有缺测时,在无其它自记风记录可代替的情况下,应从正点前20分钟到正点后10分钟内,取接近正点的10分钟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代替。但在理解“接近正点”时,有些观测员可能陷入误区,从而在处理有缺测的自记风时有失偏颇。误区可归纳为:误区一:正点前有部分自记风速线缺测时,要么完全用从正点前20分钟到正点前10分钟这10分钟的自记记录代替,要么完全用正点后10分钟的自记记录代替。误区二:自记风向有缺测时,可代替时段内的风向在标线排序时,要么都从左到右,要么都自右向左,一成不变。误区三:…  相似文献   

16.
王世红  陈长和 《气象》1982,8(2):28-29
在一些气象研究课题和业务工作中,边界层内风场的详尽资料是不可缺少的,获取这项资料的基本手段是进行双经纬仪基线测风。我们在进行有关空气污染的气象观测中,为取得大气边界层内风的资料而经常使用双经纬仪测风法。 过去进行双经纬仪测风的一大麻烦是数据处理问题,数据处理的步骤是:选择适当的投影面,由经纬仪读数和基线长度算出各时刻的气球高度,用测风绘图板求得量得风层风向风速,最后内插得规定层风向风速。这种手算方法一是工作量大,二是计算过程繁杂,容易出错,三是计算精度差,只能分辨到1米/秒。国外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用计算机处理双经纬仪测风资料,国内在近几年的大规模试验工作中也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部门和省市进行了双经纬仪测风,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双经纬仪数据计算方案。这种方案在国外已被广泛使用并得到较好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某些污染物质的输送、消散和化学变化,极大地取决于大气细微结构,特别是低层大气气流垂直层结的类型和范围。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星边界层环境监测技术,美国阿尔贡国家研究所(ANL)研制了一种新的403兆周测温探空仪。探空仪的精度在0.4℃以上,分辨率在0.05℃以上,时间常数为2.7秒。探空仪用于双经纬仪气球跟踪系统,以秒为间隔,将数据记录在适用于计算机的磁带上。探空仪升速为3米/秒,因此,在获得的温度廓线上,高度每增加3米有一个记录。探空仪上升到预定高度,便脱离气球开始下降。这样,用一个探空  相似文献   

18.
L波段与59 701探空系统观测资料差异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苑跃  陈中钰  赵晓莉  王凌  主召华  吴昭  白端琴 《气象》2014,40(2):238-246
利用四川在59-701探空系统向L波段雷达GTS1型电子探空仪系统转变时,就4个高空台站开展了两套系统对比观测的资料进行了差异评估。结果表明:太原厂59型探空仪所测的温度、位势高度比上海厂59型探空仪所测偏高。100 hPa高度以下温度、位势高度观测数据没有明显的跳变,但以上高度换型带来的变化较明显;两套系统所测湿度差异较大,近地面差值最小,差值随高度升高而增大;L波段系统所测湿度基本是低于59-701系统所测湿度。两套系统所测平均风向、平均风速差异较小。直接差异各要素差异的峰值均较大。各要素差值的离散情况随高度的变化各异,总体离散程度最大的是位势高度,其次依次是风向、湿度、露点、风速、温度。两套系统所测要素的差值变化趋势虽然普遍没有太大差异,但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差值变化还是表现出与地理位置、季节和施放时间有关。两套系统在观测所使用设备、原理、精度、订正、观测方法、对比时的放球时间等的不同,都会引起测量值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9.
探空、测风综合观测规定,等压面高度的时间是在探空时间高度线(以下称时高线)上读取,以规定高度出现的时间与量得风层的时间之差,经内插得到各个高度上的风向风速。雷达单独测风求取高度,是按照H=R·sinδ(H 为高度、R 为斜距、δ为仰角)算出高度,并经大气折射、地球曲率及几何米与位势米三项订正后点绘  相似文献   

20.
冷锋过境时的边界层阵风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对冷锋过境时强风条件下平均风速、阵风、阵风系数、阵风谱、水平和垂直自相关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证明在强风条件下各层最大风速可以通过平均风速乘以各层的大于1的阵风系数求得。并且指出,该阵风系数随高度呈负指数规律变化。 阵风谱和自相关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所有大气湍流统计量都与高度有关。320米以下各层阵风谱的含能区均在20秒到20分钟周期范围内,呈现出多峰值现象,而且含能区的峰频随高度明显地向低频方向移动。湍流总动能随高度的分布不是单一性减小的,而且在30米和150米高度附近出现两个极大值。阵风的水平自相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