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40年的经历和现状,指出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科学进展与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文章分析了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难点,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基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现状与展望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的地震预报是抗震减灾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对策,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有计划的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使地震预报从完全束手无策的状...  相似文献   

3.
新书述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中国地震预报概论》,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出版,共498页.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包括5...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地震预测是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文章总结归纳了当前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引言方法论(methodology)就是把某种共同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为讨论对象的一门学问。各门科学都有方法论,地震预报科学当然也应有自己的方法论。地震预报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减灾需求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需要,这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地震预报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如果抛开地震预报科学的内在因素,那是属于宏观的地震预报方法论范畴。地震预报工作者在研究地震预报课题时,也可以不考虑地震预报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专门就地震预报内在体系中的特定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就需要考虑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懂得…  相似文献   

6.
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大中康誉为了实现地震预报,观测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另一个支柱就是地震预报理论的建立和系统化问题。如果确立了预报理论,就能够对预报观测、前兆的判定、地震发生的预测等提出科学根据和合理的指导方针。因此,要确立有科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7,(2)
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是我国地震工作的基本任务。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技术的进步、各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管理的改善以及科研成果在分析预报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地震技术系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重视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地震预报方法的实用性研究,努力推进地震科研成果在震情监测分析判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钱况 《华南地震》1991,11(3):80-84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的"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水平,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击破地震预报“瓶颈”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11.
对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十几年来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与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进行了对比,提出了要加强监测工作,加强深部探测和基础研究,调整政策,加强西部工作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四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震监测预报是震灾综合防御的基础,而短临预报在整个防震减灾工作中是一项难度大、反响大、社会显示度很高的工作。地震预报作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一方面因其科学魅力和社会减灾的迫切需要,吸引众多科学家投身于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但另一方面因其难度太大,加之成功...  相似文献   

13.
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民  刘杰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5):525-532
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分析了地震预报能力评价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R值评分方法,讨论了1990~2000年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实际效能,并对当前地震预报能力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由地震预报转向地震预测”学术讨论会滨野洋三在地球行星科学关联学会1993年联合大会时,东京大学理学部的滨野洋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井田喜明主持召开了题为“由地震预报转向地震预测”的学术讨论会。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思路是,地震预报是基础地球科学最尖...  相似文献   

15.
尽管目前尚未实现准确的地震预报,但地震预报研究成果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并能进一步加工成各种群体需要的更为精确的科学资讯,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为了增强地震预报工作的服务水平,应该加大基础调查、基础研究的力度,丰富监测台网的产出,增加地震预报工作根植土壤的肥力,增加讲述地震故事的素材,把地震故事讲得更完整、更丰满、更生动、更有底气。地震的孕育、发生具有很强的区域特点,各地区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技术环境"条件,建立符合区域特点的、面向预报的、科学目标清楚的开放型地震监测台网,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地震预报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积30年来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本文对我国地震预报的前提,基础,科学思路及技术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延兴 《地震》2002,22(3):15-20
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1996-2000年我国地震预报的平均成功率(R值)为0.330,总的预报水平仍是较低的,预报的成功率是不稳定的,漏报和虚报的比例还相当高。中指出,制约我国地震预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地震预报是经验预报,由于受到人局限性与制约,预报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形成以理论模型为指导的预报方法和预报体系;基础观测系统薄弱,尚不能提供随时空变化的各种“物理场”的信息。分析表明,地震活动与地震孕育发生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球动力学,天体动力学,地球化学三大学科领域。与此有关的学科主要有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天体物理学,应从这五大学科中重点研究与地震活动,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基础理论,以及地震触发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保证地震预报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监测工作,从而获得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垂直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重点地震监视区的重力场,地球磁场,应力场,地壳热流场等随时空化的信息。为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需建设三支高素质的地震工作队伍,即地震预报专家队伍,基础理论研究专家队伍和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利用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报,特别是近期地震预报,以达到直接减轻灾害的目的,这是近代地震预报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六十年代以来,中、日、苏、美等国均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二十多年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它集中反映在科研问题的深入及研究与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