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麻江新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外缘环境中旋卷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旋卷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认为该旋卷构造是新场逆冲推覆构造在特定条件下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李明道  陈金荣 《贵州地质》1995,12(3):240-243
本文描述了麻江新场逆冲的推覆构造体系外缘环境中旋卷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旋卷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认为该旋卷构造是新场逆冲推覆构造在特定条件下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莲花状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岩块或地块中由于旋扭运动而发生的旋卷构造的特征,作者之一在另一文中曾初步地作了一般叙述和探讨。但在该文中对旋扭构造的各种类型,并未作有系统的分析。其中有些类型,例如英国西罗普郡司脱列墩教堂镇附近出现的那个构造型式,由于资料不够充实,缺少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胡正国 《地质论评》1984,30(1):26-35
旋卷构造是地壳局部构造中最普遍的形式。粘滞性的岩浆在地应力驱使下流动侵位,发生物质的分异和结晶,最后固结,留下各种具旋扭特征的原生构造形迹,组成原生旋卷构造体系。陕西留坝望天龙超基性岩体中发育有形态多样的流动构造形迹,组成完整的旋卷构造体系,并控制铬铁矿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旋卷构造在地壳构造中,特别是在地壳局部构造中,是最普遍的构造型式.据李四光同志的分析,当外力的合力不通过某岩块的重心(质量中心)时,则此岩块将围绕核心部分(砥柱或旋涡)与周围岩块发生旋扭运动,以致产生旋卷构造.旋卷构造有许多类型,如果我们仅考虑其平面应力场,从其成生的构造应力场的推导过程中,除S型和反S型构造以及歹字型构造体系(它们可能与两种构造运动的联合作用有关)之外,都具有统一  相似文献   

6.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聚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些发现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补充和完善了该理论。  相似文献   

7.
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篇论文中,李教授发表了他历年来对这问题的研究的累积。李教授对大地构造的研究及成果是我国地质工作中头等的贡献,母容多赘,兹仅引壕该文最后一节中一段以作介绍:“按照褶皱旋卷收敛方向表示旋转扭动内旋方向的规律,康藏歹字型体系、陇西旋卷增系,以及包容在、或牵涉在这两个体系中的宋梁山旋卷体系,文殊山旋卷体系,都一致地表示:在它们展布的范围内,整个地块发动过顺时针的旋动。最近在山丹地区,由於地震而发生的旋动的方向,也和这个方向符合的。包容在祁吕弧形褶带西翼中的多字型构造体系,和河西体系,都一致的表示:在它们分布地区的东面相对地向南扭动,而在西面相对地向北扭动。包容在祁吕弧形褶带东翼的多字型构造体系、中华夏体系、新华夏体系都一致表示:在它们分布地区的东面相对地向北扭动,而西面相对地向南扭动。就是说这两个构造体系一致地表示:伊陕台地的西部和阿宁台地的东部——即贺兰褶带分布的区域以及它东面和西面的地带——对祁连山方面和吕梁山以及太行山方面,有向南扭动的趋向。这种相对运动正是与构成拟议中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所要求的运动方式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部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扭)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扭)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白银地区位于巨型南山构造带(古河西系)的东南端,祁吕贺兰构造体系西翼阿宁盾地内,又是陇西旋卷构造内旋褶带(图1)。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曾提到的宋梁山  相似文献   

11.
渭河盆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通过对盆地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对减少地质灾害,合理的开发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范围,包括北祁连山及其北侧的河西走廊地区。区内石炭纪地层发育,上、中、下三统齐全且均含煤层,呈北西西向广泛分布。对石炭纪含煤建造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控制作用的构造体系计有:古河西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西翼褶带、陇西旋卷构造体系、河西系和展布于北纬37°—38°左右的区域东西向构造带以及局部南北向构造等。它们在不同时期成生和发展,以重接、反接、斜接、包容等复合关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景观。   相似文献   

13.
周启永 《贵州地质》1999,16(3):199-206,194
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拟定了昂武隐伏深断裂,阐明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初步了基底古构造体系的递进行变形对区域深积作用、等区域地质演化的控制作用,重点对区域构造的运动喾动力学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强调了基底古构造体系研究对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柴达木盆地旋卷构造现象来探讨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旋卷构造首先见于四川北碚北温泉附近,以后次第见于浙江桐庐同春庙紫坊坞等地。它们都是一些旋轴水平的旋卷构造,是一些小型结构,其中主要部分均由帚状节理的弯曲裂面构成。关于中型的旋轴垂直的旋卷构造,则见于酒泉以西文殊山  相似文献   

15.
旋卷构造首先是李四光教授等发現并加以論述的,多属于軸近水平的一組箒状节理的綜合,因其展布范围非一般节理的概念所能概括,故被称作旋卷构造,它們是属于一种小型旋卷构造的范畴。这种构造和其他类型旋卷构造的出現,表明了地壳中岩块曾发生过旋扭运动,但由于岩体四周布滿岩石,所以岩体的旋扭程度往往是比較輕微,常生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李四光教授关于“构造体系”基本概念的建立,是从认识山字型构造开始的。他是从事野外观察和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山字型构造进行了理论分析,奠定了从实验、理论分析各种构造应力场、形变场的基础,建立了山字型构造体系。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继后出现了多字型、辐射状旋卷构造形变场的研究,及歹字型构造应力场等探讨。但是迄今为  相似文献   

17.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自中新世中期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大陆开始碰撞逐渐形成。上新世早期演化成为具有统一形变、运动和动力体系的构造。其与澳大利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连环式旋卷构造是一个构造整体,可以归入一个构造体系。探索认识这一巨型构造体系因其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的演变,全球大洋温盐环流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其导致了区域乃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环境剧变。认识李四光教授的科学思想和构造体系需要沿着其思想脉络,从更广阔的范围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旋卷构造的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旋卷构造控岩控矿作用的三个问题;①应力场的递变性控制元素分布的递变和分带;②旋扭力作用下岩浆活动和矿液运移的旋转性;③旋转对称与成岩成矿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对陕西省主要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主要有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陇西帚状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巴山弧形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并对其分布特征、发生发展、对矿产与地震分布的控制作用略加叙述,以使读者对陕西构造体系有一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20.
李光勋 《云南地质》1989,8(1):11-23
随着云南省锡矿普查勘探工作的进展,对东南亚锡矿带延入滇西的观点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但对应用地质力学探讨滇西锡矿带控岩控矿构造的认识尚有分歧。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及锡矿地质专题研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歹字型构造体系对锡矿带展布(乃至矿床产出)的控制作用。一、构造体系概述有关滇西构造体系的成生及其复合、联合关系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肯定已建立的纬向、经向和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又对其作了进一步划分,并初步确定了华夏系和西域系构造在滇西的存在。(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