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创新的耦合过程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海涛  卢硕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20,39(2):303-318
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城市群区域的城镇化子系统与创新子系统之间理论上存在复杂交互关系。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确定的国家级城市群,并将“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作为其核心功能定位,因此有必要探索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过程与创新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这对理解城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问题都有裨益。通过梳理城镇化与创新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内在理论关系,构建城镇化与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方法,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创新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过程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和创新的综合水平都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城镇化与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综合水平和耦合关系的空间差异都较大;② 创新滞后是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创新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关键阻力,近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及多数城市表现为创新滞后的耦合协调类型;③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创新的交互影响非常显著,特别是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对创新的影响、创新资源对城镇化的影响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2.
会展业是当前我国都市发展的新要素和明星产业。利用TOPSIS法从城市规模、外贸经济、对外交通、城市环境、旅游发展和会展业发展6个方面综合评价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26个成员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空间格局,进而探讨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等级分布上,京津冀城市协调分布较为均匀,长三角呈现"沙漏状"两极化聚集的层次分布。(2)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为"一轴(宁、常、锡、苏、沪)两点(杭、甬)"优良协调、北部和中部失调的空间格局;京津冀为核心(京、津)优质协调、协调度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协调机制是会展业子系统与城市系统的同向发展过程,通过会展业子系统与相关子系统进行协调互动,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②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河北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正栋 《地理科学》2005,25(1):29-35
未来发展对珠江河口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此认识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河口区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状态变化的定量分析,得出:① 珠江河口区总体已进入经济资源驱动阶段;② 在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中,社会子系统滞后;③ 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广西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濮励杰 《地理研究》2008,27(4):938-948
以我国西部新兴边贸城市崇左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结合生态学表现,利用三角模型工具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探求崇左市1985~2005年可持续综合利用情况,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表明2005年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且区域内7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东南部可持续综合发展状况优于西北部。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1985~199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1991~1995年呈强可持续性趋势;1996~200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2001~2005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但较前一阶段有下降趋势。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20年间崇左市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准确定位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1985-2015年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诊断城市建设用地时间演化过程与空间演变格局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通过深入分析各主导因子的驱动机制,对京津冀的城市发展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规模、速率、方向和稳定性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城市类型分为协调稳定型、协调波动型、不协调稳定型、不协调波动型;② 城市建设用地时间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GDP指数、人口密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空间演变格局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到城市中心距离、到主要河流距离、到主要公路距离;③ 根据分析结果,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规划为核心经济引领城市、重点经济拓展城市和稳定经济涵养城市,对促进京津冀地区协调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市统计年鉴、人口分布、城市建筑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为数据源,应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构建生态城市评估模型,对深圳2004―2007年城市生态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广州、上海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城市生态化水平较高且逐年递增,并略高于广州、上海;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对深圳生态城市建设的贡献度基本保持在25﹕35﹕40的稳定比例,表明环境子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对各子系统的具体分析表明,深圳的环境子系统欠缺稳定性,社会子系统指数有待完善,经济子系统则与发达国家、地区尚存差距。此外,资源利用、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则是当前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论乡村可持续性与乡村可持续性科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面对全球环境挑战,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成为21世纪举世瞩目的新兴领域。乡村可持续性科学作为可持续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跨学科思维、多尺度视角来理解和改善乡村人地关系的、以应用为导向的整合型学科。与城市可持续性科学相互对应并相互联系,乡村可持续性科学是应对乡村衰退、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支撑。本文在讨论可持续性、乡村可持续性与乡村可持续性科学概念基础上,以农业可持续性、社区可持续性与农民福祉为主要内容,构建了一个多学科综合的乡村可持续性科学研究框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差距明显,“三农”问题复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迅速,但也面临艰巨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动中国乡村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其理论与实践体系尚不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技术与决策支撑。为此,本文对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中国乡村可持续研究的不足。结论显示,中国乡村迫切需要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但乡村可持续性科学基础薄弱,需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强化跨学科研究与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聚焦9个适应中国当前乡村发展需求的核心议题,并因地制宜地将乡村可持续性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乡村振兴发展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马延吉  艾小平 《地理科学》2019,39(3):487-495
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内、外两个角度研究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发展趋势良好,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研究期内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结构,即长春市水平高、其它地区水平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中东部高,西部低”。研究期内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低于黑龙江省,2015年后高于辽宁省;相较辽黑两省,吉林省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出发,选取能够反映农业生产、农业环境生态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子系统可持续性的22项综合性指标和主要指标,建立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能力评价和类型区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0—2005年全国各省农业生产、农业环境生态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的农业可持续指数变化范围、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并且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划为4个类型区,分析各类型区内3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以及限制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4座展览业最活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为案例地,构建由展览业活力、经济实力和接待能力组成的城市展览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4市2013—2019年展览业竞争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性,探讨城市展览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子系统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结果表明:1)4市展览业竞争力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广州、深圳已步入良性共振的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较高;而东莞、中山仍处于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较低。2)城市展览业竞争力系统的协调作用机制是展览业活力、经济实力和接待能力子系统同步同向紧密结合的过程,子系统在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其相互作用力形成顺时针和逆时针2个方向上的循环。其中,展览业活力是核心,接待能力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发展要素。3)不同类别的城市展览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同。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比经济实力更为重要,这关系到城市展览业服务的市场范围大小;而对于非一线城市而言,在服务业整体欠发达的情境下,经济实力往往决定着服务本土的城市展览业能否有持续的增长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4个系统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对典型样带区进行影响因素探讨。结果表明:城市韧性子系统间逐步趋于均衡,但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社会子系统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子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子系统位序转换加剧;城市韧性水平集聚趋势减弱,各子系统空间发展格局多样化;城市韧性发展空间异质性显著,中低、低韧性水平城市居于主导地位,东部地区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集群化”空间分异特征显现,城市群地区的韧性高于其他地区;东部沿海样带受城市活力影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变化相对缓慢,长江沿岸样带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而胡焕庸线沿线样带无明显差异、但其整体受城市扩张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The main research goals of the article are 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urban food gardens in Czechia,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patial pattern of allotment gardens, and to introduce and analyse recent trends in urban gardening. The main method for achieving the first goal was a literature study. For the second goal, geographical mapping and analysis of data relat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lotment gardens were used. For the third goal, mapping together with analysi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carried out in community gardens in Prague were used. The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tradi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urban food gardening activities in Czechia. Both allotment gardens and newly emerged community gardens we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biggest cities and in areas with a rich industrial and mining tradition.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significance of gardening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However, uncertainty regarding land tenure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were among the greatest obstacles for the future of allotment and community gardens. The authors’ main recommendations are that urba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cluded as primary land use in sustainable planning and there should be broader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濮励杰  陈逸  彭补拙 《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5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 结合生态学表现, 基于三角模型工具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对滁 州市1975-2005 年经济可持续利用进行系统研究, 不仅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显示2005 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且区域内七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发展形势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东南部可持续性状况优于西北部。1975-1998 年, 滁州市经济发展表现为一般可持续发展趋势, 而1998-2005 年凸现为相对很强可持续发展趋势, 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30 年间滁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9年的60.6%,2030年将达到70%,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全国近7%的土地面积生产了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城市群更是集聚了全国大部分城镇人口和GDP。因此,城市和城市群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质量与进程。识别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差距,亟需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本研究系统综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思想与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重点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框架考察了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提出了构建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数的途径,并从平台构建、大数据基础、跟踪发布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建立城市发展“仪表盘”的思路。基于联合国SDG框架的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数可为目标城市对标其他城市、开展不同区域城市的对比、找准发展目标与识别存在问题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匡耀求  孙大中 《热带地理》1998,18(3):249-255
讨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现状,将资源的概念广义化,把资源划分成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将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作用量化为三类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一个地区各类资源承载能力之和与当年实际人口数量之比可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年度评价指标,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应用这一模式对珠江三角经济区9个城市评价的结果,表明其仍处在可持续发展轨道上,它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小依次是;广州,惠州,肇庆,  相似文献   

17.
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红  娄金男  王颖 《地理科学》2020,40(12):2000-2009
哈长城市群作为引领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提高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韧性及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8年哈长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工程”的评估框架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对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动态模拟。结果表明:① 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高、高度韧性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点状零散”分布,低度、较低韧性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缘广泛分布”的空间格局。② 从其演化趋势类型特征看,2010—2018年,呈发散趋势的城市多于呈收敛趋势的城市,表明城市韧性在演化过程中空间差异呈逐渐增大趋势。③ 经济恢复力、工资收入、金融资本、公共资源保障、教育水平、交通设施水平等是影响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④ 在动态模拟方面,2020—2030年,城市韧性发展较缓慢,韧性等级逐渐降低,且以一级韧性和二级韧性为主,韧性等级较高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少。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城市韧性时空差异明显,东西方向上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在南北方向上呈“倒U型”式分布,表明哈长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韧性高点突出,多数外围城市韧性偏低。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雪  董锁成  张广海  金贤锋 《地理研究》2008,27(6):1466-1477
从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城市单体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旅游业发展动力、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影响、旅游经济联系以及不同城市对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5~2020年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5年,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均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2020年各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青岛、济南、烟台、日照、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与单体城市相比,城市群地域单元整体的旅游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表明城市群旅游一体化与区域整合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city, and ranking the city against other cities, is increasingly seen as a way to achieve urban sustainability.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how Sydney is unsustainable, with two recent ranking exercises appearing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by placing Sydney below many other Australian cities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These two exercises are situated within international moves towards ranking citie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ssumptions and criteria used by Mercer in its Eco-City Index and the 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in its Sustainable Cities Index.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how Sydney could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and identifies why normative urban sustainability rankings should be recognised for their potential while simultaneously being treated with ca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