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地面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北半球中纬度地面增温;反之,中纬度地面降温.小波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则确定二者的相互关系属于准20年周期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联系,并且LOD的变化超前于地面温度的变化大概3~4年.平均而言,LOD的变化可带来中纬度地面温度0.2℃的降温(或增温).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纬向风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年代际合成分析,揭示了LOD与地面温度的年代际联系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当地球自转加速时,北半球高低纬度经向温差梯度减弱,热带地区向极地扩展,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增温;地球自转减速时段相反,经向温差梯度增强,热带地区向赤道收缩,中纬度地区地面降温.  相似文献   

2.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和日长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地磁场磁矩、能量、西向漂移等参数的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分量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800~2005年期间,偶极子磁场长期变化有82年和48年准周期分量,它们与日长变化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非偶极子磁场参数的长期变化与日长变化有66年和32年准周期分量,66年准周期比32年准周期强.在66年准周期分量,西向漂移比日长变化超前8.8年,非偶极子磁场能量比日长变化滞后15.6年.日长十年尺度波动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起源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球自转变化用日长来表征,即LOD.摩擦力矩是由于地球和大气摩擦产生的轴向力矩,是组成大气角动量的重要部分,是表征地球大气角动量传输的重要的参量之一.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计算出从1948年至2011年的全球摩擦力矩,与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网站得到的日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地球自转的变化不仅只受地核地幔角动量的传输的影响,大气对地球摩擦的长时间累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年际尺度上,二者的关系不明显,摩擦力矩不能体现日长变化.在年内尺度上,二者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具有相同的周期,说明在这一时间尺度上大气活动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740站45年降水资料按5种分辨率分气候区计算了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中国各气候区降水年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都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却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存在季节变化;由于中国各气候区降水的特殊性,各气候区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程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西南地区降水变率对空间尺度都是最敏感的,因而该区域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信号的检测最困难.而华南地区在年际尺度上比较敏感,年代际尺度却不敏感,但华南地区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内降水分布的非均匀程度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都最大.  相似文献   

5.
对地磁△H分量的年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作了分析,发现赤道电集流中的半年变化在午后消失.这可能是由于S_q的电流焦点纬度在一天中的变化引起的.S_q焦点纬度变化则可能是由叠加半日波引起的这也可用来解释焦点附近台站的△H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82年磁扰期间琼中、北京两站地磁X分量变化的分析,证实了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对中纬电离层电流的影响.分析发现:磁静、磁扰条件下的平均日变化中,两站X分量变化在白天有反向的趋势.这表明它们分处于与动力效应对应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圈中心之南北两侧.在磁暴主相期间,X分量变化形态与之明显不同,两站地磁南北分量有同向变化,且变幅相近,甚至有时北京站△X更大.对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R小于-25nT/h的21次事件所作的时序叠加分析(以R最负时为零时)进一步证明,这种同向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两站零时之△X大小相近,相关系数高达0.98.该同向变化与R指数突然变负密切相关. 以上对比表明,与发电机电流造成两站X分量反向变化不同,同向变化是磁层源高纬扰动电流向中低纬直接穿透的结果.本文对动力和电动耦合两种过程的不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亚洲和北美干湿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通道奇异谱方法(MSSA)分析了1953~2003年亚洲和北美Palmer干旱指数(PDSI)与热带和北半球温带海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主要周期振荡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亚洲和北美PDSI以及SSTA均存在明显的3~6年的年际以及10年左右的年代尺度振荡;此外,亚洲PDSI还存在显著的6~8年的年际振荡.SSTA的年际振荡主要体现了ENSO的变化特征,而其年代尺度振荡的空间分布具有热带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共同作用的类ENSO型.同时,MSSA的分析结果给出了亚洲和北美主要振荡信号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亚洲和北美PDSI的年际及年代尺度振荡均显示明显的对SSTA强迫信号的响应.对于年际振荡,亚洲PDSI对SSTA响应强于北美,但年代尺度振荡则反之.此外,亚洲和北美PDSI对于SSTA信号响应的关键区域也随时间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亚洲的西西伯利亚、青藏高原东西两侧以及中西伯利亚东部在年际和年代尺度上均为受SSTA影响最显著的区域;在年际尺度上,北美中部地区的干湿变化与SSTA存在显著相关,而在年代尺度上,美国西部更易受SSTA年代尺度振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延伸期可预报分量的预报方案和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伸期时间尺度虽然超过逐日天气预报时效理论上限,但仍然存在可预报的气象场特征.本文针对延伸期尺度的可预报分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报方案和策略.基于大气系统的混沌特性,从误差增长的角度在数值模式中分离了可预报分量和不可预报的随机分量,将可预报分量定义为在预报时段内误差增长较慢的分量,它对初值小的误差不极其敏感.通过在预报过程中滤除随机分量,保留可预报性较高的分量,建立起针对可预报分量的数值模式,避免小尺度分量预报误差的快速增长对预报效果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利用相似-动力方法对可预报分量的预报误差进行订正,达到减小模式误差和从统计角度考虑随机分量对可预报分量影响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数值模式对可预报分量的预报技巧,从空间分布上体现为对可预报性较高的地区改进更为明显;从空间尺度上看,改进最为明显的是0波,其次是超长波和天气尺度波,与各尺度的可预报性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能有效减小可预报分量的模式误差,提高预报技巧,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文献[1]关于“在地表地震磁异常的全域内,总强度的变化不能为零,其变化幅度△F与垂直分量的变化幅度△Z应是大体相当”的论断不是普遍成立的.因此,不应忽视对分量的观测.  相似文献   

10.
卫星观测结果表明高纬场向电流区的磁场和电场扰动有很高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用两个模型来解释,第一个模型是静态模型,观测到的扰动被认为是静态空间变化,磁场和电场的正交分量之比△B_x/E_x 表示高度积分的电离层Pedersen 电导率∑p;第二个模型是阿尔芬波模型,观测到的扰动被解释为Doppler—shifted 阿尔芬波,比值△B_x/E_x 的倒数是阿尔芬波速V_A°本文应用DE2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这个比值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我们发现,对于空间尺度大于60km或时间长于8s的变化,比值几乎不随空间尺度改变,然而对于尺度较小的变化(用截止周期短于4.0s的数值滤波可以得到这种变化),该比值展示了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对于长波长结构,计算出的比值近似等于根据电离层模型得到的。对于短波长变化,此比值近似等于1/V_A,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常常开始于时间尺度4.0-8.0s,在白天一侧,之间的相关性通常高且转变明显可见,因此,静态模型适应于尺度超过8.0s(或64km)的变化;而对于尺度小于4.0s(或32km)的变化,阿尔芬波疚越来越电离层高度上,短路效应京戏得明显了,然而,所阳天顶角的关系和已发表的电导率模型中Pedersen电导率与太阳顶角的关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1950 only 10 years of streamflow observations and runoff data existed on the Rio Motatan in Western Venezuela (4,200 km2 of watershed, Anden territory) with 24 raingauge stations in or near the watershed having a simultaneous record but only 3 recording stations with 30 years of observation. The “curve of dry spell”—January to April—was first determined on semilog hydrographs (logs of daily discharge vs. time) and by splitting the total flow into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components an abacus was established, relating the average monthly rain with the “true runoff”. (True runoff) = (observed runoff)—(part due to former month of rain) + (share in following months). For checking purposes the observed runoff record was reproduced, using data based on rain, reaching a high degree of accuracy. Then the same abacus was applied to the 20 years of isolated rain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runoff values were obtained. Recently seven more years of runoff data were successfully checked against the graphs.  相似文献   

12.
近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变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由长周期(大于1000年)和短周期(约500年)两部分组成,长周期和短周期分量分别受控于漂移场和稳定场的变化.与日本地区相比,北京地区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距今(5110-4670)±110年之间曾发生短极性漂移事件,这样的短极性地磁事件可能与地球外核流体运动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求取了1904—1980年全球浅源地震释放能量时间序列的付氏谱、布莱克曼—图基谱和最大熵谱。由不同的取样方式和功率谱的计算方法,确定其地震能量释放较为可信的隐含周期约为9.1年、14.4年、45.4年和128年,且这些主要周期成份之间存在整数因子3和5。用互功率谱法求取了这些主周期成份的初相,从而确定了这些周期成份取最大值的时间,并与地震能量释放时间序列进行了对比,推测下一个全球浅源地震能量释放高潮期约在1990—1994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six drought variables at 566 stations across India over the period 1901–2002. Six drought variables were computed using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The Mann-Kendall (MK) trend test and Sen’s slope estimator were used for trend analysis of drought variables.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DWT)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periodic components in trends, whereas the significance of periodic components was examined using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 based global wavelet spectrum (GWS). Our results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in droughts in eastern, northeastern and extreme southern regions, an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e periodic component influencing the trend was 2–4 years in south, 4–8 years in west, east and northeast, 8–64 years in central parts and 32–128 years in the north; however, most of the periodic componen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5.
吕德徽  向光中 《内陆地震》1994,8(2):159-165
对毛毛山断裂带断层岩进行了宏观及微观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对断层岩中石英颗粒的形貌特征、溶蚀类型及断层岩的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滑动性质以粘滑为主,断裂的东段较西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混合物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剑浩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364-370
应用电场理论研究混合物的电性,得出了混合物的电导率公式和介电常数公式.这一结果表明:混合物的电导率决定于混合物各成分电导率的均值和方差;混合物的介电常数决定于混合物各成分介电常数的均值和方差.作为所得结果的应用,给出了岩石的电导率公式和介电常数公式.  相似文献   

17.
1900-2000年地球主磁场的本征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00-2000年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对地球主磁场的空间结构和长期变化进行了自然正交分量分析,得到了组成地磁场的主要成分(本征模)及其随时间的长期变化(SV).第一本征模描述主磁场稳定结构的总体特征,其强度随时间单调减小;第二本征模主要描述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地区正异常特征,其强度也随时间单调变化;第三本征模对应于加勒比地区正异常,其强度呈100a周期的变化,目前正处于下降阶段;第四本征模的主要特点是北美正异常和南亚负异常,其强度呈80a周期的变化;第五本征模对应尺度较小的局部磁异常,其强度的变化周期约60a;第六及其以后的本征模则对应空间尺度更小和时间变化更快的磁异常.分析表明,太平洋地区的磁场经历着缓慢的单调减小变化,其结构比较稳定,几乎完全包括在第一本征模中.但是,印度洋磁场结构较复杂,它是由空间结构不同和变化周期各异的多个本征模组成的.大西洋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属不同本征模,它们有完全不同的时间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中一  贾晋康  王仁 《地震学报》1983,5(2):172-184
文中计算了由日、月引潮力在地球内产生的潮汐应力场,研究了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采用的地球模型是分为十五层的球对称模型.对于近30年来我国或我国邻近发生的七十次较大的地震,计算了震源处在发震时刻的球坐标系中的潮汐应力.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发震断层面中的正应力及沿错动矢量方向的剪应力.根据岩石的库仑剪破裂准则来判断潮汐应力对所研究的震例是否具有触发作用.结果表明,在七十个震例中,潮汐应力对其中四十三个有触发作用.对于华北地区的十八个震例,潮汐应力对其中十四个有触发作用.还可看出,对于浅源走滑型地震有较明显的触发作用,而对浅源斜滑及倾滑型地震则没有明显的触发作用.对国外七十二个震例的计算结果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最后,对华北地区中任一可能的发震地点,提出一种根据潮汐应力来预测发震的危险时间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陕西地区地磁湾扰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频率域分析了陕西近年来记到的约十个地磁湾扰和磁扰。结果表明,渭河南北的垂直分量位相相反,水平分量也存在异常,源场极化方向和异常幅度有一走关系,同相和异相感应矢量指向渭河方向,这些都说明感应电流从渭河地堑下集中流过。据此推测在地壳下部或地幔上部存在一高导体。结合邻区地磁湾扰和其它短周期异常认为,这个高导体可向东西延伸上千公里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各分量磁变仪磁针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地磁场各分量的变化、记录光入射角对记录的影响,并由此认为一套磁变仪的布局应满意三项标准:(1)各分量仪磁针间的相互静磁影响要小,且任一磁针受其它磁针工作的影响要低于该分量仪记录的分辨率;(2)各分量仪的状态函数稳定,即保持定向能力强;(3)可产生较高精度的线性记录磁照图。鉴于目前的磁变仪布局与此三标准有明显差距,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布局方案,可满足此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