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宁市热带气旋暴雨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965-2003年39a《台风年鉴》等资料,选取直接造成南宁市日降水量达50mm以上的热带气旋,对其时空分布、移动路径、登陆地点、暴雨前24h关键影响区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9a中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以上降水有50次,主要出现在7、8月份,Ⅰ类路径最多达22次,Ⅱ类路径次之19次,Ⅲ类路径最少。日降水量达100mm以上的路径,以Ⅰ类路径居多,台风暴雨的Ⅱ、Ⅲ类路径08时主要关键影响区,其东部界限比原影响广西区域界限偏东。对于已进入广西台风警戒线内,时速达20km以上的台风,更要有高度警觉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EC再分析资料(2.5°×2.5°)、台风年鉴资料及广西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0-2014年影响广西的台风残涡暴雨过程,采用逐例与合成分析方法,对发生日暴雨≥10站过程与弱降水过程的前24h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1970-2014年的45a中,共有18例台风残涡影响广西,约2-3年出现1次,造成广西日暴雨≥10站的暴雨过程15次,占83%;(2)5-9月均有台风残涡影响广西,其中8月有7例最多,7月有6例次之,9月有3例,5、6月均为1例;(3)依照广西台风影响路径分型,广西台风残涡暴雨共有3类4型,即第Ⅰ、Ⅱ、Ⅲ类强降水型和第Ⅲ类弱降水型;(4)有利台风残涡维持并发生暴雨的环流条件有:200h Pa高度场上,台风残涡移入南亚高压东侧强辐散区之下,500h Pa高度场上,台风残涡移向高原槽前斜压锋区,台风残涡环流呈倒槽状与季风低压区环流相连,850h Pa高度场上,季风急流伴随湿度大值区与台风残涡环流相连接,地面有弱冷空气扩散南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1965-2003年39a《台风年鉴》等资料,选取直接造成南宁市日降水量达50mm以上的热带气旋,对其时空分布、移动路径、登陆地点、暴雨前24h关键影响区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9a中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以上降水有50次,主要出现在7、8月份,Ⅰ类路径最多达22次,Ⅱ类路径次之19次,Ⅲ类路径最少。日降水量达100mm以上的路径,以Ⅱ类路径居多,台风暴雨的Ⅱ、Ⅲ类路径08时主要关键影响区,其东部界限比原影响广西区域界限偏东。对于已进入广西台风警戒线内,时速达20km以上的台风,更要有高度警觉性。  相似文献   

4.
使用台风最佳路径、黑龙江省8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及NCEP NC再分析资料,对近60年黑龙江省台风活动规律、台风暴雨时空分布和环流形势及各物理量统计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以后造成暴雨的台风个数增加,2015年之后台风暴雨强度持续增加,2020年达到最强。黑龙江省台风暴雨站次最多的时间是7月下旬至9月上旬。黑龙江省受台风影响出现暴雨的次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暴雨次数多的站点一般与地形有关。将台风暴雨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分为3型8类,A型暴雨过程以台风环流降水为主,多数为稳定性降水,降水持续时间较长,B型和C型暴雨过程有较强冷空气参与,对流活跃,通常雨强较大。给黑龙江省带来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有5类。以A-Ⅱ和C-Ⅰ两种环流形势出现的台风个数最多,A-Ⅱ和B-Ⅱ造成的暴雨范围最广。黑龙江省台风暴雨过程低空均有低涡活动;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和黄渤海;低层辐合中心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A-Ⅱ类台风暴雨的各个物理量特征最突出(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略小于B-Ⅱ类);B-Ⅱ类台风暴雨过程的暖湿空气最强,尽管动力条件稍差,但较好的热力和水汽条件也足以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成为平均单个过程出现暴雨以上站次最多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小娟  丁治英 《广西气象》2007,28(2):31-35,53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6-2018年南宁市台风暴雨过程的日雨量(20-20时)和小时雨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台风暴雨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最大小时雨量进行分析,揭示南宁市台风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6-2018年影响南宁的台风暴雨次数年变化呈减少趋势,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在8月;各月台风暴雨过程平均持续时间在1~3 d之间;各月台风暴雨过程的最大小时雨量呈"W"型分布,峰值出现在6月、9月和11月。(2)南宁市城区及横县既是台风暴雨中心,又是暴雨及大暴雨的高频区;台风暴雨小时最大雨量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四周强于中间的特征。(3)2006-2018年从Ⅱ类路径进入广西的台风造成南宁市台风暴雨次数最多;台风强度与台风暴雨强度不存在明显的单一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9711号台风与0509号台风能量场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了9711号台风与0509号台风的环流背景和移动路径,并重点从能量角度分析了θse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了造成两次台风过程降水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二个台风的路径相似,暴雨区分布在台风中心左侧2个经度至右侧4个经度范围内,右前侧暴雨强度更大,范围更广。与9711号台风相比,0509号台风暴雨的强度弱、范围小,对形成强降水不利的条件为:台风路径偏东;在台风北上过程中,西太平洋副高南撤使台风与副高之间的东南气流减弱;台风强度弱,能量衰减快,能量锋区在垂直方向发展不深厚。  相似文献   

9.
《湖北气象》2021,40(2)
利用安徽省1961—2016年8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雨量、2006—2016年1 162个地面自动观测站小时雨量、1961—2016年安徽省民政厅灾情和2006—2016年《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收录的227个暴雨过程灾情数据,采取气候平均、广义极值、概率密度函数、百分位分布等方法,统计暴雨过程的持续天数、区域、范围、平均日降水量和小时雨量对暴雨灾害的影响,划分安徽省暴雨灾害预警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暴雨灾害预警等级可分为Ⅳ级(轻度)、Ⅲ级(中度)、Ⅱ级(重度)、Ⅰ级(特重)四个等级;(2)从Ⅳ级到Ⅰ级,暴雨过程的持续天数指标从1—4 d,范围指标根据暴雨区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确定,从Ⅳ级的20%上升至Ⅰ级的80%;(3)根据暴雨过程的区域差异,将安徽分为沿淮淮北、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沿江及江淮之间三个区域,分别建立降水量与暴雨灾情的定量关系,并在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平均日降水量和小时雨量指标;(4)利用上述暴雨灾害预警等级,对1981—2018年安徽省致灾的149个暴雨过程进行回代检验,并将其用于2020年6—7月安徽省暴雨灾害预警,暴雨灾害预警发布周期为Ⅳ级(轻度) 0.66~0.82 a、Ⅲ级(中度) 1.15~1.90 a、Ⅱ级(重度) 3.16~3.80 a、Ⅰ级(特重) 9.5~12.6 a,符合安徽暴雨灾情实际,可以为气象部门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台风路径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三个路径相似台风(01号Nepartak、14号Meranti和17号Megi)在江西的暴雨落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移动路径相似,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度、水汽输送条件、台风与冷空气结合等差异共同导致在江西暴雨落区不同。台风Megi在江西形成暴雨范围最广,Nepartak次之,Meranti最小。台风Megi登陆后江西地区水汽通量和天气尺度上升运动最强,天气尺度持续稳定性降水以及后期台风环流与低层冷空气相结合,导致降水累计值最大。台风Nepartak影响江西期间无冷空气与之作用,形成的降水以中尺度对流性降水为主,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加剧中尺度对流上升运动,造成以短时强降雨为主的暴雨。台风Meranti影响时江西东北部天气尺度上升运动相对前两者较弱,影响时间相对较短,形成的暴雨较前两者偏弱。  相似文献   

11.
万小雁  何萍  陈莹  朱宁宁  郑峰 《气象科学》2021,41(2):153-16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气象中心ECMWF逐6 h的0.125°×0.125°资料,分析乐清以北登陆的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和9015号台风"阿贝"影响温州强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温州南北暴雨强度差异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1)"利奇马"和"阿贝"台风的环境场特征相似,副高平均脊线位置高,研究区内台风主体没有与冷空气结合,降水主要由台风螺旋雨带造成;(2)台风登陆前动力场均存在中高层弱辐合和低层弱辐散,且东冷西暖的θ_(se)平流结构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中高层水汽通量散度强度大于-4×10~(-5)g·cm~(-2)·hPa~(-1)·s~(-1)的区域与暴雨落区的形态和位置对应良好,中低层Q矢量辐合区和大暴雨落区对应良好;(3)台风过程累积雨量与台风中心距离和地形高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温州北部雨量增幅比南部大;(4)该路径造成温州南北部降水差异大,北部暴雨量级比南部大、降水持续时间比南部长,北部乐清和永嘉交界的迎风坡出现超历史极值降水现象概率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3年盛夏(8月份)和晚秋(11月份)登陆海南岛的两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台风暴雨产生的大尺度条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盛夏和晚秋登陆海南岛台风路径和暴雨的一般特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台风暴雨是我区后汛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虽然比西太平洋台风暴雨出现次数少、强度弱、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由于它在南海生成发展快,突然登陆影响我区造成暴雨机率较大。因此,对南海台风暴雨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登陆海南岛台风季节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3年盛夏(8月份)和晚秋(11月份)登陆海南岛的两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台风暴雨产生的大尺度条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盛夏和晚秋登陆海南岛台风路径和暴雨的一般特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流场资料和各种物理量诊断综合分析"莎莉嘉"后期路径突变和形成暴雨的各种有利因素。结果表明:(1)台风"莎莉嘉"后期路径在北部湾突然转折,这主要是由副高的变化引起,台风云系与锋面云系相联系,转受西风带系统引导;(2)这次台风暴雨在广西分布不均匀,分别包含了台风本体暴雨、台风与冷空气相互作用的暴雨、台风和地形作用产生的暴雨;(3)这次暴雨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水汽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形成暴雨的直接动力条件,局地特大暴雨与地形的增幅作用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1981—2014年7—9月影响皖北东部地区的台风特征,统计不同台风路径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路径下皖北东部出现暴雨的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行、陆面转向、海面转向和其他类路径的台风都可以影响皖北东部,并产生降水。其中产生降水个例最多的台风路径为陆面转向类,次多为西北行类。(2)台风影响时无降水、非暴雨和暴雨3类降水个例的500 hPa平均环流场对比分析表明:当有台风影响皖北东部时,配合西风槽或副高阻挡更有利于产生强降水。(3)西北行类台风暴雨的环流场特征是华北到河套存在西南-东北走向高压带阻挡使台风停滞少动;海面转向类台风暴雨环流场特征是河套东部存在低槽与台风相互作用;陆面转向类台风暴雨环流场可以分为3类:贝湖两槽一脊型、贝湖单槽型和副热带高压阻挡型。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月14日—8月11日,“碧利斯”、“格美”、“桑美”3个台风先后进入江西,均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资料和T213资料,对这3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和演变的不同,使得各台风路径变化不同。由于“碧利斯”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结合,造成“碧利斯”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均强于“格美”和“桑美”,从而使“碧利斯”暴雨的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格美”和“桑美”。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天津市1961-2018年分钟级降水数据,统计了天津地区短时暴雨过程,结合模糊识别法对暴雨过程进行分类,分析了暴雨雨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天津城市暴雨内涝数值模型,评估了不同雨型对内涝积水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8 a天津地区短时暴雨雨型以单峰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为主,其中各年代60 min暴雨雨型以Ⅰ型、Ⅲ型为主,120 min和180 min暴雨雨型以Ⅰ型为主导。短时暴雨集中出现在7月和8月,暴雨过程均以单峰型为主,60 min暴雨雨型7月以Ⅰ型居多,8月Ⅲ型最多,120 min和180 min暴雨雨型均为Ⅰ型最多。各区短时暴雨雨型均以单峰型居多,双峰型次之,均匀型较少。从各地区主导雨型来看,60 min和180 min暴雨雨型不一,包含Ⅰ型、Ⅲ型和Ⅴ型;120 min暴雨雨型各区一致为Ⅰ型。天津市短时暴雨雨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且不同雨型影响内涝积水总量的峰值出现时间,其中Ⅰ型的积水总量峰值出现时间早,是城市排水设计重点关注的雨型。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暴雨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每日4次的1°×1°NCEP/NCAR再分析全球格点资料,以2010年7月23日发生在陕西、甘肃东部以及陕西南部与四川交界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为例,对远距离台风与西北涡相互作用对西北涡发展和暴雨发生的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远距离台风和西北涡相互作用,改变了西北涡的斜压结构、温湿结构和动量结构,也增强了西北涡附近对流不稳定程度和动力抬升作用;(2)西北涡中心强度及其附近环境场的改善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即延长了由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建立起来的水汽通道,增强了暴雨区低层的动力抬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3)西北涡和台风远距离相互作用与低空急流的建立是同时的,这对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位置与强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5—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广西的台风与非台风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和非台风暴雨时空特征差异明显。从时间变化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显著负相关,台风暴雨过程的平均综合强度、持续天数均大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分布,非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8月,而台风暴雨主要在6—10月,期间其过程强度月平均值整体高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从空间变化看,台风暴雨过程降水中心集中在桂南和桂中部分地区,非台风暴雨过程降水覆盖广西大部地区;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影响桂南沿海地区,各地受台风暴雨影响频率由桂南沿海向桂北地区逐级递减;非台风暴雨主要影响桂北地区,各地受影响频率在桂林、柳州、贺州、河池等市形成高值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