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21株菌,其中, 9株为革兰阳性菌, 12株革兰阴性菌。为寻找能分泌多种酶的有益微生物,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有61 .9%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或淀粉酶(各有13株菌);有52. 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11株菌);有33. 3%的菌株能产纤维素酶(7株菌)。在这21株菌中,产4种酶的有5株菌,产3种酶的3株菌,产两种酶的5株菌,产1种酶的3株菌,不产酶的仅有5株菌。不产酶的菌株仅占细菌总数的23. 8%,而各种产酶菌则高达76. 2%,由此表明细菌在近江牡蛎对食饵消化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九孔鲍养殖水体中产酶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芽孢杆菌胞外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大多能分泌高活性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水解酶和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分解植物性饵料中非淀粉多糖的酶类[1].  相似文献   

5.
用对虾饲料培养基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分离出500株黏附细菌,以产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能力为指标,筛选出产该3种消化酶的细菌90株,占总菌株的18%.对其中生长较快的69株进行16S rDNA 基因测序,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69株菌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等,其中数量最多是芽胞杆菌属,占鉴定细菌总数的53.62%,数量最少是气单胞菌属和嗜盐单胞菌属,均占鉴定细菌总数的2.90%.表明对虾肠道黏附菌群中具有较多能分泌多种消化酶的细菌,可进一步开发为促进对虾消化功能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6.
芽孢杆菌胞外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大多能分泌高活性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水解酶和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分解植物性饵料中非淀粉多糖的酶类。近年来芽孢杆菌被作为益生菌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它可提高养殖对虾的消化机能,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还可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将之迅速转化为无机物,从而有效地促进养殖水体中生态良性循环;还有报道芽孢杆菌能分泌一些抗菌类物质,抑制部分病原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微生物工业生产中芽孢杆菌也常用于生产某些酶制剂,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学者多将芽孢杆菌胞外产物中的某一特定成分进行提纯分析。笔者就芽孢杆菌胞外产物中的一些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7.
从新鲜近江牡蛎中分离到一株拮抗细菌,命名为ZH1-6,该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研究表明:ZH1-6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生长pH范围为pH3-10,最适初始pH为6.0。  相似文献   

8.
几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制粒工艺及pH值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实验室分离、筛选的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株芽孢杆菌经80℃水浴40min后全部存活,90℃水浴20min有35%-70%存活,100℃水浴10min仍有30%-50%存活,显示所筛选的5株芽孢杆菌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力;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株芽孢杆菌,经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后芽孢杆菌存活95%,烘干后芽孢杆菌存活93%,说明杆菌能够承受饲料制粒生产中压力、温度和水分的变化;当pH值为3.8、4.6、5.2时,分别有l、3、5株菌能繁殖,pH值6.0-8.5时,5株菌生长旺盛,将5株菌经pH值2.2—4.6处理1h,再接种在pH值7.2的培养基可以良好生长,说明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性能较差,在弱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生长旺盛;能耐受酸性环境而存活,再给予适宜环境即能良好生长。5株芽孢杆菌具有作为水产硬颗粒饲料专用益生素菌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测定一株纳豆芽孢杆菌(LBD-3)的耐高温、耐酸、耐胆盐和耐人工胃液能力,以及该菌株发酵饲料的p H、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酶酶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对100℃下10 min处理、p H为2水溶液和人工胃液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但在1~5 g/L胆盐环境中存活率低;经其发酵的饲料p H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活性在第7和第15天分别增加6%和20%,而蛋白酶活性则分别增加68%和370%,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38%和200%。纳豆芽孢杆菌是较为理想的饲料添加剂用有益微生物,耐受胆盐应作为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粤西镇海湾水域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群体2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扩增,获得大约50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Clustal X同源排序,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得到414bp的核苷酸片段。27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变异位点,均为颠换位点,没发现碱基位点插入、缺失及转换位点,共3种单倍型,每个单倍型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运用DNASP软件计算得该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036和0.14815。此结果提示镇海湾近江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已很低,很有必要从其他分布区引进近江牡蛎亲贝来扩大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用酶学分析法研究太平洋鳕仔鱼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酶的比活力均在初孵时即可检出,但比活力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初期较高,随后显著降低;酸性蛋白酶比活力在早期仔鱼阶段比较低,且较为稳定,从14日龄开始显著升高;淀粉酶比活力在3日龄即达到最大值,之后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脂肪酶的比活力一直较低,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比活力大幅度下降。仔鱼发育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太平洋鳕在仔鱼期已经可以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准确高效分离红树林等海洋环境中产脂肽芽孢杆菌。【方法】将前期从红树林环境筛出具有抗菌活性的12株芽孢菌株作为研究菌株,采用溶血活性及排油作用对其中的可能产脂肽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并基于脂肽合成酶基因PCR扩增法对脂肽合成酶基因携带菌复筛,采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对所产脂肽进行鉴定。【结果】初步发现6株芽孢杆菌具有溶血活性,其中HY-5、HY-4和HN-9这3株具有排油能力,油层透明圈的直径分别为45、32和3 mm。PCR扩增检测到HY-5含有iturin、surfactin和bacillomycin D合成酶基因,HY-4含有iturin、surfactin合成酶基因,HN-9含有iturin合成酶基因。TOF-MS检测到HY-5和HY-4的发酵液含surfactin、iturin和bacillomycin 3种脂肽,HN-9的发酵液只含iturin。【结论】基于PCR与TOF-MS为核心的级联技术,建立一种海洋源脂肽产生菌快速筛选以及脂肽谱快速鉴定的方法,解决海洋源芽孢杆菌在常规培养基难合成脂肽造成的漏筛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噬菌蛭弧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病菌的裂解能力及噬蛭弧菌的光合细菌对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噬菌蛭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裂解作用,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结合使用对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5d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2个数量级,70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3个数量级,25d对照组COD为6.35mg/L,使用噬菌蛭 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COD分别为4.67,4.16,4.18mg/L;25d后对照组NH3-N为0.49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36,0.33,0.32mg/L,90d后对照组NH3-N为0.41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27,0.22,0.21mg/L,55d后对照组硫化的为0.011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硫化物分别为0.010,0.008,0.008mg/L。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黄鳍鲷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从患病濒死的黄鳍鲷体内分离到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通过测定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得出: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发酵乳糖,甘露醇发酵阳性,明胶酶阳性,在70g/L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O/129不敏感;由于两株菌对山梨醇、水扬苷、七叶苷及麦芽糖等氧化发酵的结果不一致,分别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不产气亚种(Aeromonashydropilaanaerogenes)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变异亚种。药敏试验显示,两个菌株对氯霉素高度敏感而对氟哌酸中度敏感。两株菌对黄鳍鲷的半致死剂量(按每g鱼计算)分别为2.3×106个菌体和2.6×105个菌体。  相似文献   

15.
拮抗香蕉枯萎病菌海洋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93份中国南部海域近海海泥样品中分离出1800多株海洋细菌,以对峙培养法,测定海洋细菌对香蕉枯萎菌的拮抗作用,再以琼脂划线培养法(agar streak)测定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约55.6%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58株菌株抑制香蕉枯萎菌生长所形成的抑菌带宽度大于10.0mm,抑菌作用较好,复筛后其中13个菌株形成的抑菌带宽在15.0mm以上。经反复转接和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效果好、抑菌活性稳定的菌株TC-1,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细菌,TC-1对14种病原微生物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养殖暗纹东方鲀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养殖场患病暗纹东方鲀(Takifagu obscurus)的鳃、肠、肝、肌肉及溃疡部位分离到9株菌株,经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其T-22、T-11、J-2、H-3、H-5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通过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API20E细菌生化快速鉴定试条的测定,分别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lyio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霍乱弧菌(Vrbrio cholerae)。证实这5株菌为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9种药物对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霍乱弧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嗜水气单胞菌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氟嗪酸、环丙沙星、复合磺胺对类志贺邻单胞菌有一定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粤西镇海湾近江牡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对粤西镇海湾水域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群体 2 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扩增 ,获得大约 5 0 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 ,经ClustalX同源排序 ,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 ,得到4 14bp的核苷酸片段。 2 7个个体共检测到 2个变异位点 ,均为颠换位点 ,没发现碱基位点插入、缺失及转换位点 ,共 3种单倍型 ,每个单倍型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运用DNASP软件计算得该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 0 .0 0 0 36和 0 .14 815。此结果提示镇海湾近江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已很低 ,很有必要从其他分布区引进近江牡蛎亲贝来扩大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生物酶采油解堵剂中产蛋白酶菌株的初、复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大庆原油样品中筛选菌种,通过水解酪素的透明圈实验及福林酚测蛋白酶酶活的方法进行菌株的初、复筛选;以蛋白酶酶活为优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筛选的产蛋白酶菌株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最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为15g/L,蛋白胨为20g/L,酵母膏为20g/L,NaCl为1.0g/L,CaCl2为0.02g/L,Na2HPO4为0.2g/L,NaH2PO4为0.1g/L;在初始pH为6.0、接种量为5%(体积分数)、温度为31℃、摇床转速为160r/min的条件下,培养72h后,菌株的蛋白酶酶活为551.0U/mL,为复筛选菌株的蛋白酶酶活的22.92倍,即为菌株生长繁殖及代谢的最佳条件,能够获得更高的蛋白酶酶活,有利于后续实验的进行.结果表明:菌株产蛋白酶对原油作用效果为发酵液表面张力从作用前的56.2mN/m降低到作用后的30.5mN/m,表面张力显著降低,还有降解降黏原油等效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卵形鲳鲹结节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湛江港、阳江闸坡海水网箱养殖的患结节病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中分离一株细菌,回归感染结果证明该菌是引起卵形鲳鲹结节病的病原,对卵形鲳鲹半致死浓度为45 g-1。该菌株呈革兰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素、黄嘌呤、酪氨酸、淀粉、明胶,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其16S rDNA序列作Blast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且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综合患病鱼的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的结果,该菌被鉴定为鰤鱼诺卡氏菌(N.seriole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种酵母对镰孢菌生长和T-2毒素消减的控制效应,为红鱼干防霉脱毒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三株鱼干源酵母分离株季也蒙毕赤酵母Ym0104、奥默柯达酵母Yk0104(Yk)和阿氏丝孢酵母Yt0104(Yt)以及一株酿酒酵母BY4741的发酵液,与三株产T-2毒素(T-2)镰孢菌(鱼干源F11、F21菌株,标准菌株DL1445-5)、不同浓度T-2在红鱼干(DRF)培养基上共培养,通过测定镰孢菌生长半径以及T-2残留量来评价四种酵母发酵液对镰孢菌生长抑制作用以及T-2的消减效果。【结果】四种酵母菌对三株镰孢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Ykt的抑制作用最强;对T-2均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其中Yk的消减效果最好。【结论】Yk对红鱼干中镰孢菌和T-2毒素有良好的消减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