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中最富兴趣的分支之一,同时也是最艰深的分支之一。它的课题是研究岩层矿床的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历史,确定地球构造发展的规律性,企图解决地壳变动原因的问题。大地构造学所面对着的问题具有很大实际和理论的价值。关于岩层形式以及它们在地壳中分布规律的知识,为了正确地组织  相似文献   

2.
3.
4.
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是全球大地构造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研究大地构造各级单元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丰度,是构造地球化学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这个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丰度值的计算和丰度规律的研究,以及这些丰度值和规律在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镶嵌的地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 为了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作者提出“镶嵌的地壳”这一篇短文,说明目前地壳的构造图案,为进一步探讨地壳构造的历史发展及其运动变化的原因提出一个理论基础。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者对大地构造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否能够成为一本之花、一家之言,还是问题。这有待同志们批评指正和以后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6.
7.
下地壳拆沉作用及大陆地壳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并以近来对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美国西部内华达岩基地区的研究成果为例,说明了下地壳拆沉在两地区壳-幔演化方面可能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地壳成分计算是基于上部地壳、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的比例约1:0.6:0.4。此比例是从通过西欧3000km长的折射地震断面获得的,而此断面包含60%的古老地盾和40%的年轻褶皱带,其平均莫霍面深度约为40km。主要成分为花岗闪长质的上部地壳及32种次要和微量元素是从加拿大地盾数据中计算得出的(Shaw等,1967,1976)。上地壳中另外33种微量元素的计算丰度是基于地质图主要岩源的  相似文献   

9.
地壳的构造     
地壳几乎到处都在发生垂直运动。某些地方它的上层上升(有的地方每年上升几公分),另一些地方下降。所有高地都受到冲刷作用,即所谓侵蚀作用。从高地上带下来的碎屑物质,随同河水一起被搬运到盆地里去。如果某地的上升运动快于侵蚀作用,则地面上升。这样,就逐渐形成大型的高地。而在地壳下降的地方则形成盆地。盆地中逐渐堆積着碎屑物质(砂  相似文献   

10.
叶发广 《现代地质》1994,8(4):484-489
  相似文献   

11.
大陆地壳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上地壳:长英质下地壳;铁镁质下地壳为1:0.6:0.4的比例,重新计算了地壳的成分。这一比例源于横穿西欧的一条长3000km的地震折射剖面。西欧的莫霍面深度平均大约40km,该区包括60%的老地盾区和40%的年轻褶带区。  相似文献   

12.
13.
矿物学资料与比较行星学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新假说一绝大部分地壳可能被埋在地幔深处.地球科学家早就猜想,在太阳系的星球中,我们星球的地质特征是独特的.在跨入行星探索时代的今天,比较行星学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猜想.行星间相似性和差异性为我们提供了尚待发展的、关于行星(包括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普遍性理论的原始资料.我们已经知道,现存的一套关于地球的理论、规律和修正并来提供其他行星具体结构的约束条件.与其进一步修正这些“规律”,不如现在开始新的计划——即使这意味着放弃那些为绝大多数地球科学家“信”以为真的信条和假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研究现代地壳应力场的途径,包括测震学、地应力测量、构造地质学、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平衡剖面等方法。在内容方面强调历史分析。模拟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应力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域分布,以达到绘制一系列的应力图件。最后提出检验模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三条判据。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大陆地壳模式是根据地震资料得到的,可以分为三个层:(1)沉积岩层;(2)“花岗岩层”和(3)“玄武岩层”.而地台上的沉积岩层很薄,一般仅1~2公里,有些地方甚至缺失,所以地台上可视为只有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它们的分界称为“康拉德面”.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辽东半岛较大面积出露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富含铁、铜、金等矿产资源。历经3.8 Ga始太古代最古老的奥长花岗岩就位,3.3~3.77 Ga古太古代多期变质深成杂岩就位和3 376~3 357 Ma表壳岩基性火山岩-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其后为中太古代2 962~3 142 Ma两期花岗杂岩侵位和3.0 Ga表壳岩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构成了太古宙早期古陆核,此时构造造演化特点主要以垂直增生为主,并出现原始古洋盆;进入新太古代,原始陆壳裂解为3个古陆块。即:建平—龙岗微古陆块、绥中—鞍山—本溪微古陆块、城子坦微古陆块。3个古陆块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2 500~2 400 Ma)碰撞拼合,形成早期太古宙克拉通基底。  相似文献   

20.
KTB深部地壳实验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祝文 Kueck  J 《世界地质》1999,18(4):96-99
德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钻探了第二口超深孔,简要介绍了KTB计划完成以后,在现场组建的深部地壳实验室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