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美、英、荷在太平洋上的总兵力不亚于日军,但兵力分散,没有协调一致的战略计划,也无统一指挥。同时,对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估计不是。结果被日军迅速地各个击破。日军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所向披靡,强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在这期间,英国舰队在新加坡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视为是“不沉之舰”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而英、美、荷联合舰队在爪哇战役中又遭到了重创。在菲律宾眼看就要保不住时,美国政府为了保全面子,免得麦克阿瑟这位上将当了日军的俘虏,命令他把军队交给温赖特中将指挥,让他自己到澳大利亚去担任新成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结果是温赖特将军代他受难,做了日军的俘虏,直到1945年才被营救出来,那时他已被折磨得形同骷髅了。珊瑚海之战珊瑚海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这里有重要的海空军基地莫尔兹比港。对盟军来说,保住莫尔兹比港至关重要,不仅能保障澳大和亚的安全,而且也是将来反攻的跳板。美国海军上将弗莱彻指挥的以2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就在这一带活动。1942年5月7日上午,日本海军中将井上成美指挥的第四舰队和美军舰队在米西马岛附近进行了第一次空  相似文献   

2.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海战中的"关岛战役",由相隔数年的两次战役组成。前者是1941年12月末,日军发起南洋攻势,令美国战争中失去第一块国土——关岛;后者是1944年7月,美军携塞班、马绍尔、夸贾林等战胜利之威,从日军手中重夺关岛。第一次关岛战役是日军在太平洋发起的一系列猖狂进攻之一,美国关岛守军面对突然发动战争的对手,在做出力所能及的抵抗后选择了投降,也让美国人第一次失去了自己的海外领土。而到两年多以后,从珍珠港的震撼中清醒过来的美军已在太平洋的残  相似文献   

3.
美国海军是一个遂行“全球战略”的远洋进攻型作战的军种。其三大力量支柱分别是核潜艇、航母战斗群和两栖部队。两栖作战部队在美国海军中拥有特殊的地位。美军在历史上曾实施过数十次大规模两栖作战。太平洋战争后期的1944年,美军曾组成3个陆战师,2个步兵师和1个陆战旅共计2万人的登陆突出编队,在640艘各型舰船和1600架飞机的支援下,通过逐岛争夺战,历时7个月,最终将日军赶出太平洋的各岛屿,美军正是依靠其强大的两栖部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小  相似文献   

4.
1944年12月16日,拥有20多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数10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美国第三舰队,分成3个特混舰队,浩浩荡荡地向太平洋东部海面前进。准备向日军驻守的吕宋岛发起进攻。面对这支强大的战斗舰群,从舰队最高指挥官到普通士兵都兴奋异常,似乎即将到来的作战可稳操胜券,于是  相似文献   

5.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1964)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个职业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将军,并曾任美军驻菲律宾总督。麦克阿瑟受父亲影响,自小就立志从戎。1899年他进入西点军校学习,4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后被派往菲律宾服役。不久,调回华盛顿,先后在罗斯福手下和作战部任  相似文献   

6.
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热含量和洋表风应力等资料探讨了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南太平洋不仅是年代际信号的显著区,同时也有可能是影响ENSO循环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海温暖异常经热带中太平洋东传到热带东太平洋,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产生暖的海温异常,这种海温异常进而激发了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的大气,产生反气旋性风应力异常。在这种风场的作用下,其下方海水向四周辐散,使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温跃层变浅,产生负的温度异常,此后发生反位相的循环。整个循环过程所需的时间约为13a。  相似文献   

7.
仁川是南朝鲜的港口城市和海军基地。位于黄海沿岸,临近汉江口,在汉城西南31公里处。1950年9月15日,在美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五星上将的指挥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此成功地进行了登陆作战。这是朝鲜战争中具有战略性转折的大战役,也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的最大一次两栖登陆作战。尽管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仁川登陆战役仍有不少待揭之秘。一、战局的天平倒向人民军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命令美海、空军给予南朝鲜李承晚伪军以掩护及支持;调动美海军第七舰队开至台湾海峡,  相似文献   

8.
基于热带太平洋SST和850 hPa风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东界和东太平洋暖池南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并探讨了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异常对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的驱动作用以及热带东北太平洋经向风异常对东太平洋暖池经向变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暖池变异对ENSO循环的联合影响,并提出了一个联合影响指数。结果表明,当联合指数为1.6时,有可能出现一次新的El Nino事件。这为ENSO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图片报道     
游健 《海洋世界》2006,(12):F0002-F0002,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在北海舰队副司令王副山少将率领下.于2006年8月21日启程.横跨太平洋.对美国,加拿大和菲律宾三国四港进行了友好访问。图为“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在太平洋的晚霞中航行。  相似文献   

10.
<正>瓜达尔卡纳尔,南太平洋上一座闻所未闻的小岛。正是在这里,美军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通过对两栖作战理念的成功运用,美国海军和陆军联手遏制住日军锐不可当的南下势头。这场战争漫长而艰辛,在历时5个月的战斗中美日双方付出了死亡人数高达30000的巨大代价。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锤炼了美军各参战部队,造就了成熟的战斗力量。在未来的太平洋战场上,正是凭借着这批经验丰富的战斗力量,美军才能一个  相似文献   

11.
1944年12月16日晚,拥有20多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数十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美国“哈尔西”舰队,分成3个特混舰队,浩浩荡荡地向太平洋东部海面前进,目标指向菲律宾吕宋岛。面对这支强大的战斗舰群,从舰队最高指挥官到普通士兵都兴奋异常,似乎即将到来的作战可稳操胜券,于是空闲之余,不少官兵便面对着大海喝着上等葡萄酒和咖啡,哼起了自己家乡情歌,整个舰群一片轻松愉快之景象。然尔,他们万万也没有想到,还未等到与敌军作战,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将踏上一条不归之途。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 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 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 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 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 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 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 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用Non-Boussinesq POP模式和1986—2005年SODA再分析资料的海表面温度、盐度和风应力,模拟了1986—2005年间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并根据RCP4.5和RCP8.5两种代表性浓度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对未来一个世纪的海平面变化进行预估,在仅考虑热膨胀的前提下,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过去20 a间,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上升了56 mm,上升较大的海域主要为西北太平洋、南太平洋中部和南大西洋;(2)到2100年,RCP4.5情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0.36 m,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0.43 m;(3)未来海平面变化较大的海域包括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南大洋、北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年际变化信号之一,对其形成机制和预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ERSST v4海表面温度资料与NCEP/NCAR Reanalysis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信号的传递机制及其与ENSO现象的联系。诊断结果表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ST异常与ENSO指数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ST异常的暖信号超前于ENSO指数约半年时间,通过风-蒸发-海温的反馈机制,沿东北-西南方向向赤道中太平洋缓慢传递。更进一步的数值实验显示,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正SST异常信号的确可以影响大气环流场,使其西南方向的海面风速减弱,蒸发潜热通量减少,从而使信号向西南方向传递。  相似文献   

15.
Rossby波对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够反映斜压大洋对大尺度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响应的一层半约化重力模式研究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区Rossby波与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关系.模式分别利用海区东侧验潮站和卫星高度计海表面数据作初始东边界,对Rossby波西传路径上的风应力旋度进行积分,得到西侧海平面信号.结果发现,模拟的海平面信号跟验潮站和卫星高度计资料相关性很高,并能模拟出海平面年际变化特征和低(高)异常信号由东侧产生并向西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一阶斜压Rossby波对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区年际海平面变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TOGA)期间(1980~1996年)热带大气海洋观测阵(TAO)的长期浮标资料,分析了赤道行星波对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热传播的作用。结果表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纬向热传播主要出现在次表层水体中,并沿温跃层向东传播;而向西传播的季节热结构变化主要出现在中、西赤道太平洋的混合层中;驻波型传播在西赤道太平洋主要出现于温跃层,在中赤道太平洋主要出现于混合层和温跃层,在东赤道太平洋主要出现于混合层。在平均条件下,赤道太平洋上层水温纬向热传播信号以驻波型和东传型较强,西传型较弱。赤道Kelvin波压力分量贯穿西、东赤道太平洋并向东输送暖池热能,纬向流分量的热输送主要出现在西赤道太平洋;Rossby波压力分量的热输送主要出现在东、中赤道太平洋;混合Rossby重力波激发纬向流的热输送作用比相应温跃层扰动强。在平均条件下,赤道太平洋上层水温的驻波型变化制约了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热量的持续向东输送,因此形成了赤道太平洋水温的正常季节变化形态。当水温的驻波型变化减弱而东传型变化加强时,随后将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度春夏两季西太平洋低纬地区海面温度持续低于常年,而东太平洋则高于常年。沃克环流削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而强,位置偏南,脊点偏西。南半球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少而弱。菲律宾以东的西南季风弱,偏东信风盛行。本年度首次台风出现的季节晚,全年台风少、弱,生命期也短。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少,登陆点偏南。  相似文献   

18.
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平洋相反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到达西太暖池区,再从西太暖池沿赤道传到东太平洋,可使ENSO向反位相发展。该异常信号沿赤道东传过程中热带西南太平洋也会出现类似的温跃层异常变化,但是随着异常信号东移和从南太平洋东边界10°S左右传来的反异常信号入侵,热带西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逐渐减弱并消失。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地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播较弱,这样就造成了ENSO信号在太平洋南、北半球的非对称传播。一般来说,ENSO信号主要在以赤道波导区、东边界、北太平洋纬向区域和西边界组成的回路中循环,在南半球的传播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当全球目光聚焦在日本八国峰会之际,在日本以东太平洋浩瀚的洋面上,一场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国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就是号称2008年世界海军“峰会”的“环太平洋·2008”多国海军演习。这次“环太平洋·2008”多国海军演习时间长达5周,参演国空前庞大、前所未有,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墨西哥、日本、秘鲁、智利、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菲律宾等众多国家的海军参演。  相似文献   

20.
利用FNL(Final Analyses)全球格点资料,对2000—2015年冷季(10月至来年4月)发生于北太平洋(20°N~65°N,110°E~100°W)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爆发性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高时间分辨率的资料,将爆发性气旋定义修订为海表面中心气压(地转调整到45o N)12h平均加深率达到1hPa/h以上的气旋。根据爆发性气旋最大加深率的大小,在强度上将其划分为4类:弱、中、强和超强。日本海、西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中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为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5个多发区域,发生于各区域的爆发性气旋依次称之为:JOS(Japan-Okhotsk Sea)、NWP(Northwestern Pacific)、WCP(West-Central Pacific)、ECP(East-Central Pacific)和NEP(Northeastern Pacific)爆发性气旋。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发生频数自西向东逐渐减少,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因发生区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NWP爆发性气旋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而NEP爆发性气旋多发生于秋季和早春;相对于NEP爆发性气旋,NWP爆发性气旋发展较为剧烈,中心最低气压较低,爆发史长和发展史长较长。NWP爆发性气旋的移动路径多为西南-东北向,随着爆发强度的增强,其移动路径更趋于集中。NEP爆发性气旋的移动路径因生成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在中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域生成的NEP爆发性气旋,其移动路径前期多为偏东向,后期折向西北;而在中东太平洋海域生成的NEP爆发性气旋,其移动路径多为西南-东北向。海洋暖流为NWP和NEP爆发性气旋的急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海洋物理环境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