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湿地退化的地质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绍文  周爱国  孙自永 《地质通报》2011,30(11):1757-1762
从湿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形式和湿地退化造成的危害3个方面分别提取筛选出影响指标、状态指标和后果指标,构建成完整的湿地退化调查指标体系(CSR模型)。从湿地退化对人类产生的压力、压力状态、人类的应对等方面提取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构建成监测指标体系(PSR模型)。综合调查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得到湿地退化的地质指标体系,对评价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湿地管理、湿地恢复和重建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及时掌握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压力-状态-响应-行动"指标构建思路,构建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的综合监测与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部署针对水土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并以2012年监测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综合评价水土地质环境状况并分区。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整体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值为0.12,处于亚健康水平,需要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的地质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小群  蒋忠诚 《地质通报》2011,30(11):1769-1773
分析了岩溶石漠化地质指标的概念和特征,从影响石漠化环境的自然因子、人文因子,石漠化发育分布现状和所引发的后果或危害中提取相应的指标,依照影响(Cause)-状态(State)-后果(Result)框架构建了石漠化地质指标体系。探讨了石漠化地质指标的研究内容,包括指标的研究意义、指标变化的原因和指标监测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及其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复杂、多变、脆弱的地质环境和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急需建立面向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 标体系。针对中国地质环境工作现状,借鉴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最新的成果和经验,对地质指标的定义、内涵进行了 修订和拓展,创建了包括调查指标体系(影响指标、状态指标、后果指标)和监测指标体系(压力指标、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的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并建立了从面向单一地质环境问题的地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实际范例,到面向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为地质指标的创建、完善和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草地退化的地质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轶  李瑞敏  王祎萍  曹峰  徐为 《地质通报》2011,30(11):1744-1751
借鉴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提出的地质指标概念,从分析草地退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 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各种响应关系入手,按照“影响-状态-后果模型”(CSR模型)和“压力-状态-响应 模型”(PSR模型)构建了草地退化地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申建梅  宋淑红  刘海坤 《地质通报》2011,30(11):1763-1768
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稳定。以过去对沙漠化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研究为工作基础,重点对存在沙漠化环境地质问题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进行实地调研,建立沙漠化地质指标体系,确定调查指标和监测指标,为科学评价地质环境变化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海岸线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祎萍  李瑞敏  王轶  曹峰  徐为 《地质通报》2011,30(11):1752-1756
海岸带地质环境的演化集中表现是海岸线的变迁。基于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演化方式、危害、防治对策等因素的分析,建立影响-状态-结果(CSR)的海岸线变迁的调查指标体系。在调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抽取压力、状态、应对(PSR)指标, 建立中国海岸线变迁的监测指标体系。这对科学评价、监测和管理海岸带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关系出发,讨论了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作用特点和地质环境系统指标体系,探讨了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和敏感性分析原理与分析,并提出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不协调时的对策及地质灾害管理战略,在此基础上,以某城市为例,进行了实例剖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矿业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转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已成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合理划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对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以江苏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基于矿山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建立了由2个目标层、5个约束层和12个指标层构成的江苏矿山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在MAP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将各区划因子按其权重进行空间代数叠加,根据叠加的结果并结合矿山开采现状,将关闭矿区划定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将开采矿区划定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通过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背景资料收集,查明了该区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短板要素,并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资源再生型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实际验证评价的基础上,与通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构建的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宜此类地区矿区分散分布且发展方式迥异的特点,能进一步突出地域主导特色,可为同类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雄安新区作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城市,急需建立城市地质标准,为高水平现代化城市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从城市地质与现代城市行政管理有机融合的角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地质标准现状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需求,研究提出雄安多要素城市地质标准体系。研究表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先进的多要素城市地质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应该包括空间、资源、环境和灾害等子体系:空间涵盖全域、重点区、特色小镇、工程建设场地等四方面,资源涵盖地热、矿泉水、地下水等三方面,环境涵盖土壤质量、地下水质量、湿地质量等三方面,灾害涵盖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砂土液化、地面塌陷等五方面。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等不同阶段城市管理密切结合,需要研制30项城市地质技术标准,包括空间标准6项、资源标准9项、环境标准7项、灾害标准8项。  相似文献   

12.
The geologic setting of an urban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particular urban culture. Human activities can involve devegetation, soil loosening, soil‐water and ground‐water changes, soil erosion, and changes in surface‐water hydrolog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e geologic resources and history of the Punjab region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ronze Age city of Harappa, located in northeast Pakistan. Archaeological deposits at this site date between at least 3300 B.C. and 1700 B.C. A geologic and geomorphic framework is provided which 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ancient Harappans with their local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with these geologic processes affecting both the initial sett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ancient urban center. Buried soil elevation data, mapped soil distributions, and geomorphic models are used to construct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preoccupation paleotopography beneath this site. © 2000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3.
Rapid urbanization has profoundly transform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and use, and the urban hills are facing changes in Jinan City. Urbanization has had and continues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urban mountain area within c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Jinan’s urb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urban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issues, such as destruction of mountain body,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erosion, and degeneration of vegetation, are becoming more serious. These have resulted in the serious natural hazards in the karst mountainous region of Jinan City, i.e. mining landslide, debris flow, and mountain collapse.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SG-SPAC系统水力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文章论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利用现代农田水分研究方法研究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G-SPAC)系统的水分转化规律,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之间的水力耦合模型,为干旱区的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水循环过程变化是当前城市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综合理解城市水循环演变过程,结合城市水文学的发展历程,剖析水循环过程对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响应机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化水文效应的主要成果,包括城市化对水循环过程、洪涝灾害、水生态系统以及水资源的影响。系统归纳了城市化水文效应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指出变化环境下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关键技术难题,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如城市化降水效应的机理、不透水面的分布及有效性评估、城市化与水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与综合城市水资源管理及需水预测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运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研究城市及城市群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大气及其降尘、生物等环境体系中化学元素和部分有机物的分布、演化、环境作用及健康效应,区分污染源,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作出预警并给出治理方案。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环境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城市环境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估)、城市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地球化学探测、城市地球化学系统的调控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