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甘肃中东部地区进行历史地震资料考证和野外实地调查过程中,新整理了7次中强历史地震的史料。根据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初步确定或修订了各次地震的基本参数,为深入分析该地区的地震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将于1985年3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目录根据大量历史文献及地震监测资料,整理辑录了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82年陕、甘、宁、青四省(区)4(3)/(4)级以上的强震442次。各次地震均按地震年月、震中位置、地震强度及地震简况等注列。  相似文献   

3.
甘肃民勤地区新增加的几次中强历史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甘肃省民勤地区进行历史地震资料考证和野外实地调查过程中,从新获得的《镇番遗事历鉴》等文献中新发现了6次中强历史地震的史料。根据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初步确定了各次地震的基本参数,为分析该地区的地震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地震和地震构造等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公元1300年以来MS≥6.5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基本参数.利用1966年以来隆尧、海城、渤海和唐山等有仪器记录的地震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地震烈度Ⅷ度区长轴长度与余震区长轴长度的回归关系式及震级与震源体破裂长度的回归关系式.用余震区长轴长度代替震源体的破裂长度,从而给出各次地震的震源断层破裂长度.利用地震测深的地壳结构构造剖面、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壳内低速层和地壳上部的构造、盆地构造与居里面分布和已知地震震源分布等资料推断了震源破裂的上下界.基于一定的合理假定推导出了断层滑动角的估计方法,并应用于本研究区,得出了各次事件的断层滑动角.  相似文献   

5.
华南十九次强震暨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概述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一、前言 1966年,遵照陈国达教授的意见,我们开始系统收集、考证华南粤、桂、湘、干、闽五省(区)的强震史料。1972年,国家正式下达地震烈度区划任务,要求对华南地区强震的震害、影响场特征及有关地震参数,进行研究和修订,作为地震烈度区划的基础资料与基本依据。为此,在原有资料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和重点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所获得的有关资料,编绘和核定了华南地区十九次震中烈度Ⅶ度以上地震的等烈度线图;并在此基础上核查和标定了各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及计算出各次地震的有关参数;同时,还据此探讨了地震影响场同发震构造的关系。此外,经过详细的调查考证,否定了文献中所谓的“1923年广宁5 1/2级地震”和“1934年博罗河源交界处青边乡5级地震”。1973年10月向国家地震局华南地震影响场会议提交了有关研究成果,会议对有关地震等烈度线图、影响场特征和地震参  相似文献   

6.
叶文华 《地震学报》1984,6(4):469-475
大地震,特别是巨大地震很有可能是多重事件.为了与中、小地震强度定量相统一,量度多重事件强度特性需要对其中各次破裂分别给出各自的震级和相应的周期、时间特性.文中还讨论了传统的地震观测及震级标度存在的某些问题及改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用搜索法对1976—1987年陕西区域弱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云 《内陆地震》1993,7(1):55-64
利用地震图上量得的S——P时间差,导出计算机定位直接搜索法中的准则函数,对1976~1987年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共得到184次弱震的震源位置及各次地震的虚波速度值。同时对其中的108次地震进行了误差分析。此外还对铜川爆破和1978年2月11日石泉4.2级地震作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对比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及其以东大陆板内65次地震的特征,检查的特征包括极震区长轴方向、余震震中密集区走向、震源机制解和多次破裂点。还确定了各次地震地震源破裂方向,概括出该地区地震断裂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9.
亚洲是全球地震活动,特别是浅源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抗御地震的能力偏低,导致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本文采用最大似然法,据亚洲9个国家历史上因各次地震死亡的人口资料,计算得到了各国不同时期因地震造成不同死亡度的概率曲线;另外,由各国每1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拟合得到各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将历史上因各次强震的死亡人数归一到2010年人口的死亡数字,并以此数据给出了各国在考虑了人口增长情况下的因震人口损失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活断层带的特征滑动行为与中强以上地震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序列模型确定了断层带内中强以上地震的时间、强度和位置三方面的非随机性,从而导致了地震序列的特定性。本文按地震序列模型重演了鲜水河断裂带过去约一百年的地震序列,各次地震的时间偏差不超过其重复周期的10%。震级偏差不超过0.3,破裂位置也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对该断裂带未来150年的中强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工作细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几年来,我们曾经研究了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概念是这样的:假定有一地震序列,我们也已经有了这个系列的资料(包括各次地震的时间、震级及震中位置)。问题是现在的地震系列是前震系列还是主震、余震系列呢?如果是前震系列,我们便预报今后还有主震发生,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大略估算出主震的震级;如果地震系列经判断是主震-余震系列,则可以计算最大余震震级,供预报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宏发  池田安隆 《中国地震》1999,15(1):74-81,91
野外详细调查和探开挖揭示,在六盘山东麓断裂的孙家庄-海子峡地段自距今4.6万年以来存在有6次古地震位借事件的地质形迷,它们分别发生在距今35250,20250,14750,12150,8550和4000年前,各次事件的重复间隔依次是15000,5500,2600,3600和4550年。按M-D经验关系,事件1,2约相当于8级地震的位错,其余各次事件约相当6.5-7.5级地震的位错。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西南地区1970年—1976年5次大于7级地震的蕴育过程中,介质性质变化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给出了各次地震蕴育影响场的分布图象和影响场的基本特征。由计算结果与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前兆观测资料对比得到,地震前的异常与影响场的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川滇地区地震(Ms≥5.0)破裂类型与前兆异常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滇地区 31次 (组 ) 5 .0级以上地震与余震次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 ,结合“强地震分为走滑型地震和断错型地震”的理论 ,确定了各次 (组 )地震的破裂类型。从物理机制上对地震破裂类型与震前前兆异常分布关系进行了讨论 ,由此进一步探讨了 5 .0级以上地震震后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5.
1995年7月12日-1996年2月3日在云南及邻近地区曾发生过3次强震,形成了多次地震在短时间内接踵发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各次地震的前兆场之间的相互叠加是不可避免的。用“层次法”对各次地震的前兆场进行了分离,并讨论了分离的原则。结果表明:(1)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在时间轴上相遇时,由于叠加作用使异常幅度特别大;(2)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时间相近时,形成前兆突跳群;(3)强震前兆和后效前兆明显,表明未来时段内有强震发生;(4)在多源系统发震的晚期阶段,前兆异常明显减弱,这意味着多源系统趋于解体。  相似文献   

16.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台网测定,1987年1月6日至4月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铁力克地区、乌什县英阿瓦提西北部和乌恰西南部分别发生了5.9、6.4和6.0级的中强地震,现将各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灾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河  刘希强 《地震》1996,16(4):417-426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地震预报中的3个主要困难是:(1)如何自动定量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2)用以认识其基本特征的震例太少;(3)因各次地震的复杂性,对所给剪切波分裂结果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8年8月到1990年8月中法合作张掖数字台网的记录。通过对张掖~肃南地区地壳结构模型的研究,确认了所用各次地震的真实出射角基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属于孤立型地震,无法根据地震序列提取更多信息,故将该地震与1967年3月27日河间6.3级地震、1973年12月31日河间5.3级地震合并作为一个整体,与邢台地区部分地震作对比分析。由此总结出文安及附近地区地震的活动特点:①呈NNE和NWW共轭分布;②各次地震的时间间隔大幅增长;③余震频度逐渐降低,衰减逐渐加快;④类型向孤立型地震过渡;⑤宏观烈度均比估算烈度低1度左右;⑥震源机制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9.
1997-2004年伽师地区6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各类有关基础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可靠完整的1997—2004年伽师地震目录,并以此为准进一步分析了各次6级地震序列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伽师地震序列可分为3个活动阶段,第一活动阶段又可分为3个活动过程;(2)伽师地震序列中孤立型地震6值高、五值低、能量比大于99.9%,震后3天余震即为序列中最大余震。双震型地震6值低、五值为0.1,能量比介于99.0%-99.4%之间。主余型地震6值介于孤立型和双震型之间、五值为0.02-0.05、能量比小于99.4%;(3)以3级地震为研究对象,6级地震发生前3天3级地震以平静居多,且存在20天左右的相对平静期,这种现象与新疆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现象相一致。(4)在伽师序列中可以各次6级地震序列前3天估算的最大余震作为该序列的后续预测震级,其平均误差为0.3级.  相似文献   

20.
重叠地震波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1995年4月21—23日菲律宾地区连续发生5次Ms≥7.0的地震时,地震波叠加在一起,佘山地震台利用台上各类性能的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进行分析,以求得各次地震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