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气环流因子对北半球气温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首先分析了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南方涛动(SO)对北半球气温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大气涛动对温度方差贡献主要是在低纬和中高纬大陆地区及北太平洋部分区域,40°N以北大部分陆地总的贡献率达30%以上,热带3/4地区也在30%以上。近百年气温和大气涛动关系表明,三个涛动对北半球冬季、夏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贡献分别达31.8%、2.6%和12.8%,也是以冬季影响最大。用大气涛动可以解释近20多年来气温上升的很大一部分方差,这说明可能在原有气温上升的趋势上,由于叠加了近期大气环流引起的气温变化,所以才形成了70年代末以来的加速变暖现象。  相似文献   

2.
1981-2019年全球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2019年全球气温变化特征是揭示全球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实现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基于7套再分析数据,采用气候变化速率及空间插值等分析方法,分析了1981—2019年全球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及主要国家气温变化。结果表明:1981—2019年全球陆地气温以0.320 ℃/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835 ℃;南、北半球陆地气温变化速率分别为0.147 ℃/10a、0.362 ℃/10a,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0.874 ℃、0.828 ℃。全球陆地80%面积上气温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最大的区域位于80°N~90°N,其次是70°N~80°N、60°N~70°N,高纬大于中、低纬,格陵兰地区、乌克兰、俄罗斯等中高纬度国家或地区增温速率较快,尤以格陵兰地区增加速率最快,气温变化速率为0.654 ℃/10a;增温最慢的地区主要位于新西兰和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东南亚、非洲南部等地,气温变化速率不足0.15 ℃/10a。本文统计的146个国家中,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国家136个,占93%;气温无显著变化的国家10个,占6.849%。1981—2019年全球增温2.0 ℃以上、1.5 ℃以上、1.0 ℃以上的国家分别为4个、34个、68个,分别约占统计国家的2.740%、23.288%、46.575%。本文认为1998年以来全球并没有出现气温变暖停滞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金沙江河段筑坝蓄水对近岸小气候的影响,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的龙开口水电站的库区蓄水前后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和蒸发的变化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区蓄水后近岸相对年均气温上升0.2℃,年均相对湿度增大1.3%,年均风速增大0.3 m/s,风向频率由NE和SE,转向W、SSE和SE;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分别减小2.7℃、2.6℃;相对湿度日较差冬增大14%、夏减小8.4%;冬最低气温上升3.0℃、夏最高气温下降1.4℃,最大湿度冬减小2.6%、夏增大2.7%,最小湿度冬夏分别增大1.4%和2.8%,其出现时间也发生变化;库区蓄水后其近岸年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 1960—2017 年水文、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Mann-Kendall 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 了祁连山中部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 60 a 来祁连山中部气温、降水和径流量总 体呈现出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径流量增大的趋势。年平均气温以 0.39 ℃·(10 a)-1 的幅度上升,四 季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气温的升温幅度最高。降水增加了约 19.2%,降水的 增加主要归因于夏季降水的增多。(2)平均气温在 1993 年出现突变,气温突变时间早于西北其他 地区。气温和降水的主周期分别为 8 a 和 30 a,在径流量周期响应中,短周期(8 a)与平均气温振荡 非常一致,长周期(30 a)与年降水变化较为一致。(3)分析表明,降水和气温都是影响径流量变化 的主要因素,建立的径流量预测模型纳什效率系数为 0.68,能很好的分析和预测径流量,降水和气 温变化分别使径流量增加了 21.1%和 10.9%,降水对径流量的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城市化对气温时空差异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7-2015年珠江三角洲21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根据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数据等数据集划分城市和郊区站点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时空尺度城市站和郊区站气温变化,分析了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① 1967-2015年,珠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最高,分别是平均气温的1.05~1.16倍和平均最高气温的0.95~1.32倍。其中,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的季节差异普遍表现为秋冬季节增温最强,增温速率均高于0.3 ℃/10a,春夏季节增温较弱,增温速率最低为0.16 ℃/10a。② 利用城市和海表温度对比研究城市化效应,受城市化影响,珠三角年平均气温的增温趋势是0.096 ℃/10a。③ 利用城市和郊区对比研究城市化效应,1967-2015年城市化对城区的气温升高具有显著贡献,而且城市化对平均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增温的贡献率最大。其中,城市化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贡献率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冬季节较强,贡献率高于11.8%,春秋季节较弱,贡献率最低仅为4.46%。④ 站点划分方法,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及研究时间尺度的选择均导致城市化增温效应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不同站点分类方法多指示城市化对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率最强,最高可达到38.6%。  相似文献   

7.
利用玉溪市9个代表站1960~2010年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使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玉溪50年来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溪平均气温的变化有3种类型,即:"U型"、后段上升型和波动型。50年来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其中又以红塔区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各站点5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小,气温偏离平均状态的程度不大。年平均气温异常共出现29站次,占记录总站年数的6.4%,出现气温异常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8.
黄强  陈子  刘占明 《热带地理》2012,32(3):246-251
根据1951―2010年广东省26个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统计了6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近60年来广东省气温总体上具有倾向极端的趋势,但倾向极端高温的趋势不明显,而倾向极端低温的趋势却十分明显。6个极端气温指数均检测到有突变发生,突变时间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除了指数TX90%(暖日天数),其余5个指数——SU(夏日天数)、FD(霜日天数)、TN90%(暖夜天数)、TX10%(冷日天数)、TN10%(冷夜天数)在突变后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速度加快。与1961―1980年气温倾向极端的趋势不明显相比,1981―2010年气温倾向极端的趋势非常明显,并且具有倾向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双向趋势。而在空间差异上,4个相对阈值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均为镶嵌式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中部与东西两端一致,北部的变化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首先用PP法和MOS方法建立溪洛渡水电站坝区三坪站气温预报逐步回归方程,寻找消空(漏)指标进行预报后处理,然后根据000~168时效的ECMW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制作未来24~144 h三坪站的最高、最低、平均气温预报。并研制出能自动运行的预报业务系统。2011年业务运行效果检验评估表明:系统预报效果较稳定,6 d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预报准确率分别为70.8%、62.7%和76.0%,在水电气象预报服务中短期气温预报实时业务中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准确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效果降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的预报准确率高。预报方法对制作单站气温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方法,在2008年6~9月期间选取16个晴夜,在三江平原典型毛苔草、漂筏苔草(Ass.Carex pseudocuraica-Carex lasiocarpa)沼泽地及其邻近大豆地中,在距地表0.5m、1.5m、3m和5m四个高度上进行了气温和相对湿度观测;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了沼泽地和大豆地各高度夜间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晴夜,沼泽地和大豆地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都为逆温分布,与之相对应,二者的相对湿度垂直分布都为湿型分布;以四个高度的16夜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为基础数据,计算得到的沼泽地近地层气温(相对湿度)的垂直递增(减)率为0.53℃/m(1.76%/m),大豆地则为0.34℃/m(1.35%/m),沼泽地近地层气温(相对湿度)的垂直递增(减)率略大(小);对比两种下垫面晴夜各观测高度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发现只在0.5m高度上二者有明显差异,沼泽地16夜平均的气温比大豆地低0.85℃,其相对湿度比大豆地高4.39%,这是因为沼泽地植被冠层的平均高度接近0.5m,夜间植被冠层的长波辐射最强,所以其气温相对较低,相对湿度相对偏高,而大豆地的最低气温出现在地面;沼泽地和大豆...  相似文献   

11.
裸地蒸发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研究了裸地蒸发过程,并提出一个用Fonran语言编写的,在IBM-PC微机上通过的裸地蒸发过程的模拟程序。这一程序能根据地表红外温度或辐射资料计算裸地蒸发量,并分析能量分配过程与土壤中的含水量、温度分布。初步的田间试验说明,计算值与实测值是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张辛  鄂栋臣 《极地研究》2008,20(4):346-354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的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区域海冰的季节性(尤其是夏季)的消融与冻结情况及海冰表面温度的变化。文中先对MODIS的海冰数据进行影像分层、数据合成,分时间段计算海冰范围,然后提取海冰表面温度信息,最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附近区域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中上旬为海冰消融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为海冰冻结非密封期;5月至9月为海冰冻结密封期。海冰范围2月份最小;海冰表面温度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13.
倪焱 《地理研究》1988,7(3):72-77
本文根据浙江省除海岛县外的59个气象站站址的气温等资料,应用多元统计原理,建立了浙江省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到我省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的递变规律性。据此,根据茶树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将我省划分为五个植茶热量适宜带,从而推演出我省各植茶热量适宜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热状况及热岛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利用1982—1985年期间在北京所设的城市气候站观测资料,讨论了城市热状况,指出城郊升降温速率的差异、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作用是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境内红河蛮耗站的多年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降水场、气温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小波变换和相关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红河的跨境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云南气候变化的关系。结论为:近50年来,纵向岭谷区红河的跨镜径流量变化表现出了较大时间尺度的波动;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雨季开始后的6-11月份;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其特征时间尺度约为2年、8年和17年;红河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干、雨季的降水量场变化之间存在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云南干、雨季的气温场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显著,说明红河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云南降水量场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非线性高能超声测试设备及超声波(纵波、横波)波速与物体力学参数的关系,对人造冰样进行了冰样力学参数(杨氏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体积模量)随温度变化的研究。通过MATLAB进行所测数据曲线拟合,得到超声波波速在人造冰样中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而由理论公式推导所测人造冰样力学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冰样中超声波波速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冰样的杨氏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体积模量也都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本研究有助于超声波检测法在冰样物理力学性质测量中的应用,为开展南极冰盖、海冰以及终年冻土等力学及流动特性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南极中山站的臭氧气球探空观测和塔层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下降风(Katabatic wind)发生时的普里兹湾沿岸和东南极内陆地区的天气形势、中山站的边界层特征、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并利用对数风速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个例研究表明,在晴朗的夜间或多云的白天,内陆地区冰面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降低,与普里兹湾沿岸地区的温度梯度大。此时内陆地区受高压控制,成为辐散中心,且高压的位置决定普里兹湾东岸和西岸的下降风强度。中山站的下降风出现在边界层低层,地面风速大,风向主要为东、东北东,导致强不稳定层结、气温和位温迅速降低。对数风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原则与指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属类型区划.其遵循的是相对一致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主导因素,以及综合分析四个原则,区划的指标有:1.自然指标,即统计单元内泥石流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地貌、地质、气温和降水各自的综合评价值;2.经济指标,即统计单元内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单位面积上的社会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值,工业产值与社会生产总值之比值,以及交通发展程度系数.对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分别作了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以进行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相似文献   

19.
南疆克里雅河绿洲发育和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中克里雅河绿洲为典型例子,分析现代绿洲发育与演变的证据,并以绿洲沉积物的绝对年龄数据作对照,演绎出绿洲演变的序列与过程,并就影响绿洲演变的三种因素,气候(温度为主)新构造性质和人类活动作出分析,三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耦合决定绿洲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长江河源地区河流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长江河源地区冰川,冻土和地质构造对水系发育和河况的影响,初步分析了该地区河流的经流、洪水、枯水、水温和冰情的变化规律.文中着重阐明河流洪水形成的基本特征,并据观测资料和洪水调查资料,探讨了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的分布规律,该成果可供长江河源地区铁路,公路桥涵设计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