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断层工程避让在本质上属于工程抗断问题,其目的是减少活断层未来发生地表破裂时对建筑物的破坏.不是所有活断层都能产生地表破裂,只有地震活断层才是工程避让的对象.各种研究方法确定的活断层工程避让安全距离,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活断层,尚需对活断层本身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活断层研究的基本方法,分别以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为例,通过对活断层构造活动历史的分析,以活断层的过去预测未来,为裸露和隐伏活断层的工程避让提供依据.对裸露活断层而言,采用地震地质填图、槽探、断层陡坎地貌调查的方法,鉴定其是否为地震活断层,古地震和断层陡坎地貌的原地复发特征是确定工程避让位置的依据,探槽剖面断层带宽度及断层陡坎宽度可作为避让距离的参考.对隐伏活动断裂而言,首先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断层定位,槽探和钻探是鉴定地震活断层并进行构造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古地震事件的原地复发、以及钻探剖面不同深度不同沉积时期的地层界线的断距变化是分析未来地表破裂位置的主要依据,已有断层面在地表延伸的位置是下次地震地表破裂发生的位置,是工程避让的参照.通过分析,认为前人统计的15m避让距离适用于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银川隐伏断裂考虑最大定位误差后的避让距离为40m.  相似文献   

2.
断层氡气释放强度、范围、成分等的变化可以用来分析评价活动断层的相对活动性。研究了天水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断裂进行了氡气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活动性为强—极强;礼县—罗家堡断裂的活动性为强;礼县—积石峡断裂的活动性为强—中等;清水断裂活动性为中等。该结果与活断层的活动强度较吻合,说明氡气测试成果可以作为一种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断层氡气释放强度、范围、成分等的变化可以用来分析评价活动断层的相对活动性。研究了天水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断裂进行了氡气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活动性为强-极强;礼县-罗家堡断裂的活动性为强;礼县一积石峡断裂的活动性为强-中等;清水断裂活动性为中等。该结果与活断层的活动强度较吻合,说明氡气测试成果可以作为一种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电成像方法在淄博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淄博市活断层电成像探测的某些结果为例,阐述了电成像图像的地质解释和分析方法,探讨了用于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仪器的输入阻抗范围以及数据处理和反演中需注意的问题.以控制张店-仁河断裂系的3个典型电成像剖面为实例,依此推断了隐伏断裂的位置,工程钻探验证了电成像结果的正确性,表明电成像方法完全可以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中海 《地球学报》2019,40(5):661-697
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 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 意味着它的存在对所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断层数量多且遭受相关灾害影响特别严重的国家之一, 如何科学评价活断层危险性且有效减轻相关的灾害风险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是评价活断层灾害风险的重要依据。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 介绍并总结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活断层编图与空间数据库建设工程等所采用的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方案。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 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活断层定义及分类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的现今构造动力学背景、现有技术手段及地质上的可操作性、应用目的和社会对活断层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因素。活断层定义的关键是过去活动时限及潜在发震能力的选择或确定, 前者涉及“新构造、第四纪、晚第四纪、全新世和历史上”共5个不同时间尺度, 后者包括“M≥5.0的破坏性地震、M≥6.0的强震和M≥6.5的可能产生地表位移或变形的地震”共3类。晚第四纪和全新世等短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适合应用于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带, 但第四纪和新构造等长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在板内变形区和稳定大陆区, 或包含了多种不同活动构造域的区域更为可取。而M≥5.0地震适用于作为区域性防震减灾的震级标准, M≥6.5地震一般可作为活断层避让规范或法规中的标准。国内外最常见的活断层分类方案是基于断裂活动强度与频度(主要通过断层滑动速率与地震复发间隔两个定量参数来体现)和活动时代的分类。但在确定不同级别断层的具体定量参数时, 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主要活断层活动强度和活动时代的差异性与现有数据的多寡及有效性, 从而达到分类方案可有效区分不同级别活动断裂的目的。另外, 活断层评价中还经常涉及活断层的活动性与危险性问题, 前者反映的是断裂过去的活动状态, 主要通过断层的最新活动时间、平均滑动速率和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等定量参数体现, 而断层的危险性主要针对的是活断层在人类社会所关心时段内或工程寿命期内, 断裂活动可能造成的灾害及其风险程度, 需要在判定断裂活动性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未来强震可能出现的位置、震级的大小、地表断层的分布以及一旦发生强震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等, 通过合理区分出断层的危险性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工程规划建设部门有效减轻、防控或管理活断层灾害风险提供更具实用性的依据。目前, 世界上活断层比较发育且灾害影响显著的典型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全国范围内的活断层普查工作, 并把综合编制可更新的且公开共享的全国性活断层图及空间数据库作为长期且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 以及有效应对活断层灾害风险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中美国西部地州和新西兰等制定的活断层避让法规或规范, 非常值得活断层数量多且相关灾害问题突出的中国或类似的国家和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6.
反射地震方法是当前探测城市地震活断层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在厚覆盖区探测效果较好。在浅覆盖区采用的接收排列长度较短,震源干扰波对浅层反射波干扰严重,且要求的分别率较高,应用反射地震方法探测城市活断层难度较大。北戴河鸽子窝断裂是秦皇岛—大连断裂在陆地上的一部分。由于该断裂为隐伏断裂,对断裂的倾向、断距、上断点和空间展布存在不确定性。为查明该断裂的空间展布形态、性质以及活动性,采用高精度浅层地震探测技术探测该断裂获得了十分清晰的反射地震图像,依据该地震剖面能够对第四系内部界面、基岩和基岩风化层及断裂构造进行解释,为钻孔联合剖面位置的布设、钻孔深度的设计以及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最后经高精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证实,地震勘探方法反演得到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断裂构造特征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青岛即墨温泉盆地第四纪以来活断层及其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和第四系的断错,在青岛即墨温泉盆地发现第四纪以来活断层。笔者在阐述了温泉盆地第四纪以来活断层的几何特征、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活断层产生的地质背景。用地震预测整体观的视角,认为盆地中第四纪以来活断层是与沧口—温泉活动断裂、温泉地热异常、地震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活断层     
关于活断层活断层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老构造的继承或复活;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断裂构造.因其对地区的地壳稳定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故当今重大的工程,如水利水电,核电站,重要的铁路、城市中重大建筑物的规划、选址,都需要进行稳定性评价及地震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巴塘断裂活断层填图中,针对第四系覆盖层较厚,断层出露较差、地表形迹、地貌特征不明显的部位,采取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在上莫西村、松多村至竹巴龙村共布设7条测线,解译浅层地震数据可精确定位活断层位置,查明其几何学特征,工作区内巴塘断裂通过测线处的覆盖层厚度约10~100m,巴塘断裂北端并未止于上莫西村,有往北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活断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受到科研人员与城市建设者的重视。活断层避让距离的确定直接影响活动断裂地区建筑物的选址。伴随着中国地下空间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活动断裂地区的地下建筑选址问题应运而生。以隐伏活动正断层为例,综合考虑地下建筑震害影响、隐伏活动正断层地区地质背景、断裂活动性以及发震破坏特征,对活断层地区地下建筑的避让问题开展研究。研究表明:地下建筑受活断层发震的影响比地面建筑小,但断裂发震的影响依然需要重视;隐伏正断层破坏范围受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控制,地下建筑避让距离的划定需以断层变形带的边界为起点进行;结合渭河断裂咸阳段的地质背景与断裂活动特点,确定断层上、下盘的避让距离分别为30 m和15 m,得出渭河断裂咸阳段地下30 m以浅限建带的宽度为140 m。  相似文献   

11.
作为郯庐断裂带北段主干的依兰-伊通断裂, 其新构造活动性与活动规律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次工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 发现该断裂内活断层广泛存在, 由东、西两支北东走向的主干活断层构成, 沿着古近纪地堑边界断层发育.这些活断层主要呈破碎型结构, 多为逆右行平移活动.通过对这些活断层一系列实测擦痕反演应力场, 显示它们多是在东西向挤压中活动的, 而现今应力场转变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区域性挤压.依据本次野外观察与14 C定年, 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与近代地震分布, 表明依兰-伊通西支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相间, 而东支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主要为早-中更新世.依兰-伊通断裂内活断层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活动, 表现为西支的活动强度明显大于东支, 西支的最新活动时代皆晚于东支, 沿走向上活动性强、弱相间与最新活动时代不断变化, 以及近代地震活动不均一分布.它们沿走向上的分段性、差异性活动主要是因为被一系列北西向断层切断所致.  相似文献   

12.
电法探测城市活断层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震灾害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地震的根源,且沿断层破坏最为严重。高密度电阻率法(HDR)、地质雷达(GPR)和瞬变电磁法(TEM)等方法在长春市的活断层试验探测工作中,结合城市内干扰背景强、干扰因素多和地表地质条件复杂等不利因素,通过对不同方法、不同数据处理过程和解释,选择有效的方法技术,取得了较理想的探测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春市活断层调查中,电法是探测隐伏断裂既经济又有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黑孜尔活断层及其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黑孜尔活断层的活动表现 黑孜尔活断层,位于天山东西复杂构造带南部的库车、拜城沉降带与秋立塔克隆起带的接合处。黑孜尔活断层通过渭干河黑孜水库坝区,对它的评价是该水库工程地质的关键问题。 黑孜水库位于拜城山字型前弧东翼内侧,叠瓦构造带及歪斜向斜轴部附近,黑孜尔活断层(F_2)直接与副坝右肩接触,断层面向主坝方向倾斜,并在主坝基础下60—70公尺处通过(图1)。 黑孜尔活断层沿走向各段表现不一,主要为断裂和挠曲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浅谈活断层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海峰 《江苏地质》2006,30(2):89-93
介绍了活断层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活断层性质及地震的概念及特性。从理论上探讨了地震与活断层的关系,认为地震的产生往往伴随断层位移且可常见于地表。以已有的科研成果为例,总结了近年专家、学者研究活断层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提出了综合应用活断层研究方法及相互论证是预测地震更为有效的技术。阐述了对地震产生的动力机制的认识,并认为活断层往往是地震孕育场所,但不一定所有地震都在活断层的基础上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活动速率是评价断裂活动强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确定断裂平均大震重复间隔必不可少的基本参数.因此,活动速率是活断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近年进行了大青山山前断裂1:5万地质填图工作,对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速率作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地质雷达技术具有操作性强、分辨率高、探测深度深、对地表环境无破坏和可重复探测等特点,在活断层探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为验证综合多中心频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地下浅层结构效果,以民主村处发育的玉树活动断裂为研究对象,采用25 MHz、100 MHz、250 MHz和500 MHz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对活断层浅层结构进行探测,并与探槽剖面进行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25 MHz和100 MHz)可获取大范围内深度较深(约32 m)的活断层地下浅层结构的整体形态,从雷达图像上可识别出主断层分布范围、断层倾向及地下浅层结构等;而中高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250 MHz和500 MHz)则可获取局部范围内深度较浅(约3 m)的地下浅层结构,尤其是500 MHz天线。探测结果与地表构造地貌形态和探槽剖面地质构造一致,表明综合多中心频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玉树活动断裂浅层结构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活断层研究提供多尺度数据及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杨旭  白志强 《地质与资源》2016,25(6):583-588
随着地球进入新的活动周期,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据目前研究可知,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活动而产生的.活断层为晚第四纪有活动的断层.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活断层探测的新方法.通过前人经验及作者的工作经历,分析了活断层的特性,对活断层的探测方法加以总结.活断层探测方法分为3个大类: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钻孔联合钻探法.3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若在某地活断层探测工作中能将3种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便能将活断层探测的精度大大提高,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初泉州市活断层探测技术方案经专家论证后 ,泉州市地震局随即向泉州市政府作了汇报。泉州市政府对这项防震减灾基础研究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 ,安排了 2 2 0万元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配套经费 ,并下发了《关于协助省地震局科研队伍在泉州开展探测和实验工作的通知》 ,为泉州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项目负责技术人员 4个月的工作 ,该项目目前已取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1 开展了控制性地球化学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目的是要查明目标区北西向清源山断裂、寺角断裂和乌石山断裂以及北东向惠安—晋江断裂的大致位…  相似文献   

19.
这里主要针对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结合北京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专项地质调查项目,在近地表第四系未固结沉积层中,发育许多具有相当规模的隐伏断裂,虽用纵波反射地震方法能够探测到它们的存在,但不能追踪到超浅层。结合以往的纵波资料,采用小道间距纵、横波联合勘探方法,获得了目标场地较清晰地震图像资料,并用钻井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探讨了极浅层乐夫波等干扰波引起的假异常,需要在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消除影响,为今后类似地区活断层地震调查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胡惟  朱光  宋利宏  严乐佳  刘备 《地学前缘》2013,20(4):137-150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