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东安金矿地球物理勘查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地质与勘探》2010,46(4):657-663
东安金矿为一大型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体产于印支晚期碱长花岗岩和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接触部位的强硅化蚀变岩中。在矿床普查和详查过程中,利用高精度磁法确定蚀变矿化带,利用电阻率中梯追索圈定含金强硅化蚀变带,利用对称四极和偶极装置电剖面及高密度电阻率法判断矿体倾向及埋深。获得的物探异常规模大、强度高、结构清晰,高阻异常带、正负磁场过渡带或磁力低区与矿体、矿化体空间位置对应关系良好。根据物探异常布置槽探及钻探工程见矿效果良好,地球物理勘查有效地指导了山地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2.
利用瞬变电磁法(TEM),在红旗岭镍矿勘查中,发现了7号岩体周围的电阻率变化规律,即:高阻异常带、低阻异常带。通过反演计算,结合岩石的电性参数、地质资料,推断了局部低阻异常带是由矿化体引起,从而验证了(TEM)方法在该地区勘查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小石人金矿勘查中,视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高精度磁测法和伽马能谱法均为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以视电阻率信息为主要标志,可以建立高阻、高极化、低磁、低K、低总计数率的地球物理模型,且该模型在空间上与硅化蚀变带相对应。在植被覆盖的条件下,该模型在此类金矿勘查中起到先导作用,可用于推断硅化蚀变带的规模和指导勘探工程的布设。  相似文献   

4.
笔者利用激电测量和EH4电磁测深两种方法,对河北省丰宁县二道沟银多金属矿区进行了测量,并对该矿区岩石-矿石物性特征、激电异常特征和EH4连续电导率剖面特征等与矿化蚀变带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1)黄铁矿方铅矿化蚀变岩总体表现为相对低阻高极化特性,采用EH4电磁测深和激电法寻找本区隐伏矿体条件良好;2)矿区的激电异常特征与矿(化)体特征吻合较好,激电异常带与矿化带相互对应,与岩石地球化学组合异常相对应,通过激电测深反演,分析极化率、电阻率异常特征,可推测深部隐伏蚀变矿化带;3)本区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利用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较好的反映了本区深部构造特征,特别是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出找矿的有利部位。这表明利用激电测量和EH4电磁测量对该类型矿床的找矿具有良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旺 《矿产与地质》1997,11(5):347-352
小南山铜镍矿区的地面磁法(△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法(TEM)、激发极化法(IP)和原生晕方法的试验研究,表明航磁及地面磁法对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中弱磁性有较好的反映,能圈定其形态、产状;CSAMT法对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低阻和矿化体及矿体的特低阻能进行电性分层,同时也能反映断裂构造带、蚀变矿化带的异常特征;TEM法对硫化物铜镍矿化体有敏感的导电反映;IP法能有效地圈定矿化蚀变带或矿化体形态;Cu、Ni、Co、As、Ag元素原生晕异常有直接指示找矿的良好效果。该区应用这些方法相互配合,综合找矿是行之有效的找矿手段。  相似文献   

6.
吉林江源小石人金矿综合勘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小石人金矿区进行的实验性地质测量剖面显示, 土壤地球化学法、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和能谱测量法等能指示矿化蚀变分带。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 Au、Ag、As、Cu、Pb、Zn、Co、Ni、Bi、 Hg和V等元素的地球化学浓集趋势有效指示出矿化集中区和蚀变带, Mn元素还可做为金矿化区的边界指示元素。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显示两种信息模式: ① 高阻、高极化、相对低磁、低K和低总计数率在空间上对应硅化蚀变带地段; ②低阻、低极化、相对高磁、高K和高总计数率对应于石英斑岩侵入体地段。综合信息推断出硅化蚀变带出现在石英斑岩侵入体两侧, 经过工程控制在石英斑岩南北两侧发现两条矿带, 证实找矿模型正确, 并发现金矿脉两条, 计算储量为5.2 t。  相似文献   

7.
电磁测深在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山东省泰安市周家庄地区金矿勘探中进行电磁测量方法试验, 获得了高分辨率的电性剖面和较可靠的地质解释资料, 经钻探验证发现了隐伏金矿体。测量结果表明, 在岩层深部高电阻率背景下的低值电阻率异常带是寻找金矿化带的有利部位, 低阻异常带的空间展布范围揭示了金矿化带的延伸趋势。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通过先后开展五期详查,获得了找矿重大突破,金矿规模达到超大型,共伴生铅、锌、银、铜、铁、硫矿也达到大型—特大型规模。文章在近十年的勘查工作实践及综合研究矿床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和地质找矿标志。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矿床形成最关键的控矿因素,马鞍山断裂控制了区内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的产出,北衙向斜控制了矽卡岩矿体和其他矿体的产出,矿床定位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碳酸盐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以及内、外接触带,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二型五类"。矿区1∶10 000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显示,矿区分布有强金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并有与Ag、Pb、Zn、As、Hg等元素相伴产出的综合异常。1∶10 000地球物理勘查模型显示,磁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极大值2000多n T,异常形态规则,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梯度变化较大,正负异常相伴,南正北负。斑岩显示为低磁异常,接触带为高磁异常,环状的高磁异常带构成了斑岩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体,围岩碳酸盐岩为低磁异常。激电在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上形成低阻高极化异常,矽卡岩型矿体分布区视极化率5%~8%,视电阻率50~120Ω·m。大功率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斑岩体及斑岩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带)可进行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万人洞金矿与物探电性特征之间的规律,拓宽万人洞金矿找矿思路,通过介绍万人洞金矿区地质、物性特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CSAMT)工作原理,利用CSAMT及物性测量方法,对万人洞金矿区电性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查明了研究区与金矿相关的地质体、构造、矿化蚀变等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金矿物探找矿规律: 金矿产出部位位于物探低阻异常带,或高、低阻过渡渐变带上,经后期钻孔验证,方法有效可靠。研究成果为万人洞金矿区或相关矿区金矿找矿提供物探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大青山金矿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大青山南侧。该金矿为低硫化物浅层低温热液矿床。其围岩是典型的钙碱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或流纹岩。根据本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电阻率剖面显示北西侧为相对视电阻率低阻区,结合物性测量结果,推测深部视电阻率为400Ω·m的地质体为白垩系营城组的安山质凝灰岩。测线中部出现视电阻率高阻异常,出露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营城组钙碱性安山质凝灰及少量角砾岩,蚀变表现为石英含量增多,多发育在临近槽探矿体的蚀变围岩中,以硅质细脉充填围岩裂隙中,且硅化和碳酸盐化相伴。推测引起视电阻率高阻异常为强蚀变的硅化点,局部相对视电阻率中高异常为碳酸盐化带。高视电阻率的富硅富钾流体沿构造F0断裂运动与岩石中的长石、绿泥石反应生成绢云母,碳酸盐化主要形成方解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