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敏  王建芳  王芙蓉 《地震》2001,21(4):66-74
介绍了地震数据资源信息的基本数据库及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可供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共享,可向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完整、可靠的地震科学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长久以来因科普宣传和地震信息来源纷杂、发布渠道分散、形式内容多样而造成的信息不统一、不规范的现实问题,结合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基于DMB的地震信息综合发布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构架、技术特点、模块功能及部署运行后出现问题的解决思路,并对该系统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震信息发布存在渠道单一、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较差以及历史信息无法直接关联等问题,四川省地震局设计了四川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mqtt数据传输协议和灵活完善的信息触发策略,将多个信息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快速、准确地向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紧急救援队、示范学校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对象发布紧急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4.
厦门市地震局利用Arcgis平台开发震情灾情分析和输出系统,该系统具有用户管理、震情灾情信息汇总、震情灾情信息查询与分析、震情灾情信息输出4大功能。通过该系统,地震应急和指挥部门能充分利用震情灾情信息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救灾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设计的地震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地震信息、多监测台网分布、城镇空间分布和人口热力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基于可视化技术Echarts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地震信息活动大屏可视化、地震震情信息和历史地震统计等功能,并通过Kafka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优化整合现有地震信息数据资源,提升信息服务实效性和可靠性;系统部署在公有云计算平台,用户无需部署系统就可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更便捷的地震信息服务,为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提供高效、标准的地震信息服务,提升面向地震灾害的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无锡市地震速报信息智能发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地震速报信息智能发布系统,是把EQIM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地震信息自动发布平台、发布子平台等实现一体化集成。系统建成后,实时获取各类地震速报结果、自动规范生成多种类型的地震信息,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规范、实时、多手段智能发布。通过扩展发布服务、对接地震信息数据,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改善地震信息的网络服务形式,构建了基于Bootstrap和Django框架的地震信息轮播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通过轮播的震中分布图形式,生动、及时的展示了地震信息,提高了地震台网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地震应急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和指挥首长信息查询系统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帅向华 《地震》2006,26(3):93-98
从应急指挥的角度研究地震应急信息的分类和管理模式, 论述有效管理地震应急信息的关键技术; 同时, 借助GIS技术、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成了地震应急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国家防震减灾指挥中心首长信息查询系统。 文中详细介绍了首长信息查询系统实现的结构框架、 技术路线和主要功能, 该系统为我国“十五”期间开展的各区域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的建设, 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和示范作用。 该系统的WebGIS平台是ArcIMS, 数据库是Oracle, 空间数据库引擎是ArcSDE。  相似文献   

9.
结合平时与震时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为解决地震信息发布过程中存在的多信息来源、多发布途径、多内容形式的问题,设计实现流程驱动的多维度地震信息自动化发布系统。阐述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地震信息处理过程及信息发布模式,利用流程驱动和适配器扩展技术提升地震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该系统已在湖南省地震局得到应用,且已成为湖南省地震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项目包括大震考察档案等8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系统的建立为地震科研人员提供了完善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平台与网络安全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述新  史勇军  罗刚 《内陆地震》2009,23(2):282-290
分别从信息节点、台网中心信息网络部、局域网、政务网、网络监控系统方面阐述了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平台建设及其成果,并从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和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角度介绍了网络安全建设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王戈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3):799-805
为改善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已知入侵行为,对于未知入侵行为的检测存在误警率高、时效性差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混沌算法的地震信息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创建候选地震信息网络特征-混沌变量映射模型,实现变量之间的转化;采用混沌变量迭代演化算法进行地震信息网络特征选择;使用支持向量机对最优特征进行学习,为提高地震信息网络入侵检测精度,利用柯西蜂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进行寻优,建立网络入侵检测优化模型。仿真实验证明,基于混沌算法的地震信息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能有效实现高检测率、低误报率的入侵检测,具有很高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3.
详细阐述了宁夏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网络的现状、需求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地震局“十五”地震信息减灾技术的要求,对宁夏地震局“十五”网络改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介绍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建设的宁夏防震减灾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探讨了今后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化薄弱的现状,提出一个规范的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流程,并对故障仪器的流通和维修订单的处理动作等信息进行研究,设计了满足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和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仪器维修管理系统,并在全国地球物理台网业务中部署使用。该系统具有可视化流程操作、维修资源弹性可扩展、维修信息共享和维修资源协同化的特点,满足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化管理需要,并为其它地震仪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Google Maps的地震信息节点显示地震震中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秀敏  柴荣建 《华南地震》2011,31(1):104-109
Google Maps API是Google公司提供的免费WebGis电子地图应用服务.本文根据地震信息节点的网络状况,以Google Maps为开发基础,以地震信息通道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建立面向信息节点服务的地震震中地图发布中心,为市、县地震机构提供一个实时地震信息展示平台.一方面提高了信息节点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加强地震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师做了大量工作,如增加网络防护、开展安全演练等,但在网络安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 28448—2019)要求,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获取系统评价权重指标,分别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可拓方法对地震信息系统实例进行安全等级评价,并对比2种评判方法,验证其在地震信息系统安全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量化的客观评价方法,可为信息系统安全评价、风险识别、安全等级保护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VPN技术及其在地震信息广域网建设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牛从达  王峰 《地震研究》2004,27(4):379-384
利用VPN技术在省级地震信息网络中建设信息行业广域网,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安全、高效的数据和信息传输的基础平台。对“十五”期间的地震信息行业网络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国际信息安全标准BS7799/ISO17799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准则,根据《中国地震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方案》的相关要求和规定,通过分析信息网络的层次关系,在科学的安全框架之上,探讨建立以防火墙系统、VPN应用系统、网络反病毒软件,以及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策略为核心的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构。  相似文献   

19.
根据收集的美国FEMA等机构有关地震中信息网络运行的经验教训资料,综述了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对信息网络系统冲击的对策研究。介绍了对一个灾难中指挥系统地震信息安全计划的自我风险评估。通过制定地震信息安全收集和传播计划,有效降低信息网络管理的风险。详细介绍了指挥系统信息网络的地震信息安全计划、突发事件响应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的编制程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地震信息网络数据存储的效率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地震信息网络数据的动态储存方法。首先,设计和分析地震信息网络数据的动态存储系统中的硬件部分,基于Hadoop的分布式集群大数据动态存储系统,整合多台存储服务器,为一个集群系统,并平衡存储服务器负载情况,获取性能指标的比例值,通过加权公式获取综合性能参数,根据综合负载指标和服务器综合指标参数获取最佳存储服务器。对本文系统、高速数据存储系统和网络编码云存储系统进行大数据动态存储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震信息网络数据的动态存储耗时最短,存储效率最快;具有较高存储稳定性,且不会出现过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