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万 《地理研究》1987,6(3):26-33
认识性区划的特点在于具有严格等级单位系统;而应用性区划则是依据认识性区划揭示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一定生产要求,反映地表自然综合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作为地理学原理之一,反映地理学学科逻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具有学科内在价值。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的内容逻辑,分析其在人教版必修《地理二》知识内容中的体现。同时归纳该因果关系在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逻辑,并结合高考试题分析得出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借助“空间场效应”分析方法分析;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调动整体性思维解决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构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复杂的人地系统,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区域划分。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水平也取决于对地域差异认识的深度。因此,建立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探讨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可为区域发展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区域框架。本文从理论基础、必要性、目的、意义、界线、指标和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有关生态地理区划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郑度  傅小锋 《地理科学》1999,19(3):193-197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划分原则有: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等。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须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土壤区划的历史,提出了该区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系统(土壤地带—土区—土片)以及新的区划方案,并侧重论述了各土壤地带与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其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的植被产氧有关;其次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气温与地势的大气压对氧含量的影响有关;第三是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分异,这主要与依赖地势、气温的大气压,以及依赖温度与水分的植被产氧有关。地表氧含量可以定量展现地表自然地理特征的时空格局,据此,本文把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划分为3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即: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35%,7月平均值为20.45%,1月平均值为20.27%,含2个二级区;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10%,7月平均值为20.23%,1月平均值为20.00%,含5个二级区;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00%,7月平均值为20.10%,1月平均值为19.91%,含10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7.
空间恢复力理论支持下的人地系统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地系统的概念表现了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面向人地系统动态运行过程的复杂性,亟待构建更有力的指标体系表征地球系统和人类系统相互影响与反馈的过程。空间恢复力可以被理解为以保障人地系统结构稳定为目标的地域空间整体对自然和社会扰动的吸收、复原或转化能力,为人地系统研究中针对性理论模式和可定量化指标体系的塑造提供新途径。本文以从自然维度出发的政策与生态系统空间恢复力、从社会维度出发的环境变化与社区生产生活空间恢复力、从综合描述方式出发的空间恢复力综合指标体系三个角度梳理空间恢复力研究现状,并从结构、功能、阈值三个方面研讨不同地域功能类型下的空间恢复力指标体系,提出认知保障系统可持续性的空间状态、明晰人地系统动态过程的空间阈值、满足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国家需求三项内容可以作为人地系统动态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冰冻圈服务综合区划、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综合中国冰冻圈主要组成要素(冰川、冻土、积雪)及其社会文化要素(民族、历史、聚落、旅游文化和行政区划),采用相似性与差异性、综合性与主导性、等级性与逻辑性和空间连续与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经济开发”导向的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方案。根据空间聚类方法和专家判断,将其划分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北方积雪文化区和南方积雪文化区5个一级区划大区,依据文化与地域要素异质性原则,再细分为12个二级区划亚类和51个三级区划基本类型。专题区划方案与中国冰冻圈空间分布、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等的吻合度较高,体现了冰冻圈组成要素与冰冻圈区域文化要素的依存关系及区域空间异质性规律。本文深化了对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认知,可为冰冻圈文化保护、传承、发扬,以及不同区域冰冻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樊杰 《地理学报》2014,69(8):1060-1068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等4个实用方法,并围绕着区域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域功能、空间结构等4个前沿领域,讨论了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圈对人类活动圈层的作用、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研究的学术思想,探讨了“未来地球”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重要命题,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基础研究和决策应用贯通”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综合研究集成方法体系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人地系统过程和格局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向莉 《地理教学》2023,(1):27-30
针对实际地理教学现状,论证培养区域划分能力的必要性。基于学习进阶理论,遵循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区域划分能力的学习进阶与表现标准。以“地表形态”的学习进阶为例,探讨发展内容进阶、渗透尺度思想、立足人地协调等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区域划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综合自然区划是根据地表自然综合体(即自然的总情况)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进而按区划单位来认识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认识自然综合体的目的是:(1)阐明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对于生产与建设的有利方面与不利方面;(2)  相似文献   

12.
综合自然区划是根据地表自然综合体(即自然的总情况)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进而按区划单位来认识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认识自然综合体的目的是:(1)阐明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对于生产与建设的有利方面与不利方面;(2)  相似文献   

13.
自然地理区划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较新的角度探讨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对象和原则等问题。文章指出,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能都是地表自然综合体演化的外部条件;高度地带性也是地理地带性规律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水热对比关系是各级自然综合体差异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4.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中国的兴起并非"伊萨钦科讲学"的偶然,而是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员培养、中外历史传承及社会实践需求的综合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一直以实践性为宗旨,围绕着自然区划、土地变化、景观服务等不同的综合视角,经历了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到综合区划研究,从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到土地系统研究,从景观格局到景观功能与服务研究等主题的演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将以人地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过程耦合、区域集成为综合方向,以景观可持续性为重点领域,以大数据及高新技术为方法支撑,探索新的综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土壤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青藏高原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土壤地带-土区)系统及新的区划方案,并简述了各土壤地带与代表性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湖南生产力分布及其地域组合特点,结合省内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地域差异,遵循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采用地带、区两级等级单位,将湖南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和十个经济区,分析了各地带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各地带的基本建设方针。文章重点论证了基本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总方针,剖析了各经济区的现状特征、优势、限制因素以及各中心城市的特色,指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国地域辽阔,基于陆地表层地域分异规律,开展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是支撑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自然地域系统及相关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问题。1950s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和综合区划工作,目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地域系统的动态研究被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从以专家智能集成为主的定性研究,逐步发展至以观测、实验和信息技术、数理模拟方法为主的定量研究。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将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理念、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重点开展陆地表层关键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及区域效应,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陆地表层地域单元界线定量化识别等研究,加强地域系统研究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张立明 《地理教学》2019,(13):62-63
沾化冬枣近几年热销全国,我国很多县区考察轩前往沾化考察学习,移栽冬枣进行种植,其中大荔县是非常成功的典范。作者以两地的冬枣产业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农业自然条件改造、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为主要思路设计了本组试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地域分区研究前沿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区是地理学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作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自然地域分区通过对区域的划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自然地域系统要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管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自然地域分区的主题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不断变革与创新,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学者在自然地域动态分区、分区界线自动划定与多分区方案定量优选等前沿领域的近期进展,总结了自然地域分区理念、方法的创新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自然地域分区在理念、技术与任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建议开展面向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综合定性与定量途径、从全球到地方多尺度的自然地域分区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自然地域分区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地理体系下核心素养的研究已广泛深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近年来地理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性出发,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多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模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