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62,自引:13,他引:49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高原生态安全状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影响及区域生态安全调控作用的基础研究;系统开展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部署建设生态屏障功能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构建评估体系和标准,并凝练经验,以系统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功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工程水源地水环境保护的难点,认为经济落后,水质和生态的逐渐恶化是其水环境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此提出了工程水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滨海湿地面临着持续退化和损失的风险,其中气候变化通过海平面上升、海水表层温度上升、风暴潮、海水入侵和海岸带侵袭,以及海洋酸碱度变化等一系列影响,导致了沿海湿地的退化与消失,制约了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中国湿地退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湿地的影响,并从自发性适应和计划性适应两个方面探讨了潜在的滨海湿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认为将来可进一步加强对滨海湿地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机制的监测和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培养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已经成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敏感性和阈值的概念,中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带和脆弱性,脆弱性评估和中国生态系统脆弱分布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适应减缓对策。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在以下领域开展研究:自主开发新一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综合评估模型(特别是双向耦合模型)、加强相关野外长期观测实验、开展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达二级以上。但目前已出现局部区域入库支流和水库本身的水环境恶化趋势,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入库支流的水环境与工程对水质的高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将会拉大。因此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成为工程实施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工程水源地水环境保护的难点,认为经济落后、水质和生态的逐渐恶化是其水环境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此提出了工程水源地水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演变趋势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拟及陆-气模型耦合等重要技术手段。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亚咸海流域地处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中心,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过去百年来中亚咸海流域气候、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均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分析中亚咸海流域气候-水-生态-人类活动的关系,对自然与人文相近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最新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对比研究近50 a来新疆及近80 a来中亚咸海流域的气温、降水和主要河流的径流变化情况,结合二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历程,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借鉴中亚咸海流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综合关系,讨论气候变化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近80 a来,新疆与中亚咸海流域气候呈现较为一致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者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呈现“暖干”向“暖湿”转型迹象,河川径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的迅速、持续增强,研究区生态环境呈现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恶化趋势。立足于有利的气候时期,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关键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的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对气候变化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赵昕奕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03,58(4):584-590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尤其由于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评价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和区域发展,进行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比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下的区域的反应-相应的变化、必要的适应性调整和适应能力-即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度量的脆弱性作为衡量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指标,增强了不同研究工作的比较性,正在日益为有关学者接受,并在全球开始研究工作。本文对应用脆弱性理论进行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选择气候变化的时间、空间变化明显的中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带的中段作为研究案例,分别对农牧业土地生产潜力相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区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行了定量和半定量的计算与评价,从这两个方面给出脆弱性的表述作为对研究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了森林砍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影响。选择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西高止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各个研究主题下的相关结果,我们详细探讨了包括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森林土地转化为农业用途,农业、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驱动的农业脆弱性以及如何在保护森林与发展农业之间取得平衡。研究发现,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引发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作物产量的下降。印度的干旱和亚热带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印度的热带森林遭受了较严重的砍伐。西高止山区联合森林规划和管理区域的树木密度较高,这为剩余土地用于非森林用途(如农业)创造了潜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主要陆表过程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23,他引:1  
王涛 《中国沙漠》2007,27(5):711-718
分析了国内外水、土、气、生主要陆表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干旱、半干旱区主要陆表过程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互为响应机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地球表层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同时突出人类活动在陆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研究手段上应基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生态网络站的长期定位观测,开展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尺度水、土、气、生过程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联网对比、集成研究。最终通过深刻理解研究区陆表过程及其调控机理,丰富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的内涵,带动相关学科在交叉集成研究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河流和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是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对该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成果仍然十分有限。本文针对水质污染中的富营养化问题,以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区的汉江流域为例,开发和应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非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及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了与气象要素、水文要素、营养盐负荷相联系的多输入单输出富营养化系统参数模型,深入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外,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增益作用。最后本文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分析法,甄别出不同情景下各要素对汉江水华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出,当其中某一项要素变化而其他两项不变时,其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贡献度依次为:污染负荷(14.82%)、水文要素(5.56%)、气象要素(3.7%);当污染负荷和水文要素同时变化时对水华的贡献度最大(20.37%),其次是当污染负荷和气象要素同时变化其贡献度为(15.82%),最后为水文要素和气象要素同时变化时的贡献度为(11.11%)。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当控源和治污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的时候,气候因素会增加水污染的风险性。即使水体内部污染源稳定,气候变化依然会通过改变水温和水文情势进而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后本文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根据预测和评估得出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从而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可起澄清概念和指明方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及量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夏军  王中根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3,58(4):534-541
通过探讨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量化问题,对黄河断流的情况、危害和成因进行分析。由于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的复杂性,现行的方法一般都过于简单。目前迫切需要从水文循环更深层次上揭示水资源量可再生性。依据系统理论方法,从河流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出发,提出度量和评价河流水体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指数。利用该指数,对黄河干流上、中、下游河段不同年代的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从维持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角度,进行了黄河干流水资源量的调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黄河断流问题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流域水文地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长雷  王思聪  李治军  张一丁  高宇  李冲 《地理学报》2015,70(11):1823-1834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和水环境4个方面集中对黑龙江流域水文地理研究进行综述。地理环境的研究从气候变化、湖泊湿地、流域区划和流域开发进行说明,近年来该流域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湖泊湿地资源丰富,中俄两侧有众多的保护区和保护对象,水库对其水资源开发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地表水的研究从径流特征和洪水特征进行说明,该流域可以划分为7条支流和1条干流,大气环流异常是2013年其干流出现连续暴雨的直接原因。地下水的研究从水文地质、地下水位和跨国界含水层进行说明,该流域可以划分为9个水文地质分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有其特殊性,跨国界含水层问题有待于研究。水环境的研究从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进行说明,加强流域污水防治工作,提出流域地下水防治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案。最后对寒区特色水问题等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于1987年正式建站。近20 a来,开展了水、土、气、生等多方面的长期监测与试验,并以环境变化下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研究为主线,以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为核心,对贡嘎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冰冻圈演化与动态和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等展开了多学科研究,为推动我国山地科学和森林生态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近20 a来贡嘎山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结合对近50年塔里木河源流区气象、水文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过去半个世纪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50年里,塔里木河三源流径流流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期间有波动过程;对影响径流变化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等因子分析发现,降水量变化对塔里木河径流量变化影响最为显著,而温度的升高,加速了山区冰雪资源的消融,加大了冰雪融水对径流量的补给,但同时导致蒸发量增大,增加了地表淡水资源的消耗,对山区来水量的增大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流域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同时城市化也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从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和城市化产生的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3方面综述了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城市化引起流域内人口增加,通常伴随商业和工业活动的增加,这些活动需要更多的城市土地,从而导致流域内不透性增加,这给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表现为:①城市化所及地区的产汇流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湿地径流的调节作用和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作用发生退化;②城市地表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致使对湿地水环境、水生生物、野生动物栖息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污染城市饮用水水源,危及人类健康;③城市化导致流域气候变化,影响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植物群落及湿地生态功能等。最后,指出了国内外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对国内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致使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恢复力不断下降, 成为胁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之一。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问题已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生态系统恢复力提供了缓解生态系统状态转化的途径。虽然恢复力这一概念的管理价值已被接受和认可,但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及案例分析的模式上。目前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尚缺乏科学统一的定义,且多为理论性分析而定量测度相对较少,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测定成为进一步探讨恢复力的重要步骤和切入点。本文通过回顾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发展进程,概述关于恢复力概念的观点和恢复力的内涵与属性,描述目前恢复力的主要理论基础,论述目前研究者对恢复力测量的尝试;总结了相关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了目前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方面亟待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刘昌明  张学成 《地理学报》2004,59(3):323-3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较以往平均来水减少幅度达到了20%~65%不等,黄河下游连年断流。本文基于气候变化 (如降水量变化),人类活动 (如国民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 (如土地利用的变化) 等方面变化特点;根据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近50年来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数量及其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将社会学研究思想扩充到自然科学研究,用个体行为的局部微观感应和认知来推演资源环境这一极具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性的全局宏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方向。利用社会问卷调查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结合已有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长江黄河源区案例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江河源区气候变暖,雪灾等灾害气候增加。(2)包括草地围栏、灭鼠、人工草地、定居畜棚建设等草地生态系统的人工正向干预不断增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局部改善。(3)降水量变化增减不明显,但植被生长季节、尤其夏季干化趋势增强、水资源呈现减少的趋势。(4)气候变化构成了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草地鼠害以及采挖虫草、不合理放牧等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逐渐突显。对此,有以下启示:(1)江河源区气候变化已是基本事实,源区生态系统特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气候变化减缓空间有限性,凸显了适应科学研究和适应能力构建的战略性和迫切性。(2)尽管气候变化构成了源区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调整该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减缓同等重要。(3)草地生态系统的人工正向干预是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是较长时期内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 has major impacts directly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human society, of which the cryosphere is most easily affected be-cause of its frangibility and sensitivity. Similarly, cryosphere change has numerous impacts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human society, which may resemble an indirect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These two types of impacts, in shared fields, are distinguished in space and time by effectiv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Climate change h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some systems, which may be adjusted by cryosphere change. These indirect and direct impacts may be distinguished, and then correct policies and measures can be made against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