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玛珥式火山易被掩埋和不易识别,它们与人们常见的高出地面的锥状体火山口不同,而以负地形、圆形或椭圆形状、面积小和高度密集成群出现为特征。位于卓资县北部的玛珥式火山群无论在规模上和保存完好程度上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进一步研究它们将填补我国地学界对负地形玛珥式火山口的认识、研究第四纪火山地质、推动当地旅游方面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湛江田洋玛珥湖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新一代高精度,无扰动钻探技术,从田洋玛珥湖成功地获取了222.4m结构连续完整的第四纪湖相沉物样品,在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方面作了一定研究。根据众多钻孔揭示和火山岩石年代学与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田洋玛珥湖是在两期火山活动后形成的。早期火山发生在早更新世(2.30-1.64Ma),生成湛江期火山岩,前后4次喷发,并形成一个深凹的火山口积水坑,晚期火山发生中更新世(0.73-0.20Ma),生成石峁岭火山岩,由于高温(1000℃以上)岩浆,热液,蒸气与原火山口积水的机械混合而发生剧烈爆炸,形成一个典型的玛珥湖,并经历空湖-深湖-半深湖-浅湖-沼泽5个演化阶段,以其独特的封闭性与特殊的物化条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火山研究的深入,地质学家在大多数火山群中均发现了特殊成因的玛珥式火山。以低平火山口和低矮锥体著称的玛珥式火山主要由具有爬升层理、平行层理、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等结构构造的基浪堆积物组成,是火山喷发演化过程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来,在内蒙古东部的诺敏河、阿尔山-柴河和阿巴嘎火山群中也先后发现了典型的玛珥式火山及基浪堆积物。本文从野外火山地质特征着手,以火山学与火山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玛珥式火山的研究成果,对内蒙古东部晚第四纪玛珥式火山的分布、产物和结构构造等火山地质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大致划分为3个喷发期次,分别是以基浪堆积物为主的射汽-岩浆爆发、以降落-溅落堆积物为主的岩浆喷发和以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的岩浆溢流期次。复合火山的活动时代总体属于晚更新世,其中玛珥式火山的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早中期。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地层、火山产物和区域断裂构造等地质特征,推断射汽-岩浆爆发的深度较浅,并进一步探讨了玛珥式火山的成因机制,模拟其喷发演化过程,认为玛珥式火山与斯通博利式、夏威夷式等类型火山具有继承性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加桂 《地球学报》2005,26(6):565-569
泥灰质岩石岩溶是岩溶研究一个薄弱环节,将工程稳定性与岩溶作用相结合是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和治理所面临的新课题。三峡地区巴东组(T2b)泥灰质岩石的岩溶问题是新近发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由于构造破碎和河流切割引起岩石卸荷与松动,使岩石有利于水的渗入和岩溶作用。水是岩溶的溶剂,在峡谷斜坡地带,雨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处亚热带的三峡地区雨水丰沛。通过对15个不同类型水样的化学成分测试和计算表明,雨水呈酸性,方解石的饱和指数(SI)低,具有强烈的溶蚀性,在地表和地下运移的过程中对泥灰质岩石产生了强烈的溶蚀作用。不同的地貌位置和构造层位具有不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状态,从而产生不同强度和不同形式的地表和地下岩溶。地质历史时期,岩溶作用使岩石发生成分和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岩石力学强度降低,岩体发生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测试和计算还表明,不仅雨水及其转化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而且江水和自来水均有一定的溶蚀性。将来,水的岩溶作用和水的诱发作用可能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从而破坏工程稳定性。防治三峡地区地质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止水向地基的入渗。建议对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斜坡带岩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涪陵区厚层软硬相间公路高边坡的详细调查发现,不同的岩层产状,不同开挖方向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不同。本文根据野外实例总结了不同岩层产状与开挖方向对应的破坏模式,平缓层状斜坡破坏方式有滑塌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中倾角层状斜坡破坏方式有顺层滑移和崩塌;高陡倾角层状斜坡坡破坏方式有滑移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表明斜坡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式与斜坡岩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生联系。通过对不同倾角的斜坡岩体破坏方式研究,可以达到系统评价预测斜坡稳定性的目的;通过公路开挖对不同产状岩层可能造成灾害的预期,可以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大型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北部,广泛发育古近纪同裂陷阶段的岩浆活动。本文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解释以及平面均方根振幅属性提取等手段对冀中坳陷北部的廊固凹陷和文安斜坡地区进行岩浆活动研究。结果显示,廊固凹陷主要发育沙河街四段火成岩,岩石类型为玄武岩、辉绿岩和凝灰岩,地层内发育较多的岩墙及岩脉等构造,岩浆一般通过小型岩浆通道运移至地表,并呈团块状分布,具有中心式喷发的特征;文安斜坡主要发育沙河街三段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凝灰岩,以及少量的辉绿岩,地层内基本不发育岩墙及岩脉等构造,岩浆通过一些大型的断层运移到地表,在地表呈平行于断裂的线状分布,具有裂隙式喷发的特征。本文认为断裂发育特征的差异是控制岩浆活动差异的重要因素。廊固凹陷缺少贯通浅层和深层的大型高角度断层,因此岩浆只能分散式的通过众多岩墙及岩脉进行向上运移。文安斜坡发育了贯通深层和浅层的高角度正断层,因此岩浆可以集中地通过这些断层进行向上运移。因此是否存在贯通深层、浅层的大型断层是控制岩浆活动不同产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芦柴冲铅锌矿床含矿层位存在一些特殊岩石和构造,研究后认为:该铅锌矿的形成是沉积环境、火山作用、变质构造、韧性变形构造、脆性变形构造、岩浆活动多因耦合的结果。尤其是有障壁海岸的滨海沼泽—泻湖相环境和玛珥火山爆发造就达莲塘组下段的化学环境,而使其成矿受层位控制。  相似文献   

8.
贵州主要地质灾害现状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近期地壳抬升幅度大,地形深切、坡陡,地表变形强烈;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岩溶发育;年降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滑坡、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
柱状岩体崩塌具有分布范围广、破坏能力强、影响范围大的特点。2004年8月12号,重庆甑子岩W12危岩体发生崩塌,崩塌体运动距离约600 m,形成显著超前空气冲击效应,激起浮尘高度约150 m。文章基于MatDEM离散元软件对甑子岩崩塌动力特征与破碎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按照实际节理分布的崩塌模型,实现了崩塌全过程的模拟,并结合影像资料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MatDEM进行二次开发,统计分析了崩塌过程中岩块粒径演化规律,确定了崩塌过程中的四个显著颗粒破碎时刻,分别为崩塌源区底部岩体受压破碎、中上部岩体撞击低速三角区、中部岩体撞击斜坡地面与上部岩体撞击斜坡地面。引入分形维数与双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分析了崩塌前后颗粒破碎规律,结果显示崩塌后颗粒破碎明显,细粒颗粒占比显著增加。文章为岩体崩塌的动力特征与破碎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玛珥湖与纹泥年代学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火山活动是影响全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玛珥湖和纹泥年代学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的新领域。玛珥湖由于其独特的封闭性及其物化条件,使之成为古环境变迁信息的理想载体。纹泥年代学是高分辨率研究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手段。玛珥湖的现存状态可以分为空型、湖型、沼泽型和干枯型。纹泥是某些玛珥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沉积构造,它的形成需要一种精细的平衡。硅藻作为纹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光量、温度和各种无机盐反应敏锐,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意义。能否制作完好的沉积物薄片是纹泥年代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对纹泥年代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做了扼要介绍。中国有广泛的火山分布,其中不乏玛洱湖的存在,对之进行详细研究,不仅可以获得可与黄土、冰芯和深海岩芯相媲美的古气候序列,而且可以解决古气候学中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11.
Lithofacies succession of maar crater deposits in the Eifel area (German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Maar craters often contain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fossils and maar sediments may reflect detail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Volcano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a Middle Eocene maar crater lake are illustrated by the deposits of Eckfeld Maar in the Tertiary Hocheifel Volcanic Field (Rhenish Massif, Germany). The maar origin of the basin is evident from a circular negative gravity anomaly which indicates a low-density funnel-shaped basin filling. From the facies analysis of an Eocene (Eckfeld) and a Pleistocene (Döttingen) maar we develop a lithozon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ar sediments: syn-/post-eruptive breccias are followed by a fining-upwards sequence of lacustrine mud with coarse layers and final swamp deposits. From the facies analysis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we reconstruct the pre- to post-eruptive history of a maar crater prior to post-Eocene uplift. These observations can be use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maar craters that are ideal fossil and sediment traps.  相似文献   

12.
火山口附近是多种岩性、岩相叠合的地区,堆积厚度大、储层孔隙度大、储层物性好,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火山口位置的确定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部署具有特殊意义.利用岩石薄片X衍射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富碱酸性火山岩中识别出特征的碱性暗色矿物--钠铁闪石,从而确定其为碱流岩.碱流岩是富碱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岩浆喷发到地表时粘度大,流动性差,往往堆积在火山口附近.碱流岩可以作为确定火山口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确定对提高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尹锋  陈鸣 《岩石学报》2022,38(3):901-912
撞击角砾岩是陨石撞击过程形成的特有岩石种类,是研究撞击成坑过程、陨石坑定年、矿物岩石冲击变质的理想对象。岫岩陨石坑是一个直径1800m的简单陨石坑,坑内有大量松散堆积的撞击角砾岩。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费氏台、电子探针、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主要研究了岫岩陨石坑撞击角砾岩的岩相学和冲击变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撞击角砾岩的形成过程和陨石坑的形貌特征。岫岩陨石坑内产出有三种撞击角砾岩,分别是来自上部的玄武质角砾岩和复成分岩屑角砾岩,以及底部的含熔体角砾岩。组成玄武质角砾岩和复成分岩屑角砾岩的碎屑受到的冲击程度较低,仅有少量石英发育面状变形页理,指示不超过20GPa的冲击压力。而组成含熔体角砾岩的碎屑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发育了熔融硅酸盐玻璃、石英面状变形页理、柯石英、二氧化硅玻璃、击变长石玻璃、莱氏石等冲击变质特征,指示的峰值压力超过50GPa。本研究证实了含熔体角砾岩通常产出在简单陨石坑底部,由瞬间坑的坑缘和坑壁垮塌的岩石碎屑与坑底的冲击熔体混合形成。岫岩坑的真实深度是495m,真实深度与直径的比值为0.275,符合简单陨石坑的尺寸特征。陨石坑内的撞击角砾岩中心厚度为188m,与直径之比为0.104,略低于其它简单坑,可能是受丘陵地貌影响导致改造阶段垮塌到坑内的岩石角砾偏少。  相似文献   

14.
地月系统不同成因环形构造及其影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形构造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特别是在月球上分布更为普遍。本文论述了三种成因的环形构造,即:侵入岩成因的环形构造,火山成因的环形构造,以及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文中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成因与结构特征,指出侵入岩成因的环形构造主要由岩浆冷凝收缩形成,在遥感影像上主要表现为影像色调的不同;火山成因的环形构造为火山口,在遥感影像上具有环形结构;而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形态复杂,如碗形坑、中心锥环形坑与多环撞击坑,撞击坑的坑沿外缓内陡,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环形或弧形构造,有些撞击坑具有辐射纹。  相似文献   

15.
白志达  张进奎  史志伟  李天元 《岩石学报》2020,36(11):3257-3264
辉腾锡勒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中部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后旗交界处的高山草原区。处于中国东部大同-阿尔山-诺敏河第四纪火山喷发带南段。火山群坐落在太古宙变质岩系、二叠纪花岗岩和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之上。平面上呈低洼的菱形台地,四周为山地,总面积约260km2。因上覆在汉诺坝玄武岩台地之上,故以往将其误归为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火山群内发育近百座火山,大多数火山形貌保存基本完整。火山产物主要为一套碱性橄榄玄武岩,次为不同成因的火山碎屑物(岩)。碱性玄武岩覆盖在晚更新世坡积物和黄土之上。火山活动的时代主体为晚更新世,可进一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裂隙-中心式喷发,火口已剥蚀殆尽;中期主要形成"地池式"和玛珥式火山,火山形貌较完整,火口呈特征的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积水成湖,当地习称"九十九眼泉"或"海子"。晚期以熔浆的溢流为主,形成结构完整的盾片状火山。火山活动经历了沿裂隙的喷溢到中心式弱爆发、溢流-射汽岩浆爆发-溢流再到溅落堆积的演化过程。辉腾锡勒火山群是在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台地上新解体确定的第四纪火山群,这为研究蒙古高原南部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活动性提供了又一天然窗口,对了解新构造活动、环境及灾害预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丁毅  侯征  吴云霞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095-67041104
本文综述了全球陨石坑研究的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基本的概念、陨石坑的识别要点、世界著名的陨石坑、陨石撞击地球可能引起的岩浆活动、陨石撞击与生命演化等内容。确定一个陨石坑,要从有一定弧度的地貌开始,鉴别低平圆形地质体是陨石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综合确定岩石的岩石学特征、岩石中是否有撞击变质矿物、残余陨石、重力异常。陨石撞击太阳系的所有行星。由于地球表面遭受严重的风化和侵蚀,地质学家很难发现陨石坑。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球陨石坑数据库中有190个经确认的陨石坑,但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地质学家在发现陨石坑方面应当积极努力。对一个陨石坑认识可能不很成熟,但往往能改变对一个地区的地质成因理论的认识,形成完整的陨石坑证据链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丁毅  侯征  吴云霞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9-67040019
本文综述了全球陨石坑研究的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基本的概念、陨石坑的识别要点、世界著名的陨石坑、陨石撞击地球可能引起的岩浆活动、陨石撞击与生命演化等内容。确定一个陨石坑,要从有一定弧度的地貌开始,鉴别低平圆形地质体是陨石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综合确定岩石的岩石学特征、岩石中是否有撞击变质矿物、残余陨石、重力异常。陨石撞击太阳系的所有行星。由于地球表面遭受严重的风化和侵蚀,地质学家很难发现陨石坑。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球陨石坑数据库中有190个经确认的陨石坑,但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地质学家在发现陨石坑方面应当积极努力。对一个陨石坑认识可能不很成熟,但往往能改变对一个地区的地质成因理论的认识,形成完整的陨石坑证据链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沿江地区(铜陵、池州、安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较发育,无论是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还是监测预警,都必须研究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掌握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以及盖层-岩溶组合关系。文章以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区内大量岩溶塌陷调查、勘查及监测资料,野外调查典型岩溶塌陷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并进行概化处理,建立了岩溶塌陷的盖层-岩溶组合地质模型。研究表明:区内典型岩溶塌陷区的组合主要有7种类型,最易产生岩溶塌陷的组合为“第四系盖层为粉质黏土-砂砾卵石双层结构,下伏基岩岩溶发育中等以上”;岩溶塌陷致塌机理主要为潜蚀致塌,其次为真空吸蚀致塌、振动致塌。   相似文献   

19.
以月球雨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atlab编程语言,结合分辨率为118 m的DEM数据,得出了该地区的均方根高程及均方根偏差分布图,并在研究区内选取18条剖面线,对其进行多种粗糙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雨海地区粗糙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形山和撞击坑等区域,粗糙度较小值则主要分布在被火山熔岩流填充的平原等区域,可以确定在百米尺度上环形山和撞击坑是影响雨海地形粗糙度的重要因素。对单个撞击坑而言,坑壁粗糙度最大,坑缘次之,坑底较为平坦,粗糙度最小。坑底粗糙度增大的现象可初步推断该撞击坑存在中央峰。  相似文献   

20.
Maar eruptions form small initially steep‐walled basins that contain important archives for the climat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continental areas. The two Ukinrek Maars in south‐western Alaska erupted between 30 March and 9 April 1977 and are the best‐documented maars that have erupted in historical time. This study present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geomorphology, hydrolog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eochemistry and sedimentology data of a field study in August 2004. These results, photographs and topographic surveys are combine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ost‐eruptive evolution of Ukinrek East Maar. Within less than 30 years the initially polygonal shape of the crater with nearly vertical crater walls has developed into an almost elliptic form with slopes of 35° inclination on debris fans between a few escarpments. The water table and the crater floor have risen significantly and the crater diameter:depth ratio increased from 3·4 to 5·7, whereas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crater rim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 The main sub‐aerial resedimentation process is formation of rock falls, rock slumps and scree resulting in debris flows and turbidites within the lake that is ice‐covered throughout about half of the year. Distal lake sediments consist of laminated minerogenic clayey‐sandy silts that document fr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From the linear sedimentation rate of only ca 5 mm year?1 in 17 cm long core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largest portion of the crater sediments formed with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the maar history, however, this has to be confirmed by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