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中国强震观测工作始于六十年代。第一个强震观测台站是在1962年3月19日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发生6.1级地震后不久建立的。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震后,强震台网的规模逐年有所增加,但发展速度较慢。截至1980年底,全国强震台站的仪器数量共计99台,其中,国家地震局系统84台,建筑科学研究院10台(1977年因体制变动,由国家地震局移交水利科学院5台)。这些台站的70%为结构反应观测台站,30%为地面运动观测台站。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南、西北等重点地震危险区。台  相似文献   

2.
杨杰英 《高原地震》2002,14(4):36-41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后云南水汞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观测台站中,地震前有1个观测台站的水汞出现中期趋势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远震异常,4个台站的水汞出现短期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临震异常。地震前3个月内,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过程,在平静中(仅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发生姚安6.5级地震。姚安地震发生在距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70km的地方。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附近,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发震地区。  相似文献   

3.
强震台址规避干扰源的定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强震台址勘选中对火车站和采石场这两类常见干扰源的规避有个定量参考依据,以便减少盲目性,提高台址勘选效率,本工作在野外作了定量试验,取得了实地测试数据,初步探讨了两类干扰源的振动衰减关系.研究认为,强震固定观测台站,离开火车站(或铁路线)的距离应不小于210 m,离开采石场的距离应不小于700m.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反应谱是通过仪器记录并经过处理的强地面运动信息,利用强震记录研究不同场地的反应谱,对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近20年来,我国在南北地震带所覆盖的川滇甘陕地区建立了大量的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观测台站,获得了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强震记录。本文在总结已有反应谱标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应谱标定方法。利用川滇甘陕地区大量的强震记录,统计分析了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参数。本文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在1988年11月云南省澜沧-耿马大地震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和云南省地震局在滇南的联合强震观测台网。以及两单位的流动观测台站在极震区所获取的主震和大量余震加速度记录。文中展示了Ms=7.6的主震时,距震中142.5公里的景洪台站的远场地面加速度记录;还展示了Ms=6.7的强余震时,距震中仅为3.8公里的竹塘站的近场地面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55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39g。文中同时对两组记录作了反应谱和β谱分析并参照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所提出的设计反应谱,对近震反应谱和远震反应谱的不同特征作了比较分析。最后对加强强震观测的对策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金安忠 《内陆地震》1993,7(2):197-208
讨论了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华东地区地电阻观测台网范围内发生6级强震前ρ_s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观测值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岩石体积应变以及应力降等的关系作了对比。指出它们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有一致性,且在时间上有同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有关。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ρ_s异常可视为异常信息。ρ_s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幅度较小,异常数目也相对较少,空间分布呈散射状,且异常形态的叠加小于唐山大震前的ρ_s异常叠加值。表明使用ρ_s观测方法预测中强地震比预测强震要困难得多,因此目前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增大台网的密度,并通过深入研究震源区周围异常特征、改善观测台站条件来完善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在美国加州地区开展的两个强震观测计划,即美国国家强震观测计划和加州强震观测计划的一些情况,重点提供了结构响应观测台阵方面的信息;给出了上述两个计划的网址;简要归纳了利用这两个计划的强震数据所开展的一些结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七·五”规划中,已将我区列为强震观测重点区之一。我们依据新疆地域辽阔,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的天然优势,制定了“七·五”期间强震观测台网的建设和实施方案。 迄止1987年底,已于南、北天山地震危险带基岩地基上布设了14个强震观测固定台。为研究不同场地条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以及结构物在强震作用下的效应,亦分别在冲积层上和本局大楼内布设强震观测和结构小台阵,同时,还在呼图壁红山形变站布设了断层小台阵,以研究断层上、下两盘地面运动的差异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跟踪短临预报,强化流动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固定强震观测台网尚十分薄弱的这一客观现实下,提出了中国地震局系统建立“短临预报-强震流动观测机制”的设想,将强震同地震预报科研成果紧密相结合,大力加强强震动观测,并就强震观测的原则、执行方式、组织管理模式和装备建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强震观测台网在过去几年中记录到的强震数据,采用震源,传播路径和局部场地效应分离方法和非线性曲线拟合技术,模拟了唐山地区的震源参数,计算了唐山地区的绝对局部场地效应。  相似文献   

11.
2008年辽宁海城M 4.3地震,辽宁省强震动台网12个强震台站记录到地面运动,是辽宁省自开展强震动观测以来同时获取强震记录最多的一次,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167.5 cm·s-2,初步展现了辽宁省强震动台网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期间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云南区域台网有20多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宁洱6.4级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31.2cm/s2,这是我国大陆自开展强震动观测以来在一次强震中同时获取记录最多的一次,初步展现了"十五"强震动台站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The great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been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since 1949 in China.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no more than half a yea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Network System (NSMONS) of China; what is more, the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area with dense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stations so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of the main shock were obtained. In this paper, 501 strong motion records from 167 observation stations are utilized to...  相似文献   

14.

The great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been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since 1949 in China.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no more than half a yea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Network System (NSMONS) of China; what is more, the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area with dense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stations so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of the main shock were obtained. In this paper, 501 strong motion records from 167 observation stations are utilized to establish the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in three directions in the range of fault distance less than 600 km. The result shows the difference of seismic motion attenuation in two horizontal directions is insignifican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trong-motion records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the MS8.0 earthquak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21日,云南省盈江县北部发生M_S5.9地震.架设在周边的数字强震动同定台和3个地震应急流动台获得了这次地震的记录.根据这些记求计算了各观测点的谱烈度,并与宏观烈度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吉林伊通M4.3地震,辽宁省及吉林省强震动台网有8个强震台站记录到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30.8 cm·s-2,初步展现了强震动台网建设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天津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试验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设80个简易烈度计观测点,与天津行政区内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测震台站和强震动台站共同组建了天津地震预警观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地震预警功能,提升了天津行政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同时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试验,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本文介绍了天津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台站分布情况、仪器性能指标、数据处理及数据记录情况,并探讨了简易烈度计在预警台网中的应用,获得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距离发震断层100 km以内136个强震动台站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研究熊本M_W7.0地震地震动的长周期特性.基于残差分析研究不同周期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差异,将观测分析结果与美国NGA经验模型、汶川和芦山地震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揭示此次熊本地震近场强震动的长周期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总体上此次地震的近场地震动水平与美国NGA-West2经验模型的预测结果接近,但周期2 s以上地震动的分布在断层不同方位有系统性差异,在断层的北东方位,周期2.0~10.0 s的反应谱高于NGA-West2经验模型的预测结果,在西南方位,谱值低于经验预测模型.(2)我们认为此次地震2.0~10.0 s的长周期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破裂方向性的影响,在破裂传播的正前方,周期T=2.0 s,3.0 s,5.0 s,7.5 s和10.0 s的加速度谱被放大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1 4~2.0倍.从周期T=2.0 s到10.0 s,破裂向前方向的放大作用和破裂反方向的减弱作用均有所增强,此次地震观测到的速度大脉冲记录均位于断层的东北方位,这与方向性脉冲的产生机理相吻合,速度大脉冲对加速度反应谱有显著的长周期放大作用,放大倍数值可以超过4.0,放大作用的影响主要位于脉冲的特征周期T_p附近.(3)近断层记录在建筑结构敏感的周期(0.5~2.0 s)的反应谱达到芦山地震的3~6倍,虽然与芦山地震震级接近,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破坏力大大超过了芦山M_W6.8地震,甚至超过了汶川W_W7.9地震,这种长周期特点应该引起工程抗震设计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2021年5月22日玛多MS 7.4地震地震动特征,收集16个强震台的峰值加速度和其中9个台的强震波形数据,利用峰值加速度衰减及反应谱等分析玛多MS 7.4地震强震动特征。结果表明,多数台站的PGA值都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平稳下降,PGA的衰减特征与青藏区衰减关系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土层台与基岩台的加速度反应谱明显不同,震中距越小,短周期高频成分越多,衰减越快,震中距越大,长周期高频成分越少,衰减越慢;加速度反应谱的水平向与竖向比值曲线在4 s内呈现两峰一谷的现象,初步认为,距发震断层较近的野马滩1号大桥所受到的破坏及水泥路面的明显错断受水平向地震动作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field of recording earthquake motions up to the early 1900s, and then it discusses the key players who contributed to the first successful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program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the 1930s. It begins by summarizing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 preceding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which provided the stepping-stone ideas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first strong motion accelerograph. Next, it describes the lack of optimism among the engineers in the early 1900s, who doubted that structural response could ever be calculated for irregular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this was, of course, half a century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fast digital computers—but also their realization that something needed to be done to reduce the hazards from earthquakes. The roles of the two pioneers Kyoji Suyehiro and John Freeman, whose vision, leadership, and perseverance launched the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program in 1932, are then briefly discussed. Finally,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strong motion accelerograph are outlined. The review is completed by illustrating the growth of the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programs in selected seismic areas of the world and the fruits of these programs—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uniformly processed strong motion recor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