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若干南极环境样品的放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福龙  陈英 《台湾海峡》1992,11(1):79-83
本文观测比较了第六次南极考察采集的样品和190年采集的中国近海样品的放射性。结果表明,南极海洋沉积物的天然核素、~(137)Cs与中国近海沉积物一样均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并有明显的沉积现象;南大洋表层海水的总β放射性比中国近海海水的少17%~52%;南极地衣对总β放射性的浓集系数达1.3×10~3~2.3×10~3,茎、果实是浓集放射性的关键器官,对~(137)Cs的浓集量达17.5Bq/kg(干),为中国近海海洋植物的8~14倍。  相似文献   

2.
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毅 《海洋与湖沼》1985,16(5):371-379
本文通过对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的分析测定,对黄海环境放射性污染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结合沉积物类型、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宏观状况,初步探讨了黄海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的分布特征。总β放射性与沉积物的粒度、碳酸盐含量、Eh值及Fe~(3 )/Fe~(2 )值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沉积物的有机质及自生黄铁矿的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海洋沉积物放射性调查必须同时考虑沉积物的类型、沉积物化学特征及海洋动力状况诸因素。  相似文献   

3.
尹毅 《海洋学报》1988,10(5):582-589
本文应用FJ-332低本底β测量仪和FH-1906低本底NaI(T1)γ能谱仪,对中太平洋北部表层沉积物的总β放射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别,并探讨了大洋沉积物总β放射性的分布与各种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合陆架浅海区沉积物放射性研究的有关资料,进一步证明海洋沉积物放射性调查研究必须与沉积环境、沉积物的理化特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刘怀  苏喜玲  陈炽  郭敏  梁谦林 《海洋学报》1988,10(5):575-581
通过对珠江口海区和珠江入海口处水体、表层沉积物和部分海洋生物的放射性调查,研究了总β、总α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和U在该海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含量、来源、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部分海洋生物体中的放射性含量,通过对海洋沉积物进行γ谱分析,研究了珠江口海区主要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造成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由珠江径流携带入海的近代工业所产生的天然放射性铀、钍系列和天然放射性元素40K。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采自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的高岭石运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及电子显微照相等方法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该区高岭石的赋存状态、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对高岭石的来源进行了讨论.认为高岭石矿物来自南极大陆本土.  相似文献   

6.
环境样品中90Sr的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海峡》2003,22(3):395-406
本文综述了环境中90Sr的来源、含量水平和在陆地环境介质中的转移.重点介绍了环境中90Sr的分离测定方法,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化学分离及计数测量方法.最后介绍了与90Sr相关的海洋学研究进展, 通过测量海洋环境中的90Sr可以进行水体涡动扩散、沉积物沉积速率、生物对90Sr的富集、生物和沉积物对90Sr的吸附,以及核设施运行或核事故放射性排放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太平洋CC区西区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化学组分和矿物成分进行分析,讨论其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研究区地处深海,主要以深海黏土和硅钙质黏土为主,含有少量的硅质黏土、黏土质硅质软泥和黏土质钙质软泥。黏土矿物成分主要是蒙皂石和伊利石,含有部分的高岭石和绿泥石。黏土矿物组成表明,区内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由高空气流携带而来,南极底流和热液活动对其物源的来源有一定影响。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物源以陆源为主,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和北太平洋表层海水稀土曲线类似,且表现出强的Ce亏损,表明生物活动导致的生物沉降对表层沉积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的调查研究是海洋环境放射性调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一般都不是被单一核素所沾污,为了快速监测海洋环境的放射性污染,以便尽快制定防护措施,通常采用总B放射性分析方法.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一般是测定表层(0-5厘米)沉积物样品,很少涉及沉积物中放射性垂直分布的问题.沉积物中放射性垂直分布的探讨,不但对特定海区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迁移规律的研究以及对搞好海洋环境放射性质量评价工作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自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25个站位的海洋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细菌、真菌的分离培养,经细菌16SrRNA、真菌ITS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得到12个属的28株细菌和7个属的10株真菌。细菌API 20NE生理生化及真菌产胞外酶活性实验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菌和真菌多数可产生水解酶类,初步认定其在参与微生物体内新陈代谢、适应南极极端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这些南极低温条件下产生的酶类有可能在工业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对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筛选获得了一批具有产酶特性的低温微生物可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极大陆边缘沉积物记录着南极及周缘地区海洋沉积与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利用ICP—MS分析技术对取自南极罗斯海的R11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在R11柱样沉积物中,∑REE介于132.33~200.75μg/g之间,在纵向上呈现波动式变化,体现出了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REE含量变化与沉积物细粒组分(粉砂+黏土)和硅质生物碎屑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配分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均一和Eu明显负异常的右倾型,与上陆壳(UCC)和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配分模式较为接近,揭示R11柱样沉积物来源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相对稳定,物源区具有大陆性质。综合REE配分模式、富集因子和典型参数等特征分析表明,R11柱样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缘的维多利亚地、横断山脉和玛丽伯德地古老沉积岩石或地层提供的长英质碎屑,新生代火山岩物源贡献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环境样品中90Sr的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芳  刘广山 《台湾海峡》2003,22(3):395-406
本文综述了环境中^90Sr的来源、含量水平和在陆地环境介质中的转移.重点介绍了环境中^90Sr的分离测定方法,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化学分离及计数测量方法。最后介绍了与^90Sr相关的海洋学研究进展,通过测量海洋环境中的^90Sr可以进行水体涡动扩散、沉积物沉积速率、生物对^90Sr的富集、生物和沉积物对^90Sr的吸附,以及核设施运行或核事故放射性排放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极周边海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取自南极罗斯海的RBA08C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和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RBA08C柱样中TOC含量在顶部0~12cm呈现随柱深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自12cm以深含量总体相对稳定;TN总体具有与TOC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含量变化呈现较强正相关性,说明可能具有相同来源;沉积物TOC/TN比值和δ13 C值揭示RBA08C柱样有机质主要为海洋生源沉积,其含量变化应主要受控于上层水体生产力、沉积速率和氧化还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RBA08C柱样的TOC埋藏率约为50%,与位于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边缘的IS-4站柱样相同,加之较为相近的TOC和TN含量及变化趋势,表明两者可能具有相近的沉积速率,其所在的海区是南极海域较重要的碳循环和碳储区。  相似文献   

13.
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分布及扩散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估算了营养盐的底部通量.结果表明,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以高含量的硅酸盐、铵盐为主.在垂向分布上,硅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梯度,这种分布特征表明,在硅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溶出是主要过程.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还原状态下进行.硅酸盐与铵盐存在明显的向上释放的通量.  相似文献   

14.
南极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物Sr/Ba与B/Ga比值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试了南极企鹅聚集区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物Sr、Ba、B、Ga的垂向含量变化,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物元素平均含量为:Sr为1 069.36±422.10 mg/kg,Ba为213.84±39.48 mg/kg,B为6.89±3.79 mg/kg,Ga为16.65±3.91 mg/kg,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物Sr/Ba比值为4.92±1.53,B/Ga比值为0.43±0.26,Sr/Ba比值远大于1.0,而B/Ga比值小于3.3,这表明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下Sr/Ba比值不能用来判别沉积物的沉积相,南极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的Sr/Ba比值异常是通过企鹅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沉积改造而引起的,受到企鹅粪沉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沿南极半岛太平洋边缘的冰川海洋沉积作用进行的研究表明,目前该区域的入海冰川形成的沉积物很少。这与限制融水向峡湾入口输入的副极地气候至极地气候区域有关,但南设得兰群岛除外。与更温暖的阿拉斯加和智利峡湾相比,这里发现的沉积物很薄,多数峡湾的地震反射剖面支持了这种解释。然而,这种假说只是根据南极沿海地区零星的地震覆盖区得出的。因此,就象PalmerDeep地区的内陆架证实的那样,地震资料不能满足第四纪沉积物序列的分辨率。这里,我们提供了南极南Gerlache海峡和Andvord海湾中进行的高分辨率地…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钦臣  涂仁亮 《海洋学报》1982,4(4):473-482
关于胶州湾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迄今未有报道,本文拟做一尝试.文中揭示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对部分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比分析了胶州湾同其它海湾沉积物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7.
对东印度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它们的区域化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500多个样品进行了涂片研究、整体地球化学、相关分析和地化分区分析研究.用这些结果来确定东印度洋的沉积物分布模式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首先,根据地震反射剖面的似海底反射特征、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钻孔沉积物的高甲烷含量、高有机碳含量以及孔隙水盐度、氯离子浓度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异常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推测,南极陆缘有7个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它们分别为南设得兰陆缘、南极半岛的太平洋陆缘、罗斯海陆缘、威尔克斯地陆缘、普林斯湾陆缘、里瑟-拉森海陆缘和南奥克尼群岛东南陆缘等。其次,从气源条件、沉积条件、热流及温压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等对南极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陆缘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最后,对南极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资源量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厦门成为一个宜居和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基石。自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和福建省核电站陆续运行之后,厦门邻近海域潜在的核污染风险受到公众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本研究测定了2015年2月和8月厦门邻近海域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水平,并据此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放射性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海水中总铀、90Sr、226Ra、137Cs处于我国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范围以内,无明显季节差异,其他放射性核素58Co、60Co、134Cs、110mAg、59Fe、54Mn、65Zn均未检出,海水中90Sr和137Cs的活度最大值远低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限值,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亦在我国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范围以内。利用我国现有的海洋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厦门邻近海域放射性质量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得出其海水放射性质量为2级,海洋沉积物放射性环境质量为1级,均属于安全级别。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在厦门附近海域未观测到放射性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杨和福 《海洋科学》1988,12(3):25-30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南极普里兹湾及毗邻海域10个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样品中的高岭石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粘土中高岭石含量在2—26%之间,其分布特征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高岭石含量与沉积物粒级的关系是与粗沙、中沙和细沙呈正相关关系;与粗粉沙、细粉沙和粘土呈负相关关系,并说明高岭石含量主要来自南极本地,入海后受沉积环境的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