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精确得到大陆地震震源位置,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大陆地震参数进行反演,并对改变算法中相关参数后的反演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反演精度受降温速度和收敛阈值的影响较大,初始温度只影响迭代次数,模拟退火法在对模型参数进行全局搜索情况下能获得质量较好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2.
快速模拟退火地震反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讨论了用模拟退火方法进行地震资料的参数反演,利用快速的降温方式实现模拟退火反演,从而形成了快速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反演的优点是可以突破反演过程中局部最优的限制,获得全局最优解。因此,SA方法适于解决地震反演中的非凸性目标函数的最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HYPODD方法对2013年5月20日河北赞皇小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呈NE向展布,震群震源深度集中在4—8 km,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有效算法进行断层参数反演计算,计算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断层面结果一致性较好,均为右旋走滑类型。  相似文献   

4.
为了精确得到大陆地震震源位置,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大陆地震参数进行反演,并对改变算法中相关参数后的反演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反演精度受降温速度和收敛阈值的影响较大,初始温度只影响迭代次数,模拟退火法在对模型参数进行全局搜索情况下能获得质量较好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远震P和SH波反演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MW=7.9)的一系列有限破裂模型。使用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模拟退火非线性反演方法, 我们将主断层划分成若干个子断层, 在反演时同时确定每个子断层上的滑移量、 滑动角、 上升时间(rise time)以及平均破裂速度。我们首先根据一个假定的破裂模型生成理论地震图, 将该理论地震数据作为输入进行反演, 对该有限破裂反演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测试, 以验证反演对断层倾角、 平均破裂速度、 最大破裂深度等参数的敏感性。然后我们采用4个不同倾角的断层面来对汶川地震远震体波记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 若对只在一个断层面上模拟该地震, 30°倾角是个较为合适的值。反演的结果还表明, 此次地震有两个主要的能量释放区域, 并且主断层面存在倾角变化的可能性。在将来的研究中, 可以结合GPS, InSAR测地学以及强震等数据, 来对强震的破裂过程做更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震定位是地震监测、预测和其他地震学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高效率和高精确度的地震定位工作对于地震预警工程等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模拟退火方法反演震中位置,并对模拟退火的温度、降温方式、扰动方式和收敛阈值等进行改变,分析各种参数对模拟退火法反演结果的影响。也对模拟退火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65次小震的精确定位结果.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求解发震断层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得到鲁甸6.5级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分别为160.8°和89.1°,并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1954年腾格里沙漠北发生7级大震,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戈壁深处,风沙作用强烈,震后破坏现象不易保存,给通过地质踏勘研究地震增加了难度。到目前为止,涉及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内容较少。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及参考前人给出极震区长轴形态,采用1985—2012年发生在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选定了一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一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的主震断层面走向、倾角,并确定地震发震断裂的长度、位置。在此基础上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参数,给出已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最后将反演结果与已有结果做了对照,显示反演结果与已有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演到的震源断层位于前人给出的此次地震等震线的最高烈度圈内表明反演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1954年腾格里沙漠北发生7级大震,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戈壁深处,风沙作用强烈,震后破坏现象不易保存,给通过地质踏勘研究地震增加了难度。到目前为止,涉及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内容较少。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及参考前人给出极震区长轴形态,采用1985—2012年发生在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选定了一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一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的主震断层面走向、倾角,并确定地震发震断裂的长度、位置。在此基础上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参数,给出已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最后将反演结果与已有结果做了对照,显示反演结果与已有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演到的震源断层位于前人给出的此次地震等震线的最高烈度圈内表明反演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余震分布确定主震断层面的数学模型,以确定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参数进行计算,研究了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差分演化算法、粒子群算法等4种最优化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和可靠性。结果显示,在涉及到的反演参数较少和非线性不太严重时,4种方法都有较好的表现,差分演化算法、粒子群算法速度快,精度高,遗传算法速度较慢,精度较低,模拟退火由于缺乏并行机制,速度较慢,精度高于遗传算法。余震在求出的断层附近分布图直观地反映出4种方法的效果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地震震中位置靠近临潭—宕昌断裂.本文通过构建有限断层模型,利用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提供的12条强地面运动三分量资料,通过波形反演方法来研究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甘东南地区岷县—宕昌断裂带东段附近的一次MW6.1级逆冲兼具左旋走滑破裂事件,最大滑动量约为80cm.发震断层走向及滑动性质与岷县—宕昌断裂吻合,推断本次地震与东昆仑断裂向北的扩展和推挤密切相关,是岷县—宕昌断裂进一步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恒定破裂速度和固定子事件震源时间函数的假定、利用远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取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图像的线性反演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及全球范围内48个台站的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建立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这个图像可知,汶川大地震断层的西南端震源机制接近于逆冲,随着破裂向东北方向延伸,震源机制的走滑分量逐渐增大,走滑分量超过逆冲分量的转折点在震中东北大约190 km的位置.为了检验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数值试验对反演结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反演方法是有效的,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反演结果也是可靠的(除长周期信号较弱的一段外).通过比较发现,反演结果与震后野外考察的结果也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3.

The great Tancheng earthquake of M8? occurred in 1668 was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 ever recorded in history in eastern China.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ault geometry of this earthquake by inverting seismological data of present-day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focal area. We relocated those earthquakes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 and fou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using gird test method. The invers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trike is 21.6°, the dip angle is 89.5°, the slip angle is 170°, the fault length is about 160 km, the lower-boundary depth is about 32 km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upper boundary is about 4 km. This shows that the seismic fault is a NNE-trending upright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has cut through the crust. Moreover, the surface seismic faul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earthquake-depth distribution and seismic-wav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focal area all verified our study result.

  相似文献   

14.
In seismological study, most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rupture processes are inverted via matching the waveforms. The hypocenter location and fault parameters (such as strike direction, dip angle, etc.) are assumed firstly, and the fault is divided into a …  相似文献   

15.
2009年3月19日汤加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3月20日2点17分37秒(北京时间),在汤加群岛发生了Ms7.9地震.我们利用多年来发展的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  相似文献   

16.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9,31(4):464-465
2009年4月6日1点32分42秒协调世界时(UTC),在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了MW6.4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32deg;、倾角53deg;、滑动角——103deg;的节面是地震发生的断层面.   相似文献   

17.
The great Sanhe-Pinggu M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679 was the largest surface rupture event recorded in histor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plain.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ault geometry of this earthquake by inverting seismological data of present-day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focal area. We relocated those earthquakes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clustered small earthquakes often occur in the vicinity of fault plane of large earthquake, and referring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long axis of the isoseismal line obtained by the predecessors, we selected a strip-shaped zone from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 catalog in the period from 1980 to 2009 to invert fault plane parameters of this earthquake. The invers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trike is 38.23°, the dip angle is 82.54°, the slip angle is -156.08°, the fault length is about 80 km, the lower-boundary depth is about 23 km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upper boundary is about 3 km. This show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is a NNE-trending normal dip-slip fault, southeast wall downward and northwest wall uplift, with th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Moreover,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and seismic-wav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focal area all verified our study result.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1):130-132
2010年1月12日21点53分9秒协调世界时(UTC),在加勒比海域的海地发生了MW7.2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地震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253°、倾角74°、滑动角17°的节面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9.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1):127-129
2009年12月19日13点2分16秒协调世界时(UTC),在台湾花莲海域发生了MW6.7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地震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4°、倾角75°、滑动角76°的节面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