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逆断层对致密岩石构造裂缝发育的约束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密岩石(如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可广泛发育构造裂缝,这类致密岩石的构造裂缝数值建模是构造裂缝地震解释、地震反演和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我国西北各盆地普遍发育逆断层,通过在新疆巴楚地区微波塔逆断层和一间房逆断层分别布置实测剖面对野外测量的构造裂缝面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受逆断层控制的裂缝面密度与逆断层面的曲率呈线性关系;裂缝...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亚板块中强地震空间网格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理是当岩体受区域性的应力作用时,岩石中沿破裂面的两侧岩块没有位移或相对位移很小的断裂。俞鸿年、芦华复(1998)给出了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轴的关系模型。节理和断层是发生在岩石中的断裂,均形成岩石面破裂。大尺度的剪切带(断层)与地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中等尺度的剪切带(如岩石的节理面等)往往是决定岩石或岩体强度的主要因素(陈顒等,2001)。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库仑-纳维(coulomb-Navier)强度理论作为地壳断层剪切破坏的判据,确定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的极限状态。然后,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圆盘裂缝稳态扩展的条件。导出地震前稳态扩展微裂缝数目的积分表达式。以此为基础,讨论断层参数、应力场参数和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参数与膨张现象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可用来解释某些地区震前没有膨胀现象和另一些地区震前出现强烈的膨胀现象。并且,对膨胀理论预报地震的适用范围和应用经验公式预报震级的条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浅源地震可能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失稳机制,即完整岩石的脆性破裂和沿已有断层面的粘滑。这两种机制都是从相应的实验研究中得到的。 人们可以把实验室研究得出的岩石力学特性进行适当的尺度修正,结合野外岩体中应力测量的结果,根据适当的强度理论对于发生地震的可能程度进行研究,并为捕捉与地震有关的前兆现象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5.
地震断层带是壳内深部流体的通道。流体与地震破裂带内的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其具有与地壳完整岩石完全不同的特性,包括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粒度分布、孔隙度、渗透性和弹性等方面,这些特征可以视为流体与地震断层带相互作用的响应。深入研究断层岩的岩石化学和岩石物理性质将有助于准确和精细地了解地震断层岩的形成过程,分析地震能量分配,认识物质迁移的方式,解释或约束地震断层带深部探测结果等。文中以汶川地震破裂带内的断层岩为例,研究并总结了地震断层岩的渗透率、孔隙度、纵波速度、粒度分布和矿物组成等特征。结果显示,地震破裂带上的断层岩形成与地震破裂作用有关,但表现出的性质更大程度上烙有间震期流体与断层岩相互作用的印记。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断层岩本身并不是汶川地震破裂的直接产物,而是多次地震破裂和间震期流体与断层带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此外,还探讨了地震破裂能、地震破裂扩展、围陷波形成及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切口岩石的摩擦滑动是脆性岩石力学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年来,岩石摩擦的研究仅仅引起岩石力学工作者的重视。自布雷斯(Brace)和贝尔利(Byerlee)提出发生在岩石摩擦中的粘滑现象可作为浅源构造地震一种可能的机制以后,地震学家对岩石摩擦的实验研究给予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因为断层无论作为地震的结果,还是作为地震的成因都和断层两侧岩石的摩擦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原生地震裂缝(地震断层)的确定在地震考察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地震造成的地表裂缝均以次生裂缝(主要有边坡裂缝和沙土液化引起的地表裂缝)在数量上占优势。为了从大量次生裂缝中区分出原生裂缝,作者从讨论原、次生裂缝的一般含意入手,指出边坡裂缝同原生裂缝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受地形影响。因此,作者依据岩石力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判断边坡稳定性的投影方法用于鉴定裂缝是否受地形影响,从而确定是否原生裂缝。在地形平坦处的松散沉积物中,必须注意沙土液化引起地基局部沉陷和液化滑坡所发育的地表裂缝同原生裂缝的差异。为了解释本文提出的方法和说明观测中的要点,列举了磨黑地震中的两组裂缝。本文中还提出了裂缝应力分析的投影方法。  相似文献   

8.
活断层是发生构造地震和引起相关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其中受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活断层相对于地表出露的断层更具隐蔽性和危险性。因此,活断层破裂及其在沉积层中的扩展研究是地震地质科学和防震减灾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理解活断层破裂扩展特征和机理,本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开展了破裂在岩石和断层基岩上覆沉积层扩展的断裂实验和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断层阶区内介质产生的新生破裂对地震破裂跨越断层阶区传播过程的影响。模型中新生的断层扩展遵循最大剪应力破坏准则,当最大剪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时,完整介质产生破裂形成新的断层,并且新断层的扩展方向为最大剪应力方向。扩展有限元法模拟结果表明,断层阶区内新生的断层改变了断层阶区的几何形态,同时也改变了断层破裂后的应力状态。新生破裂可以改变库仑应力在空间的分布格局,特别是可以提高断层上的应力水平,从而提高地震破裂跨越断层阶区的能力。模拟结果还显示,断层阶区内新生破裂的产生,可以使得地震破裂跨越10 km宽的断层阶区,若阶区内部介质没有产生新生破裂,则地震破裂无法跨越该断层阶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地震破裂跨越断层阶区的传播过程,特别是对地震震源过程分析及地震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表明,流体在断层弱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壳浅部脆性域,自由水通过流体孔隙压力减小断层有效正压力,从而降低断层摩擦强度;在地壳深部,矿物中的微量结构水弱化岩石流变强度.另外,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等化学过程,如长石水解反应,对断层强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断层深部流体通过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影响着岩石的变形机制,从而影响断层力学性质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断层内部流体孔隙压力周期性变化是断层带脆-塑性转化、裂缝张开与愈合等的直接体现,这种变化控制着断层强度与强震周期性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国民  傅征祥 《地震研究》1990,13(3):215-222
断层带应变弱化——失稳的地震模式表明,岩体失稳不仅取决于作用的应力水平,而且决定于应变弱化阶段中环境刚度和岩石刚度的相对大小。该模式可能被应用去解释实际观测中出现异常,而其后不发生地震活动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断层力学(fault mechanics)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地震发生过程的一门新的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地震从孕育、岩石开始破裂、破裂扩展、破裂终止,到发生余震和应力调整等一系列复杂的全过程。断层力学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多年从几何的或运动学的震源模式来研究地震的状况。断层力学讨论的范畴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1)大尺度的准静态断层模式;(2)断层的非稳定性,即地震是怎样发生的;(3)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岩石破裂传播过程;(4)利用地  相似文献   

13.
正地震过程伴随着岩体的破裂与断层的摩擦滑动失稳过程。断层的扩展与失稳过程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观测变形过程物理场演化特征,建立失稳模式,对于理解和认识地震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地震过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地震孕育阶段、地震发生阶段和震后调整阶段。3阶段中,地震发生过程瞬间的记录尤其缺乏,特别是对地震瞬间的近场力学过程所知甚少。但是,短时间内,大面积提高现场地震力学过程瞬态场的观测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在实验室模拟断  相似文献   

14.
地下裂缝是油气聚集和运移的重要通道,而裂缝岩石物理是裂缝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联系的桥梁.从裂缝岩石物理出发,探索利用地震数据预测地下裂缝的方法.首先通过构建裂缝岩石物理等效模型,弥补测井横波的缺失,并且实现裂缝岩石物理参数的预测;然后推导了裂缝岩石物理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的近似关系式,同时探索裂缝岩石弹性参数和岩石物理参数的地震直接反演方法;最后分别利用测井数据和实际工区地震数据对裂缝岩石物理等效模型的可靠性以及裂缝岩石物理参数直接反演方法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裂缝岩石物理等效模型可以实现裂缝岩石纵横波速度及岩石物理参数的可靠估测,而且裂缝岩石物理参数地震直接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抗噪性,在实际目标工区弹性参数和裂缝岩石物理参数的估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联合反演123,053个P、Pn、Pg震相和100,176个S、Sn、Sg震相数据,获得了2008年M_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纵、横波速度(V_P,V_S)和泊松比(σ)图像.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应力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攀枝花地震发生在高-低纵、横波速度转换带,并且在震源下方存在一显著的低V_S和高σ异常体延伸至下地壳.本研究认为,该构造特征主要是由于西侧坚硬的川滇菱形块体对来自深部流体或熔融物质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绝大部分流体或熔融物质通过断裂带向东南侧的块体内部迁移,造成断裂带两侧块体的岩石物理属性差异较大所致.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地震发生在剪切应力较强的元谋—绿汁江断裂带上,震源下方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至震源的断层或裂隙中,增加了震源区岩石的流体应力,降低了横波速度(V_S)、增加了岩石的泊松比(σ).我们推测,流体侵入在攀枝花地震形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来自于青藏高原下地壳的大量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震源区岩体的断层或裂缝中,这一过程增加了震源区的孔隙流体压力、减弱岩石的机械强度,同时岩石的静摩擦力增加,导致容易引起岩体脆性形变,从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6.
岩石摩擦实验是断层力学和震源物理实验研究中主要的手段之一.传统低速率的岩石摩擦实验与以之为基础建立的速率状态变量摩擦本构关系理论体系,对于认识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和地震成核等地震成因机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断层力学领域兴起了用于模拟断层同震动态滑动的岩石高速摩擦实验.这种新的实验模拟方法揭示出断层同震滑动存在明显的摩擦生热效应,断层的力学性状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滑移弱化和速度弱化,断层带物质在断层高速滑移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和评估断层同震弱化机制、断层带强度、地震能量分配、断层破裂模式、断层愈合等问题均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对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的意义、方法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目前的前沿性问题和值得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岩爆现象     
《地球》2011,(11):76-76
岩层或岩体中蕴藏的应变能,由于失稳而猛烈释放所引起的岩石爆炸,通常并伴有崩落岩片的散射现象。岩爆的触发往往与地震活动、断层滑动或地下开采的布局和进程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周云好  庄昆元 《地震学报》1990,12(3):248-256
本文用粘弹性理论,探讨了老断层失稳扩展型地震的孕育过程中,断层泥的作用问题.得到了如下结果:即使区域背景场和扰动场保持不变,断层局部应力场仍会因断层泥的蠕变而变化.其中切向应力分量σ0ηη(t),在其它所有分量都缓慢衰减的同时缓慢增大.一旦这个应力分量在断层尖端附近的极大值点,积累至大于岩石的断裂强度,断层的失稳扩展便会从这点发生.与空腔断层相比,断层泥使σ0ηη(t)的突变过程变成了缓慢渐近过程,并使σ0ηη(t)的渐近值有所降低,因而会推迟和减少地震的发生.文中还讨论了断层失稳扩展方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黎明  陶振宇 《地震学报》1992,14(2):129-136
根据地壳岩石所具有的流变特性以及地震发生的一些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个模拟断层岩石的流变模型,并对其在地震机制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该模型对断层岩石的物理理想化是较合理的,并能推广至平面问题的数值模拟计算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岩石试件切口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扩张来模拟大陆内部断层端部扩张型地震的孕育过程。在实验中观测了试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张裂纹和剪切破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顺序,以及由此引起的声发射和纵波走时变化特征。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由断层端部扩展引起地震的前兆——如断层蠕滑、前震迁移路径、地下水和地形变等各类地震前兆上显示的差异性,对于观测前兆和前震区与主震区的相对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