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1988年1月至1993年2月发生在克拉玛依地区的小震(△≤100km,1.0≤ML<4.0)做了固体潮小震调制比的研究。发现克拉玛依地区自1988年以来,3次ML≥4.3级地震前均出现了固体潮小震累积滑动调制比异常。说明固体潮引潮力对震源区的小地震具有触发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黑龙省及邻区浅源地震目录,通过固体潮调制比的时空分析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黑龙江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发现在12次中强震震例中,有7次地震前出现调制比异常,地震发生对应率为58.33%,异常区域分布在距震中150 km内的区域,异常通常在主震前一年出现,呈现高值异常,并在震前消失或减弱。因此,固体潮调制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选取新疆地区2016年以来发生的3次MS 6.0以上浅源地震,对发震前震中区小震调制比变化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发现3次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固体潮调制比异常:①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S 6.2地震仅在震前2年于震中出现调制比高值异常;②2017年8月9日精河MS 6.6地震震中于发生前2年、1年、0.5年均落于调制比高值异常区域,受调制作用较明显;③2020年1月19日伽师MS 6.4地震于发生前2年、1年,在震中位置附近出现调制比异常。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震的固体潮时空调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固体潮调制法,计算了近十年青海省的小震调制比,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固体潮空间调制状态的调制块比,从而研究青海发生6.0级以上地震前这一参数的变化特点,实际情况表明,6.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调制块比都有一个从高值向低值的变化,并且在低值发震。也就是说空间受调制的区域面积由大变小时可能是青海省发生较大地震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李淑莲  孙佩卿 《地震》1992,(5):54-60
本文对1979至1989年发生在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丰镇、万全、阳原、大同等7次M_L≥4.5地震前的调制小震异常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受固体潮调制的小震随时间、空间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特征。1.当调制比出现异常后3个月内该区将会发生M_L≥4.5地震。其预报率为72%。2.较强地震发生在孕震区、带的交汇处。结果表明调制小震异常对判定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时段具有一定的震兆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文献[1]中所介绍的方法,研究了新疆一些中强震前的固体潮小震调制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浅源地震阴历目录,依据地震活跃特征确定固体潮调制阴历日期和调制比阈值,并利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即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S5.8和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前, 区域小震的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岷县漳县MS6.6和阿拉善MS5.8地震前震中区域出现固体潮调制比异常,门源MS6.4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固体潮调制比异常演化时间较长; 西北地区3次中强震均发生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的高值异常集中地区及周围区域,扫描时间窗长度和固体潮调制比异常区域的大小可能与中强震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9年以来中国大陆13次6级以上浅源强震的固体潮调制作用进行回顾和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中国大陆6级以上强震在月相期内发震频率较高,即受固体潮调制作用明显;(2)朔望期潮汐应力的作用有利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的活动,其中对走滑型地震的触发效应较显著,固体潮汐对不同展布方式和运动性质的地震断层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存在差异;(3)6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附近小震调制比异常普遍存在,包括部分发生于非月相期内的6级以上强震前的小震也受到明显的固体潮调制作用;尤其需要关注震前小震调制比异常区逐渐向震中收缩且异常区面积逐渐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川滇地区调制/非调制地震短期震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滇地区进行调制/非调制地震有限时空扫描,提取调制小震具有显著差异的短期非稳态震兆图像,分析强震前调制小震的非稳态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测效能,并计算震中附近地区的小震调制比时间序列.结果显示,调制地震方法在该地区Ms≥6.0地震的短期预测中效果显著;汶川8.0级地震前,震区附近存在明显的调制小震空段短期震兆图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小震调制比的时间扫描方法对异常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对震例的研究发现,小震调制比的时间异常变化与宁夏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研究震前小震调制比的时间异常变化对把握宁夏及邻区中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玲  王道  张洪斌 《内陆地震》2000,14(1):71-77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利用1990~1997年新疆04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了井水位对地球固体潮汐的响应。通过彼尔采夫滤波、气压和水位相关分析,剔除水位长趋势变化和气压的影响,计算出井水位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合理地选取加载和卸载的时段,得出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其值为1左右。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特征为年变平稳、幅度小,在中强地震活动时出现比值短期增高现象,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3个月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西北地区1972年以来发生的10次中强震,对这些地震前震中区b值位和小震调制比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有7次地震,从震前两年左右开始,震中区b值变化与小震调制比变化出现显著相关现象,而且震级大的地震,其相关时段也较长。另外,选择了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两个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且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对1972年以来b值和小震调制比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检验,两个地区各有两个时段的b值和小震调制比值显著相关,这些时段都对应了本地区或邻区发生的中强震。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某些较大地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在震中区有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可能会出现相关变化。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贤仁  卢艳清 《地震研究》1993,16(4):367-373
本文利用永胜地震台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原始记录图形,分析澜沧、耿马大震前后地形变的特征。以微破裂和粘滑理论等,探讨破坏性大震破裂过程,尤其在主破裂临近阶段,震源区岩体处于极端不稳定状态下极其复杂的地形变现象,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记录到的这些珍贵原始图型,其表现形式:A.粘滑现象;B.瞬间急剧突变;C.固体潮汐曲线畸变;不同方位定点形变台站倾斜最极大差异性等。对震前这一失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今  相似文献   

15.
聂晓红  王琼 《内陆地震》2012,26(1):28-35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利用地震波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珔、S珔波最大振幅,计算小地震震源机制。通过系统聚类,利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得到各类解的平均震源机制解。采用上述方法,针对2003年以来新疆北天山西段和中天山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周围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P轴方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2~3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随机分布,震前1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布特点,主压应力P轴方位发生较明显的偏转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我国历史与现今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倾斜固体潮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发震时刻位于震中区当天倾斜固体潮的峰值时段上。孤立型地震的发震时刻往往与震中区倾斜固体潮极大值对应;原地重复发生的地震,其发震时刻所处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逼近地震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的占70%;大震后有60%的强余震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据此,成功地预报了门源6.4级地震后的较大余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调和分析的方法,处理了全国地下水观测井网中18口井孔的水位和气压资料,求出了水井水位中固体潮体应变各分波群的潮汐系数和位相滞后,对这些结果作了分析和讨论。重点对映震能力较好的滇01井潮汐系数及位相滞后这二个参量与地震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