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绳祖 《中国地震》1990,6(3):11-19
本文运用多判据构造物理方法,根据构造、地层、物理环境和驱动背景等条件估计了北京地区(E115°—117.5°,N39°—41°)各潜在震源区的震源参数、震级和1989—1999年间的发震概率,从而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及监测、研究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多判据构造物理方法是一种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预测潜在震源区的定量方法。它以多判据原理为基础,认为强震的发生不仅必须满足准静态强度判据和总应变能判据,而且还必须满足突发失稳判据。文中简要地说明了它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而北京地区算例的实际尝试则表明这一方法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岩石错动面的凹凸不平及两种突发失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突发失稳型式,即低压和高压突发失稳。二者的基本区别在于错动过程的“非匀阻”和“匀阻”。错动面的凹凸不平是造成非匀阻和影响失稳型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不同的机制和运动方程,建立了各种失稳型式的相应判据,其中反映了环境刚度、接触刚度及非匀阻系数的影响。浅源强震主要是一种高压突发失稳的过程。本文强调,除强度条件外,强震的发生还必须具备环境刚度条件、匀阻条件以及其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石英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和玄武岩在室温、固体围压(最大0.7GPa)下所进行的三轴压缩试验表明,岩石的塑性成分含量对突发失稳应力降没有明显影响,但影响岩石的失稳型式。塑性成分条件是突发失稳和强震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塑性成分不超过某种限度时,才可能发生突发失稳和强震。文中初步地建立了塑性成分条件的定量判据  相似文献   

4.
吴晓莉 《内陆地震》1996,10(2):130-133
应用断裂带地震复发条件概率作为潜在震源区空间概率函数来确定潜在震源区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并运用断层分段的结果,依据其给定震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计算出了未来50年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并以南北天山地震带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区近期应力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翠英  张宇霞 《地震》1992,(4):54-64
在分析总结较多震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利用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和矛盾符号比判别具发震应力背景区的判据指标,依此分析认为山东地区近期应力背景有所增强,并指出了本区近期的高应力背景区。最后对方法及其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有多层砖房震害预测的方法及其可靠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本文阐述了综合评定现有多层砖房抗震性能、预测其震害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总结我国历次破坏性地震中大量多层砖房的震害经验和实测其动力特性的基础上的,它以砖墙体的抗震强度作为主要判据,同时,综合建筑结构各部件的作用和所在场地的影响,在烈度为Ⅵ—Ⅹ度范围内预测震害。震害程度分为六级: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部分倒塌和倒平全毁。预测的可靠度,由震害与墙体强度的统计分析中的符合度和条件概率给出,一般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秦保燕  陈家超 《地震地质》1992,14(4):333-340
利用现代小震活动性资料确定历史大震区的方法原則和方法的定量判据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以少数震例作了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8.
潘善德 《地震研究》1991,14(2):152-164
“入”字型构造是一种发震构造几何类型。它亦即是一种重要的震源构造。本文用“入”型为造为例,以它的力学模拟计算数据为基础给出了一个计算震源构造发震概率的粗算方法。 本文取Poisson分布为震源构造处发震概率对有关物理量分布的原型。按我们的数据,一个具体构造的发震概率与震源处应变能密度最大值(e_max),最大破裂值(F_max)和泊松比倒数(1/v)的各自增减有关。为确定一个震源构造的发震概率,可先计算它在不同参数下的典型力学情况,然后以e_max,F_max和1/v作独立变量分别算出单位增量的发震概率。最后,再按公式P(e_max,F_max,v)=Ak(e_max-e°_max)(F_max-F°_amx)(1/v-1/v°)×exp{-(100η_1(e_max一e°_max)+100η_2(F_max-F°_max)+η_3(1/v-1/v°))} 计算该震源处的发震概率,其中e°_max,F_max和v°分别为它们的标准值,A与e_max,F_max和1/v单位增量发震概率有关,而放大系数k则与震源区断层本构律、其它有关物性和震源规模有关。 本文为从力学的数学实验计算数据提供了一个寻求震源处发震概率的初步方法。为此,本文已对本方法做过某些理论上的论证。从实际结果看,我们认为本方法有某种合理性,且结合实际可把它使用于其它几何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9.
震源性质的倒谱分析ht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富胜  黎明 《地震学报》2003,25(1):47-54
介绍了倒谱的概念.从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炸的震源差异入手,推断震源差异在各域的反映形式,探索表征这种震源差异的有效途径.将震源识别的研究方法从时间域、频率域扩展到倒谱域,提出了识别震源性质的倒谱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震源类型的识别判据.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地震及爆炸事件进行了倒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依据高温高压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对 附近区域不同深度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性质及破坏失稳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在一次应力加载循环中,发生破坏的部位随时间具有向深部下迁的趋势。考虑到深度温压条件下岩石的渐进式破坏行为及突发失稳,对主震前震中附近区域小地震活动的增强、平静、活化等现象,以及b值等时间序列参数变化的可能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并简单讨论了两类平静和两类b值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林建华 《华南地震》1993,13(1):1-10
本文通过考虑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以及石结构强度破坏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研究多层石结构抗震抗剪能力的可靠性问题.将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为含有模糊烈度参数的平稳过滤有色噪声的随机过程,引入抗剪强度破坏指数,建立了石结构抗震抗剪能力的模糊安全准则,为研究多层石结构的抗震抗剪能力可靠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构地震倒塌判别准则是工程结构强震分析的关键问题。在层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推覆分析的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并以国内某2层2跨平面钢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为背景,应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平面钢框架进行了强震倒塌数值模拟。分析了钢框架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基于建议地震倒塌判别准则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发展顺序与塑性发展顺序一致;基于推覆分析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能较好的体现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且在上下界处收敛;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初始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残余侧移引起,而后期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退化引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库仑-纳维(coulomb-Navier)强度理论作为地壳断层剪切破坏的判据,确定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的极限状态。然后,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圆盘裂缝稳态扩展的条件。导出地震前稳态扩展微裂缝数目的积分表达式。以此为基础,讨论断层参数、应力场参数和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参数与膨张现象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可用来解释某些地区震前没有膨胀现象和另一些地区震前出现强烈的膨胀现象。并且,对膨胀理论预报地震的适用范围和应用经验公式预报震级的条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近期应变强度比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由断层形变资料提取应变强度比并获得动态图像的方法,结合2000年景泰(Ms5.9)等震例,给出由我国西部甘、宁、青及川滇地区最新跨断层形变资料所得的应变强度比时空分布动态图像。结果表明:其具有压性为主的中期背景及中短期前兆(一年尺度的绝对值2.0以上高值区)等异常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作为上述地区中短期强震危险区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考虑崩塌堆积体边坡岩土体参数随机性和模糊性,以及地震力双向性,建立一种边坡地震动力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针对竖向地震力对崩塌堆积体边坡稳定可靠性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首先,选用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法计算出双向地震工况下崩塌堆积体边坡的响应特征,并运用模糊理论对强度参数进行模糊性处理;然后,根据Mohr-Coulumb强度准则构建边坡安全系数与可靠度的时程计算模型;最后,采用边坡地震可靠性评价新方法,通过MATLAB编写相应程序,实现计算和分析结果的快速输出。案例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对工程而言也更加安全;竖向地震作用均对崩塌堆积体边坡整体可靠性存在影响,但影响程度需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算例工况下,竖向地震对崩塌堆积体边坡的可靠性影响很小,仅使得可靠度降低3.55%,因此,可仅考虑水平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岩体裂隙充水后对拐角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在浙江温州的珊溪水库发生了一系列水库诱发地震,其拐角频率明显小于同震级的构造地震。本从二相介质理论出发,讨论了水库岩体在扩容、流体渗入饱和和强度弱化过程中波速和波速比的变化以及对拐角频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当孔隙度为0.15,岩体弹性模量减小23%时,拐角频率可以减小约29%。由此解释了水库诱发地震拐角频率偏小主要是由裂隙发育和库水渗透扩散使地壳浅部岩体强度弱化引起的。因此拐角频率可以作为区别两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以前的工作中,考虑直立走滑型断层地震,假设断层面微元破裂强度遵循Weibull概率分布,由细观力学方法推导出断层面的宏观本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函数,表现为弹性-软化塑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地震稳定性问题.而实际断层大多是倾斜的,为此,本文首先建立了由围岩和倾斜断层构成的平面地震力学模型,采用宏观的断层载荷-变形的全过程曲线,详细讨论了倾斜断层地震的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远场一旦施加位移,断层也同时错动,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为了更好的模拟断层的初始能量累计过程,进一步对断层本构模型进行改进.考虑断层面破裂强度,采用Coulomb破裂准则,则断层表现为刚塑性本构关系,只有当断层面剪应力达到一个临界值时,断层才开始错动.研究表明,对于倾斜断层地震,与直立走滑型断层地震一样,系统刚度比β(围岩切线刚度与断层刚度最大值之比)是决定地震失稳的重要参数,只有当β<1时才会出现地震失稳,且伴随应力突跳和围岩应变能释放.当β≥1时,仅仅是断层无震滑动,不会发生地震.在远场应施以位移形式边界条件,以致地震失稳发生在平衡路径的位移转向点并伴有应力突跳.  相似文献   

18.
应用福建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与地震的数字资料,采用波谱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区域的爆破与地震波谱特征。结果表明,爆破与地震的拐角频率存在差异,据此得出本区域爆破识别的定量识别判据,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何萍  王挺 《华南地震》2014,(1):21-25
采用孙柏涛等人提出的基于已有震害矩阵模拟的群体震害预测模型,在广东省防震减灾"十一五"重点项目"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已做过震害预测城市(区)与普查城市在设防标准、建筑年代、地上层数、建筑用途及平面形状等五方面进行相似度计算,最后得出普查城市的震害矩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群体建筑物实施震害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再论MDCB地震监测仪的映震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 M D C B 型地震监测仪在廊坊连续42 个月观测期间, 所记录的类地应力值、8 方位异常值和异常频度等14 种电磁波地震前兆异常参数的动态趋势、方向性反映、临震变化与一定范围内一定强度地震的对应关系, 并得出了电磁波前兆异常参数与地震数量关系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