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开展荒漠化监测对于荒漠化防治至关重要。基于2014—2021年植被生长季(5—9月)Suomi/NPP(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遥感数据和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利用NDVI-Albedo(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Albedo)特征空间计算荒漠化差值指数(Desertification Difference Index,DDI),运用自然间断法、Sen+M-K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精度误差矩阵计算和转移矩阵计算等方法,探讨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季荒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及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构建的DDI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监测中适用性较高,特征方程R2≥0.65,整体分类精度79.38%,Kappa系数0.62。(2)2014—2021年,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程度东部、南部较低而西部、中部较高,且东部、南部部分地区DDI值以每年超过0.01的速率增大,部分地区增大显著;荒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既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土地最多的省区,也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点论述了新疆地区沙尘暴的若干研究进展,从6个方面对沙尘暴的形成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即新疆沙尘暴气候背景、长期变化趋势、分布...  相似文献   

3.
2019年8月7日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获得通过,报告涉及对基于土地应对气候变化不同措施的评估,取得一些新的认知,包括定量评估基于土地的40种综合措施对提高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能力、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增强粮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提出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及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提高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能力的措施,评估了实施不同措施的风险、限制、障碍和保障政策等。在措施的分类、气候变化适应的主体对象,以及风险和政策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结论将对我国建立基于土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促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结合,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荒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外遥感技术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对荒漠化及其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数字图像处理将成为区域土壤荒漠化遥感监测的主要手段。土地及生态环境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应将遥感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对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深入研究.统一出一套完全切实有效的体系,以利于各地区荒漠化评价结果的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5.
对民勤绿洲生态退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的民勤绿洲近40a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的现象,从土地荒漠化、植被死亡等方面分析了民勤绿洲退化的特点;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民勤绿洲退化的原因;最后针对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风蚀、水蚀治理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程。内蒙古的农耕地大部分处在干旱、半干旱的风沙区,每年吹走表土2~3cm,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国家和政府已采取措施积极治理。其中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初见成效,但在紧缩的农耕地上如何保证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同时又要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它的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MODIS数据具有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性好、获取成本低的特点,本文选择MODIS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在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下载的NOAA-NDVI数据,研究了艾比湖地区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监测的方法。主要解决了MODIS数据和NOAA-NDVI荒漠化信息的提取的问题。分析了艾比湖地区近2a及近11a不同荒漠化等级的变化。艾比湖地区从2002年至2004年荒漠化趋于严重,但1993年较2004年荒漠化程度减轻,即在这11a中荒漠化程度呈现波动变化,但总体趋势呈好转迹象。  相似文献   

8.
“再造一个河西”的有利气候资源及其开发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金南  邓振镛 《气象科技》1998,(4):60-63,F004
河西地区气候资源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冷热悬殊、昼夜温差大,温度垂直分布明显,降水稀少、变率大,山区水资源较丰沛等特点。该地区农牧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情较严重,防灾减灾刻不容缓。水资源贫乏是制约河西开发的最主要的因素,文章中提出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IPCC于2019年8月7日通过了《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报告第3章评估了气候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包括全球旱地(dryland)和荒漠化的范围、荒漠化过程与影响因素、荒漠化的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联系。在估计荒漠化变化、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联系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评估结果对我国认识旱地和荒漠化范围的变化、影响荒漠化因素、荒漠化过程、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以及防治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荒漠化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和主要研究进展。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内蒙和西北地区,近年来虽然在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但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增温明显,干旱化以及风蚀等现象为荒漠化提供了自然条件,再加上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人类活动频繁发生,荒漠化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近年来,我国荒漠化研究在监测手段和评价指标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已经从早期的荒漠化指征综合评价发展到现在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定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经历了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但同时这些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没有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统一的荒漠化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进程。因此,结合多种影响荒漠化的因子建立统一标准的荒漠化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未来的扩张程度,并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是我国荒漠化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述了沙尘暴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当前国内外对沙尘暴的新认识,指出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原因,并提出治理沙尘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多数学者的论著,综合阐述了内蒙古土地潜在荒漠化发生区及荒漠化的行政边界范围,从气候、荒漠化程度及主导成因划分了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及分布面积,并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其状况变化也在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系统反映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文中从极端事件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结合SRCCL与其他相关文献,予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进程并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土地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又会加剧气候变化并提高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事件给土地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通过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系统在内的所有行业的排放,才有可能实现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的目标,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和粮食系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工增雨是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科技含量高 ,在乌盟地区大规模实施“进、退、还”战略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乌盟生态环境现状 ,对开展人工增雨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分析结果可供其它地区参考。1 生态环境现状1 .1 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不断开荒 ,广种薄收 ,草场过度放牧和载畜量的增加 ,加之人类活动、工业生产等因素 ,使风蚀沙化遍及全盟大部地区 ,侵蚀程度较为严重 ,可耕种土地减少 ,较肥沃的地区 ,地少人多。…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近46 a(1961~2006年)气温、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植被退化、覆盖率减少和盐渍化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多大风、蒸发强是影响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些年来有关荒漠化研究的成果,对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荒漠化评价问题进行概述和分析,其中包括荒漠化研究进展和荒漠化评价的类型;总结了荒漠化类型的划分;讨论了新疆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春季大风、沙尘暴的成因差异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河西走廊1971~2000年3~5月大风和沙尘暴个例普查,运用相关法分析了河西走廊大风和沙尘暴天气在时间上的分布差异和沙尘暴与沙源地区前期降水的关系,同时对“起沙风”也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在10min平均风速大于等于9m/s时,极易起沙;河西走廊的西部、中部、东部分别在南疆中东部、南疆东部内蒙西部河西西部、内蒙中西部出现5~8mm降水后5天才有可能出现沙尘暴。文中给出了河西走廊大风沙尘暴的几种典型环流形势及每一种环流形势可引发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农灌区耕作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河西走廊耕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成因。概括起来为大水漫灌、串灌;大块田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匀;化肥施用量过高;作物耕作制度不合理;土地弃耕和渠道渗漏等。防治对策是平整土地、合理密植、增大有机肥施用量、节水灌溉防止弃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通辽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通辽地区40年(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地区40年沙尘天气多发中心与荒漠化土地较为严重的旗县相对应,并以春季最多,冬季为最少;且通辽地区40年沙尘天气的日数趋势明显减少,而大风出现日数却是增加的。根据通辽市的地理特征、自然状况及1999-2003年这5年气候的变化等,对通辽地区近年沙尘天气做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今后几年中,通辽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会在波动中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格尔木地区生态脆弱性特点及其发生的根源,探索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措施。该区气候变暖明显,灾害频繁,植被覆盖率低,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利用率低,生产力水平低。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建立治理、开发、管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和经济开发同步进行,逐步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