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静水停食法,在水温(24.0±0.2)°C、p H(7.61±0.04)条件下开展了氨氮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体长(4.29±0.32)cm,体质量(1.80±0.12)g]的急性毒性实验,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不同氨氮质量浓度胁迫下日本沼虾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结果表明:(1)氨氮对日本沼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依次为7.922、6.034、4.237和3.371mg/L;(2)鳃是氨氮攻毒日本沼虾的重要靶器官,氨氮对日本沼虾耗氧率的影响具毒物兴奋效应,0.225mg/L为该效应达到峰值的氨氮质量浓度,0.337mg/L为该效应被终止的氨氮质量浓度临界阈;(3)在对日本沼虾耗氧率的影响具毒物兴奋效应的氨氮质量浓度范围内,日本沼虾的窒息点随氨氮质量浓度的梯次升高渐次呈稳定、略增、再稳定之态势,氨氮质量浓度0.112mg/L为致该虾窒息点发生显著改变的临界阈,该实验组窒息点含氧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盐度和Ca2+浓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森  王芳  穆迎春  董双林 《海洋科学》2006,30(12):92-96
设计双因子实验研究了水温25.0℃±0.5℃下,盐度(5,15,30)和Ca2 质量浓度(175,350,700,1 400,2 800 mg/L)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耗氧率的影响,实验对虾的湿体质量为0.301 g±0.041 g。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5>R30>R15。其中,盐度15下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盐度5和30下的耗氧率(P<0.05);(2)不同Ca2 质量浓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2 800>R175>R700>R1 400>R350。其中,Ca2 质量浓度为35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Ca2 质量浓度为2 80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而Ca2 质量浓度为175,700和1 400 mg/L组间对虾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3)盐度和Ca2 质量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耗氧率(P<0.05)。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氯化钠、碱度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急性毒性作用。用概率单位法求出了其氯化钠2 4、4 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8.58、 5.32、 3.4 7、 2 .19g/ L;碱度的 2 4、4 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51.0 2、 37.0 7、 2 7.19、 2 1.54mmol/ L。对氯化钠和碱度混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 ,氯化钠和碱度对仔虾的死亡率影响显著 ,而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碱度 (AL K)与罗氏沼虾仔虾氯化钠 2 4、4 8h L C50 (S)关系式分别为 S=- 0 .12 78AL K+ 9.2 346 ,S=- 0 .0 715AL K +5.530 1。  相似文献   

4.
以彩虹明樱蛤养殖壳高优势组(平均壳高为17.35±1.01mm)为实验动物,进行4种重金属离子Hg2 、Cr6 、Cu2 、Zn2 对彩虹明樱蛤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彩虹明樱蛤对重金属的耐药性均随实验时间延长而缓慢降低,4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Cu2 、Hg2 、Zn2 、Cr6 ,其对彩虹明樱蛤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0554mg/L、0.1099mg/L、2.2605mg/L、19.6277mg/L;Hg2 、Cr6 、Cu2 、Zn2 离子两两组合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彩虹明樱蛤96h联合急性毒性所呈现的致毒特征与离子间毒性强度匹配情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Cd2+和Cu2+对泥蚶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金属Cd2+和Cu2+对泥蚶的毒害程度和泥蚶对重金属Cd2+和Cu2+的解毒能力,用毒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了Cd2+和Cu2+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d2+、Cu2+对泥蚶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189、0.460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62、0.005 mg/L;相对毒性Cu2+Cd2+。在1︰1毒性单位的联合作用下,Cd2+和Cu2+对泥蚶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84、0.147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001 mg/L。2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毒性大于任一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5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Hg2+、Cr6+、Cu2+、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Cr6+、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明显滞后于Hg2+、Cu2+;4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u2+、Cr6+、Zn2+,其对中华鳖稚鳖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98、16.42、28.90和91.88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积死亡概率与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重金属离子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Hg2+、Cr6+、Cu2+、Zn2+离子两两组合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中华鳖稚鳖96h联合急性毒性所呈现的致毒特征与离子种类及其毒性强度匹配情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亚硝态氮(NO2--N)对吉富罗非鱼的毒性及相关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NO2--N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NO2--N胁迫过程中的应激反应,pH和NaCl浓度对毒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下吉富罗非鱼对亚硝态氮毒性的耐受性差异等,结果表明:在受试鱼急性中毒96h全致死条件下(NO2--N最小浓度192.49mg/L、PH7.37),当水体pH为6.21±0.19、7.09±0.20、8.40±0.22时,全致死时间96h分别变为62、88、102h,当NaCl浓度达到400.00mg/L时,其解毒作用极其显著(P<0.01)。在受试鱼急性中毒48h不死亡条件下(NO2--N最大浓度60.87mg/L,29.7±1.2℃),温度剧降10±0.8℃时,应激反应发生在持续中毒32h后,中毒40h后受试鱼全部应激致死。生活在温室内水泥池、室外水泥池、土池池塘的吉富罗非鱼对NO2--N耐受性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两种不同水温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进行了Cd2+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实验,以概率单位法求得Cd2+对菲律宾蛤仔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结果表明,在12±0.5℃水温下,Cd2+对菲律宾蛤仔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95.05mg/L、46.87mg/L、32.65mg/L和11.31mg/L;在17±0.5℃水温下,Cd2+对菲律宾蛤仔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70.08mg/L、35.28mg/L、22.36mg/L和14.38mg/L。水温12℃和17℃时,Cd2+对菲律宾蛤仔的96h最大容许质量浓度分别为0.113mg/L和0.144mg/L。Cd2+对菲律宾蛤仔属于高度毒性物质,并且随着水温的升高,Cd2+的毒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青蛤(Cyclina sinensis)对重金属Cu~(2+)的蓄积作用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开展了Cu~(2+)对青蛤的急性毒性实验,观察青蛤在96 h Cu~(2+)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胁迫下,不同组织的蓄积趋势,及血淋巴液中SOD、CAT和ACP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Cu~(2+)的半致死浓度为0.807 mg/L,安全浓度为0.00807 mg/L。鳃和内脏团组织中蓄积的Cu~(2+)浓度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在半致死和安全浓度胁迫下,鳃组织中Cu~(2+)蓄积速度均快于内脏团;在半致死浓度胁迫下血淋巴液中SOD、CAT和ACP活性呈现先诱导再抑制的趋势,安全浓度下无明显变化,但均高于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为25~31℃、p H 7.70~8.17、溶解氧≥5.0mg/L、自然光照的条件下,作者采用半静水法研究了亚硝酸态氮与非离子氨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50.33 g±4.35 g)的急性毒性、半致死量浓度、安全质量浓度及不同盐度条件下氨氮胁迫对花鲈幼鱼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鲈幼鱼在盐度0、10、20时,亚硝酸盐安全浓度分别为16.357、52.540、58.622 mg/L,总氨氮安全浓度分别为0.794、4.625、5.163 mg/L,非离子氨安全浓度分别为0.584、2.313、1.951 mg/L。实验结果说明,盐度和氨氮联合胁迫对花鲈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盐度1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中华乌塘鳢和大弹涂鱼成熟产卵过程中卵巢液、精巢液、贮精囊液、雌鱼尿液和雄鱼尿液中的17α-羟基孕酮(17α-P)、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腺素R2α(PGF2α)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华乌塘鳢卵巢液中的17α-P和PGE,含量随着卵巢发育成熟而升高。性成熟前后卵巢液中的PGE,含量高于PGF2α。性成熟雄鱼尿液和贮精囊液中的PGE2含量显著高于精巢液或雌鱼尿液。性成熟前后雌鱼尿液中的17α-P、PGE2和PGF2α含量均显著高于卵巢液。性成熟和退化期雌鱼尿液中的PGE2含量明显高于PGF2α。性未成熟大弹涂鱼(第Ⅳ期)卵巢液中PGE2和PGF2α,含量极低;性成熟时(第V期)卵巢液中的PGE2、PGF2α和17α-P含量显著上升,PGF2α含量显著高于PGE2。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水体汞(Hg^2+)在不同暴露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Hg^2+(0.01和0.05mg/L)处理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SOD、GPX、CAT活力在...  相似文献   

13.
Cd~(2+)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毒性及蓄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生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6个浓度下Cd2+对青蛤的急性毒性进行测定,经回归分析后,得到Cd2+对青蛤96h半致死浓度为20.09mg/L,安全浓度为0.201mg/L。分别对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下Cd2+在青蛤体内不同组织的蓄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浓度条件下,168h青蛤各组织Cd2+的含量依次为肌肉内脏团鳃;而在安全浓度下,其结果为内脏团鳃肌肉,内脏团对于Cd2+富集能力远高于肌肉。讨论了青蛤的养殖环境及产品检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葛端阳  赵婷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2012,43(6):1192-1195
利用不同浓度的鳗弧菌对青蛤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观察青蛤在菌液胁迫下的存活情况,进一步统计得到鳗弧菌对青蛤的半致死浓度。结果表明,青蛤在鳗弧菌液浓度OD600为1.0—2.2范围内,胁迫96h以内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在OD600=2.2时所有受试个体全部死亡。在相同的胁迫时间内,受试个体死亡率与胁迫浓度均呈正相关。经SPSS16.0软件分析后,最终得到鳗弧菌对青蛤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OD600=1.57,说明鳗弧菌对青蛤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浒苔对NH+4-N与NO-3-N吸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首次研究了大型海洋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对NH4+-N与NO 3--N两种氮源的选择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当两种氮源等浓度比例存在时,随着NH4+-N与NO3--N浓度升高,藻体对NH4+-N的吸收速率逐渐升高,而对NO3--N吸收受到抑制;当NO3--N和NH 4+-N高浓度比存在时,藻体对NH4-N的吸收速率随着NO3--N/NH4+-N比例的升高和NH4-N浓度的下降而降低;当NO3--N和NH4+-N低浓度比存在时,藻体对NH+4-N保持较高的吸收速率,而对NO3--N的吸收效率随着NO3--N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浒苔具有同时利用水体中较高浓度的NH+4-N和NO3--N的能力,只有当NH4+-N或NO3--N浓度较低时,才以吸收相对应的氮源为主。这说明浒苔能够快速、大量地吸收水体中氮源,为爆发性增殖贮备物质条件。同时,即便两种氮源同时存在,浒苔对NH+4-N的吸收速率也远高于对NO3--N的吸收速率,因此,控制NH4+-N的大量输入仍是预防浒苔绿潮爆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Cd2+与Zn2+对马氏珠母贝受精率的影响。Cd2+、Zn2+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30—20mg/L、0.100—20mg/L。结果表明:Cd2+与Zn2+两因子对马氏珠母贝受精率的一次效应极显著(P<0.01);Cd2+与Zn2+两因子一次互作效应极显著(P<0.01)。经响应曲面法分析,随着Cd2+与Zn2+浓度的增加受精率呈下降趋势,当Zn2+浓度在最低浓度(0.100mg/L)时,受精率随着Cd2+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当Cd2+浓度在最低浓度(0.030mg/L)时,受精率随Zn2+浓度的上升而先下降后升高。本实验建立了马氏珠母贝受精率与Cd2+、Zn2+间关系的模型方程(R2=0.996,Adj.R2=0.987,Pred.R2=0.887,P<0.01)并可用于预测Cd2+、Zn2+对马氏珠母贝受精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也均与需钠弧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89%和95%,且三种基因的NJ系统发育树也均与需钠弧菌聚为一个分支;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8×106CFU/ml。综合分离菌的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认为引起日本对虾蚤状幼体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需钠弧菌。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套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需钠弧菌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可用于由需钠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sp.1),海蜇和沙蜇是优势种。海蜇幼水母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河口水域,随着个体增大有略向深水或密度较小的水域扩散的趋势,仍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两侧水域,属于高温低盐种类。6月份调查海区中发现大量的沙蜇幼水母,随着沙蜇个体增大,7月份调查海区中沙蜇数量大幅度减少。辽东湾海月水母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多,2010、2011年在北部近海部分海域出现。白色霞水母近几年来辽东湾出现较少,栖息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辽东湾各种大型水母中,沙蜇的生长速度最快。辽东湾海蜇幼水母、沙蜇幼水母的海区出现时间要晚于黄、东海。  相似文献   

19.
秦松  林光恒 《海洋与湖沼》1993,24(5):542-546
于1989年3月-1989年9月,利用极谱测定法研究了无机诱变剂Cd在3级实验食物(链从褐指藻经中国对虾至欧氏六线鱼)中的传递,并对积累Cd的中国对虾和欧氏六线鱼肌肉和内脏灰样进行了紫露草微核测定。结果表明,Cd浓度在传递中依次减少;经过6d喂食,Cd从褐指藻到中国对虾的传递比例为66.6%;经过7d喂食,Cd从中国对虾到欧氏六线鱼的传递比例为29.9%。t测验发现,处理组对虾内脏灰样与肌肉灰样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双元载体pCAMBIA2301-idi,通过电转转入农杆菌LBA4404中.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pCAMBIA2301-idi质粒的T-DNA区转入小球藻,以G418抗性基因(NPTⅡ)作为筛选标记,筛选出阳性转化子.通过PCR扩增表明idi基因和NPTⅡ基因已经整合到小球藻基因组中.测定转化子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大部分转化子的生物量与野生型相似.测定转化子小球藻干粉的叶黄素含量,发现转化子叶黄素含量最高达到0.84mg/g,与野生型相比提高了30.95%.进一步分析藻液中叶黄素的产量,发现转化子的叶黄素产量最高达到1.98mg/L,比野生型提高了36.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