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海洋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氧化应激和能量利用的影响。本试验将花鲈幼鱼放置于低溶解氧水平下((1.56±0.24)mg/L)胁迫3、6、12和24h,然后在正常溶氧水平下((7.72±0.18)mg/L)恢复3和12h,分别测定了血细胞、血清代谢物以及不同组织中抗氧化酶与能量供应物质。研究表明:低氧胁迫能够使花鲈幼鱼的白细胞数目(WBC)、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血小板数目(PLT)显著上升(P0.05),恢复正常溶氧后与对照组无差异;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甘油三脂(TG)的变化与血细胞变化规律较一致,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含量先显著下降(P0.05)后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GST变化在肝组织中较敏感,可作为花鲈在应对氧化应激时的酶学指标;而肝脏中糖原和乳酸含量则在低氧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肌组织中SOD和CAT活力在低氧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和糖原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低氧胁迫能够对花鲈幼鱼机体造成显著的氧化损伤,使血液生化指标、不同组织的相关酶活力及能量供应发生显著变化,而在恢复正常溶氧水平后又可通过自身生理调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饵料组成对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优化花鲈幼鱼饵料组成,作者采用投喂不同组成的饵料研究其对花鲈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63日龄幼鱼,设4个处理组,分别组1投喂卤虫(Artemia)、组2高蛋白配合饲料、组3低蛋白配合饲料和组4冰鲜桡足类,共40 d。结果表明,组2的生长速度、最终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增质量率均大于其余3组,组3的生长状况次之,但与其他2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组1的蛋白酶最大活性出现在实验中期,其他3组的蛋白酶变化与其生长状况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103日龄,各组间差异显著;4组的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3日龄时,组1的淀粉酶活性大于组2,并显著大于组3和组4;组1的脂肪酶活性在实验后期迅速上升,并在103日龄达到最大值,而其余3组的脂肪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03日龄时组3和组4脂肪酶活性显著小于组2和组1(P0.05)。研究表明,花鲈幼鱼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最好,摄食低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次之,摄食卤虫状况最差,出于经济的考虑,建议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为25~31℃、p H 7.70~8.17、溶解氧≥5.0mg/L、自然光照的条件下,作者采用半静水法研究了亚硝酸态氮与非离子氨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50.33 g±4.35 g)的急性毒性、半致死量浓度、安全质量浓度及不同盐度条件下氨氮胁迫对花鲈幼鱼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鲈幼鱼在盐度0、10、20时,亚硝酸盐安全浓度分别为16.357、52.540、58.622 mg/L,总氨氮安全浓度分别为0.794、4.625、5.163 mg/L,非离子氨安全浓度分别为0.584、2.313、1.951 mg/L。实验结果说明,盐度和氨氮联合胁迫对花鲈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盐度1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本研究测量了105条2龄花鲈的眼间距(X_1)、体宽(X_2)、吻长(X_3)、头长(X_4)、躯干长(X_5)、尾柄长(X_6)、头高(X_7)、体高(X_8)、尾柄高(X_9)、体长(X_(10))、全长(X_(11))和体质量(Y)这12个形态学指标。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了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确定了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体宽、体高、体长、全长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85,方程分别为:y=0.045x~(2.459)、y=-1 059.959+20.392x、y=4.8×10~(-5)x~(2.785)、y=8.42×10~(-5)x~(2.616),初步得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9.770%),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剔除与全长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头高、体高、体长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眼间距、吻长、躯干长和尾柄长,保留了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47)。所选4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54,说明这些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906.939+16.033 X_2+2.199 X_4+0.773 X_(11)+6.127 X_9。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鲈的选育过程中,其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为花鲈选种提供依据,保证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胃排空、生长性能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胃排空特征和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摄食、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胃排空实验和养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养殖实验设5个不同的日投喂频率组,分别为: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和F5组(4次/d)。胃排空实验:测定各时间点花鲈幼鱼胃含物的湿重,然后用数学模型拟合所得实验数据。研究表明,对于体长(5.44±0.32)cm左右的花鲈幼鱼,最适合描述其胃排空特征的数学模型为平方根模型,由平方根模型计算得出,花鲈幼鱼饱食后约17h达到完全胃排空,80%胃排空时间为9.38h,即9.38h后食欲恢复。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F3、F4、F5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和F2组(P0.05);F3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1组花鲈幼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4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F1、F2和F3组(P0.05)。肝体指数和内脏指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在F5组达到最大,略大于F4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结合胃排空和养殖实验得出,花鲈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花鲈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本研究测定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日龄仔、稚鱼(0~33日龄)的全长,将身体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变化与全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确定了其体长、体高、尾鳍长、吻长、眼径和头长的异速生长模式,得出各部位生长拐点出现的时间,根据花鲈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结合仔、稚鱼的生活习性,探讨了其早期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不相同,重要功能器官优先发育,生产中可通过对拐点的把握,在对应阶段满足花鲈的营养需求,提高其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在鱼类人工育苗阶段,同类残食行为普遍存在,这是制约育苗阶段苗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研究对象,选取2.0~6.2 cm的幼鱼,研究了规格差异与投喂状态对花鲈幼鱼残食的影响。研究表明:幼鱼自然死亡率随规格增加不断降低;投喂状态会显著影响幼鱼残食行为,饥饿状态下残食行为明显增多;不同规格混养条件下,投喂组规格比例为0.65∶1.00的个体残食率最低,为5%;随着幼鱼规格的增加,饥饿对消化酶活性产生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结果表明,饵料不足和规格差异是导致花鲈幼鱼残食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后者对残食行为的影响更为关键。在生产中,当个体规格差异达到0.65∶1.00时需及时进行分池,以减少残食行为,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低氧诱导因子基因(hifs)是由α和β构成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在生物低氧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对花鲈4个hifs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检测,并检测了各基因在低氧诱导后的mRNA表达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全基因组比对、进化树分析和共线性分析,共鉴定出花鲈的4个hifs基因,分别为hif1α、hif2α、hif3α、hif1β。组织表达结果显示,hifs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低氧((1.56±0.24)mg/L)诱导下,hifs各基因的响应时间和响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肝组织中,低氧胁迫3和6 h后,hif1α、hif2α、hif3α和hif1β表达量均出现了显著升高,表明hifα和hif1β基因可能共同起低氧调控作用;而低氧胁迫12 h后,仅hif1α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hif1α基因在肝组织低氧调控12 h内持续起作用。鳃组织中,低氧胁迫3 h后,hif1α、hif2α、hif3α基因表达量出现了显著升高,而低氧胁迫6 h后,hif3α和hif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说明在鳃组织前3h的低氧胁迫中仅hifα基因起调控作用,而6 h后hif3α和hif1β基因共同调控低氧胁迫。常氧恢复阶段肝、鳃组织中各基因表达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4个hifs基因的组织表达具有特异性,同时对低氧的响应时间和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弥补了花鲈hifs基因及低氧应答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Claudin (cldn)是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重要功能和结构组件,通过控制细胞旁通路通透性参与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本研究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cldns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花鲈cldns基因家族共包含55个成员,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其中34个cldns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有对应直系同源基因,其余21个cldns是硬骨鱼所特有。选择压力分析显示预测的花鲈cldns蛋白的跨膜区域存在14个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这些正选择位点可能与家族内基因的多样性和功能分化有关。此外,基于花鲈鳃转录组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至少有24个cldns基因在鳃中表达,其中cldn8c、cldn10bcldn10c、cldn10d、cldn27acldn30b在不同环境盐度处理后表达差异显著,表明其可能是花鲈鳃组织中调节渗透压平衡的候选功能基因。本研究成果为研究花鲈及其他广盐性鱼类cldns基因家族成员的渗透调节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冬季生长最佳温度及投饵模式,本实验首次采用温度和限食双因素处理来研究花鲈幼鱼的补偿生长规律。实验设置3个温度水平(20℃、16℃和12℃)和2个投喂水平(100%投喂和50%投喂),其中A组(20℃和100%投喂)为对照组,B组(16℃和100%投喂)、C组(12℃和100%投喂)、D组(20℃和50%投喂)、E组(16℃和50%投喂)和F组(12℃和50%投喂)为处理组。实验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0 d的处理阶段;第二阶段为20 d的恢复阶段。结果表明,花鲈幼鱼在不同温度及限食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补偿生长机制。B组通过提高饵料转化率实现了超补偿生长;C组也是通过提高饵料转化率达到了完全补偿生长;D、E组则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F组的花鲈幼鱼则通过提高饵料转化率实现了部分的补偿生长。综合考虑花鲈幼鱼冬季培育成本及其生长,建议北方花鲈幼鱼越冬培育温度为16℃,投喂模式为100%投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