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术津  孙晓霞 《海洋科学》2018,42(7):148-157
海洋发光甲藻是指海洋中在受到物理扰动刺激时可以发出可见光的一类甲藻,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发光生物类群,也是海洋浮游植物中唯一具有发光能力的类群。近些年,由于其独特的发光功能,发光甲藻被人类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检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监测和有害藻华的预警,以及海洋军事中的追踪和探潜等。国外关于海洋发光甲藻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分类、生态乃至生理和生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较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亟需开展。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发光甲藻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海洋发光甲藻的种类和分布、发光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发光甲藻的应用领域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可以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3.
梁计林  龙丽娟 《海洋科学》2012,36(1):139-142
甲藻(Pyrrophyta)又称双鞭毛藻(Dinoflagellates),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种群之一,其种类繁多,全世界已记录的约有130个属,1200个代表种。随着赤潮的频繁出现及赤潮毒素的强效活性的发现,有毒甲藻的危害及医药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赤潮毒素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开发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4.
海洋底栖甲藻的浮游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日本濑户内海屋岛湾沙质海滩底栖甲藻中具有底栖-浮游兼性行为的种类及其浮游行为特征。发现具有游游兼性特征的有8种,分别是Amphidinium carterae,A.klebsii,A.herdmanae,Gymnodinium sp1,G.pyrenoidosum,Peridinium quinquecorne,Prorocentrum emarginatum和Pror.sp1,几乎全是该潮间带底栖甲藻的优势种,占水样中甲藻种数的11.6%,个体数占海水样品中甲藻总个体密度的0-51.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这些种类在沉积物样品中数量较少时,在海水样品中就极少出现,具有随潮汐变化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这些种类是真底栖种,浮游生活只是其兼性行为特征,是长期进化和对潮间带特殊环境适应的结果,本文还探讨了底栖甲藻的浮游习性及其与内湾近岩赤潮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海洋底质测量专用标准体系构成及作业规范技术要点.分析专用海洋底质测量的任务构成和技术特点,依据底质测量的专用需求和国内外底质测量技术规范与数据格式标准的发展趋势,对海洋底质测量专用标准体系构成、数据格式标准及作业技术规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隋吉星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9,43(6):113-118
蛰龙介亚目(Terebellomorpha)营管栖生活,其形态和栖息环境多样,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蛰龙介种类异常繁多,地域性分布明显,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因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的并系和多系现象,使得蛰龙介亚目成为多毛类研究中难度较大的类群。中国海域蛰龙介亚目尚缺乏系统分类学研究,在渤、黄、东、南各海区的分布和区系特点鲜为人知。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相互支持的、更加接近自然演化历史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7.
海洋底栖鱼类是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群落结构,可为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运用描述群落结构特征的一些重要参数,分析厦门港湾底栖鱼类群落的特征及其季节差异。一、材料与方法(一) 材料研究材料取自1980年11月—1981年8月,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港湾综合调查的底栖拖网样品。调查按季度月(2、5、8和11月,分别代表冬、春、夏和秋生物季节)进行,共设12个拖网站(图1),采用网口宽1.5米的阿氏网,每站拖曳10分钟,共得标本288份,计1200尾底栖鱼类。  相似文献   

8.
6种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藻类的吞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6种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的赤潮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采用经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DTAF)标记灭活的荧光饵料藻进行投喂,观察目标甲藻是否存在吞噬行为,研究光照、营养盐条件对目标甲藻的吞噬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链状亚历山大藻能吞噬旋转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东海原甲藻能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但其摄食概率非常低,且不受光照和营养盐条件的影响。实验中,未观测到米氏凯伦藻、海洋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吞噬行为。在黑暗中培养48-72h后,目标甲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虽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具吞噬行为属于混合营养生物,但光合自养是目标甲藻获取营养、维持生长最主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开展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质量评价对于指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大亚湾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8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利用生物指数AMBI和M-AMBI对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和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本研究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9种,环节动物为优势类群,主要优势种为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和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与历史资料对比研究表明,近40年来,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亚硝酸-氮(NO2-N)和硝酸-氮(NO3-N)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表明含氮营养盐已经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大亚湾底栖生境处于“未扰动”或“轻度扰动”状态,生态质量处于“好”或“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10.
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增生具有3个控制因素:(1)减薄的大陆边缘;(2)海洋岩石圈中的"薄弱"层;(3)年轻的洋底高原。模拟结果与中国东北地区那丹哈达地体的野外构造解析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揭示了洋底高原和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强烈挤压引起俯冲带的应变集中,产生与阿尔卑斯型褶皱相关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冲断层,并伴随低级变质作用的构造折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