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多通道滤光器太阳磁场望远镜的磁场观测定标及掌握(所采用的)谱线特征之需要,取VAL宁静太阳大气模型计算了7条Fel光球线的Stokes轮廓、形成深度、贡献函数分布,从而较为系统地对多条反常及正常Zeeman线的特征及性质作出了分析与总结,解释了在磁光效应影响下Stokes Q,U参量的形成深度曲线在近线心区域处出现陡峭峰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用近似Λ算子法计算多能级Non-LTE谱线形成,并对T_(eff)=30000K,logg=4.5,氦元素丰富度Y(He)=0.1,考虑15个Non-LTE氢原子能级不同跃迁数的Lα线形成作了计算。  相似文献   

3.
本系列文章中给出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其最新进展,分别叙述了与此理论相联系的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的演化过程,讨论了此理论的应用特别是用于太阳矢量磁场空间三维结构的推导.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叙述了与贡献函数相夫的理论,指出了应用此理论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系列文章中给出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其最新进展,分别叙述了与此理论相联系的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的演化过程,讨论了此理论的应用特别是用于太阳矢量磁场空间三维结构的推导。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叙述了与贡献函数相关的理论,指出了应用此理论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用Unno-Beckers方程计算光球和黑子本影磁场内FeIλ5324.19谱线形成过程中,计算了该谱线Stokes参数随5000连续谱光学深度分布的贡献函数及形成深度随波长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磁光效应的存在给该线横向磁场定标参数Q、U的形成深度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对I和V的形成深度的确定没有明显的影响。结合北京天文台太阳磁场望远镜半宽0.15的双折射滤光器,确定所观测磁场信息的形成深度。当对日面中心观测,在滤光器调至线心时,I形成在光球层及黑子高度100公里左右,在偏离线心0.15时V分量形成高度亦如此,Q、U分量的情况较复杂。  相似文献   

6.
用线性化分离法计算膨胀恒星大气的谱线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具有宏观运动的膨胀恒星大气中的转射转移过程,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线性化分离法计算运动大气谱线形成,并采用线性化分离法计算了Ori星的Hα线 P Cygni轮廓。  相似文献   

7.
吴月芳 《天文学进展》2001,19(2):246-248
对于大质量的形成,由于区域的遥远和结构的复杂以及过程的特殊,研究相对迟缓,对可能形成大质量得的云核和大质量年轻星体的活动,进行多波段搜寻和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具有宏观运动的膨胀恒星大气中的辐射转移过程。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线性化分离法计算运动大气谱线形成。并采用线性化分离法计算了εOri星的Hα线PCygni轮廓。  相似文献   

9.
作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给出了响应函数概念的发展概貌及关于其意义的讨论。这一概念从以单纯考察表面观测量如何随定一深度处物理量的扰动作出反应发展到由此考虑可得出谱线参量结构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谱线形态深度理论在推导太阳矢量磁场空间结构上的应用,列举了有典型意义的工作,指出了用响应函数比有贡献函数导出的结果更好的原因以有产的局限性,作为对比,也举例了说明了不依赖于这种理论来推导矢量磁场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孙燕  徐烨  杨戟 《天文学报》2012,53(2):97-105
对13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样本进行了SiO(2-1)、CH_3OH(2-1)和C~(34)S(2-1)热线的观测.在9个分子云核中,3条热线同时被探测到.这9个SiO探测中,有3个是新探测到的且它们强度都相对较弱.所有探测到的谱线都有较明显的线翼,这可能是外向流出现的证据.SiO谱线的线宽最宽,这也更进一步表明SiO辐射可能是来自高速的外向流,即更靠近外向流的激发源.估算了各分子谱线的旋转温度,柱密度和相对元素丰度.结果表明SiO和CH_3OH元素丰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77,但是SiO和C~(34)S元素丰度之间却没有任何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李波  裴春传  马红君 《天文学报》2007,48(2):139-152
利用青海站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从Spitzer的c2d项目样本中挑选出来的11个内部有恒星正在形成的孤立分子云核进行了13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对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13CO(J=1-0)峰值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计算了分子云核的密度和质量,得到维里质量(MVIR)与LTE质量(MLTE)之比13CO(J=1-0)为0.85±0.40,C18O(J=1-0)为0.77±0.35.同时计算了云核的密度轮廓.  相似文献   

14.
若干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与^13CO(J=1—0)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CO(J=1—0)谱线的综合分析与计算得到云中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5.
耀斑氦线的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耀斑各波区(从EUV到红外)氦线观测的进展,从中阐明氦线观测和研究在提供太阳耀斑物理参数,了解耀斑动力学过程,电场,能量平衡及高能粒子产生和传输方面的特殊意义,并分析了这个领域目前已经取犁研究结果和今后研究中在观测技术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用单纯形法拟合日珥谱线轮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可军  丁有济 《天文学报》1992,33(2):171-178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具有吸收线红移大于发射线红移的吸收体,如果吸收体具有比较大的多普勒速度,吸收体有可能是正在向类星体中心移动.在SDSS J101108 +553407的光谱中认证了3个Lyα吸收体,其吸收线红移均大于发射线红移,吸收线红移分别是:3.3442、3.3496和3.3553,对应的多普勒速度分别是401 km/s、773 km/s和1166 km/s.这3个吸收体的运动情况和起源均不相同:具有最大多普勒红移的一个吸收体,可能起源于类星体物质外流的回落,而另外两个吸收体很可能起源于绕天体中心转动的云团,并且这些云团位于寄主星系中.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