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事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发展的有力武器.如何借助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以技术综合和技术转移的手段,推进地震观测技术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国地震科学研究从劳动力密集型、设备密集型、信息密集型转型到知识密集型,不仅体现了地震科技创新的战略发展思想,而且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具有创新意义,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地震观测仪器的现场总线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当前地震观测仪器采用的现场总线技术、数据通信方式以及数据汇集方法,并论述了将来地震观测仪器即将采用的现场总线技术、数据通信方式以及数据汇集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台台站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通信故障的检查与处理。从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接口界面,阐述了地震前兆数字化公用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的检查及处理。地震前兆仪器通过现场总线与DSC-2型数据采集器连接,通过有线,无线调制解调器入网后实现地震前兆台网对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4.
应用GIS技术建立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是提高地震现场搜救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以软件工程为指导,提出了一种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该方案阐述了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体系结构、技术路线和功能构建。最后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部门的现场工作要求,设计了区域现场地震工作系统。提供可靠的地震现场调查和通讯手段,及时掌握震情、灾情信息,有效地进行应急指挥与调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区域现场地震工作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流程、设备功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马莹  吴楠楠 《内陆地震》2012,26(4):332-336
论述如何采用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定位技术,运用于地震现场通信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对地震现场资源(包括部分应急救援人员、车辆、设备等),进行统一调度、追踪和管理。有助于实现现场资源管理信息化,提高现场资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云南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卫星通讯技术系统的三类设计方案。实现了卫星通讯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集成在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模拟应急演习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最后分析了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GIS和空间决策技术的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在软件的总体设计、功能模块、数据库建设、模块集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并以四川自贡市资料为例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试验,最后给出了试验结果.应用GIS技术构建城市地震现场搜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是提高地震现场搜救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掌握短信猫二次开发接口和地震快速响应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地震速报短信接收与处理接口,通过对地震事件短信关键参数的自动获取以及对地震快速评估系统触发总线的调用,实现短信远程自动触发评估系统,完善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为远程控制辅助决策系统的计算提供新的手段,缩短地震应急救援辅助决策信息产出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地震应急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发生后,利用卫星通信向抗震救灾指挥部回传地震现场画面,存在灵活性和全覆盖性低的特点。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WiFi技术的地震现场无线音视频监控系统终端设计,能够有效实现地震现场全覆盖不间断的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对于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伟  陈杏  叶繁英 《华南地震》2003,23(1):74-81
展望了将高新技术用于地震观测的前景,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地震监测预报条件,扩大观测范围和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建立新型的三维观测系统,开展“空中、地表、深部”的观测研究;建立动态的数字地球模型,开辟研究地震的新领域,将使准确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3.
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震科技进步,而制定好地震科技发展规划是推动地震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本文建议了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应考虑的5个原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震科技发展战略的构想,从11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地震科技项目建议,同时,对其中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场的选择提出了原则建议,进而从科学意义与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科学目标、监测与研究内容和运行机制与模式等5个方面论述了祁连山大震机理与预报科学实验场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地震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辽宁地震科技工作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噪声层析成像在壳幔结构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高原 《地震》2012,32(1):70-81
噪声层析成像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用环境噪声为数据研究地球结构, 摆脱了对震源信号的依赖。 由于噪声资料含有丰富的短周期信息, 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对地壳浅层结构的分辨能力, 并可有效用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噪声成像的发展现状、 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的综述, 分析了噪声层析成像的优缺点, 对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噪声资料结合地震面波和体波反演的各向异性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壳幔结构和深部动力特征。 综合运用噪声分析技术与其它有源信号的分析技术, 将会促进对壳幔地震学参数动态变化和地震前后的物性变化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测震系统在市县地震部门的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安徽"十五"数字测震台网建设的显著成效。基于网络技术的测震系统成功推广,不仅扩大了市县地震部门的业务范围,完善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而且提高了市县地震部门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研究水平,提升了市县地震部门在各级政府的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电磁波监测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地方地震队伍监测能力,需要有一些操作简单、容易安装、性能好、工作稳定、不须人工经常管理而又能记录到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的监测仪器。最近研制出的数字记录的超低频电磁波监测仪可自动采集数据,数据可以在仪器内存贮长达一个月,平时不须管理,随时可以通过手工查阅、连接电脑或远程遥控等3种方式获取数据,适合地方地震监测点使用。介绍了仪器研制的科学依据、研制意义和仪器的工作原理,详细了仪器实现自动化、数  相似文献   

18.
侯建盛 《地震》2006,26(2):123-132
简要回顾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震现场工作经历的5个发展历程。 随后从人员、 技术、 制度、 装备、 体能和心理等方面概述了震前应急准备工作, 详细介绍了地震现场的震情分析预报、 地震监测、 地震紧急救援、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科学考察、 建筑物安全鉴定、 现场通信保障、 地震宣传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的主要内容、 遵循的工作依据和技术规范及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40年探索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06,22(3):222-235
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早期在该领域具启迪性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纵观历史,无论是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还是对各种参量的观测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都与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关键需求紧密相关。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的历史沿革表明,对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需求推进了观测网的建设和发展;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基于多手段、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趋势;地下流体理论与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兆模型(或模式)、数值模拟、室内和野外实验研究等是推进学科创新工作的主要技术途径;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探索基于具有物理基础的预报技术,以及重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预测实践证明,地下流体学科在我国大陆地震预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介绍了本学科主要的论著及技术规范,简要回顾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对地下流体学科主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青岛市(测震、强震、前兆、流动)监测台网现状的研究, 在地震监测、地震趋势预测预报、震后趋势判定、地震应急等方面论述震情保障, 介绍了保障工作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