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比较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在分析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2008 年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90 个国控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对单因子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物元可拓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7 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指标权重的选择对评价结果影响有限, 73.7%的断面评价等级没有因权重发生变化, 但物元可拓法对权重变化较为敏感。②当评价指标污染程度相当时, 平均污染指数法较为适合;当某指标污染程度较为突出时, 内梅罗指数更为恰当。但两者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达0.94, 且水质越差, 结果越接近。③分级评分法和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仅有10%左右的断面评价等级一致, 且水质越差, 各种方法所得的评价等级差别越大。④各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评价等级相关系数在0.7 左右。综合各种评价方法理论上的优缺点并结合环境管理需求, 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两种优选方法, 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可以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AHP方法生态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好容 《福建地理》2004,19(1):14-17
本文运用AHP方法建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各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与计算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为O.81,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文中还分析了该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吴开亚  金菊良 《地理科学》2008,28(6):754-758
为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提出把指标的权重结构分为反映评价指标不同属性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主观权重,和反映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差异信息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客观权重,可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这些权重,再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把它们综合为组合权重;为体现单指标评价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提出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单指标评价的新思路;对组合权重值和单指标评价值进行相乘并累加,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说明:用AR-CWE既可利用指标中的专家主观经验信息,又可挖掘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的客观差异信息,权重信息利用全面,评价结果合理,方法通用,在安全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藏中部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主成分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不需专家打分,而能将多指标所包含的信息综合为一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西藏中部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得出了西藏中部生态环境质量级的分布状态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镇土地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城镇土地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指标的5项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普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及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并对评价单元分值的计算方法和质量级别划分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区域环境容载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从环境容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环境容载力的定义、特征及其综合功能。并进一步讨论了环境容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决策法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权系数赋值方法。该指标体系有助于掌握区域环境容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演变趋势,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AHP方法建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各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与计算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为0.81,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文中还分析了该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初步研究,设计出了包括 1个高级综合指标——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人口状况等 5个基本指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30个元素指标的层次性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由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所集成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评价模型,并依次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 探索在GIS 和RS 技术支持下进行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 方法。数据包括1992 年8 月的TM影像、2002 年8 月的ETM+和SPOT 影像、1∶5 万DEM等; 选取 植被指数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三类动态评价因子; 采用综合指数法构 建了基于生态退化的动态评价模型; 应用最小二乘原理客观地计算出了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 并最终在ArcGIS 9.0/Spatial Analyst 模块中生成了生态安全评价图, 使模型得以实现。结果表明 该县南部河川区生态安全要优于中部丘陵区和北部山区; 相对不安全区域占到全县总面积的 50.1%, 虽然不安全区域总体分布较为散落, 但在北部和中部相对集中; 总体生态安全评价值为 2.3, 标志着本地区的生态安全级别较低, 应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另外, 采用动态评价因子, 比采用静态评价因子具有一定优势; 采用最小二乘原理计算模型中权重系数的方法比较实用和 科学, 降低了人为影响因素, 也可以避免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 为评价模型中权重系数的确定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多模型耦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同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但耦合证据权重法和其他方法的改进型证据权重法鲜有涉及。该文以北海道地震震中区为研究区,基于震前和震后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出5977处同震滑坡(以中小型为主),选取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等8个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对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控制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同震滑坡集中发育在距断层小于5 km、距水系小于800 m、峰值地面加速度(PGA)0.5 g、高程90~250 m、坡度20°~40°、坡向东至东南向、岩性以页岩和砾岩为主的区域内;基于改进型证据权重法,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对北海道同震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经ROC曲线评价模型验证,发现改进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较原模型(AUC为0.870)精度有明显提高。改进模型能为同震滑坡易发性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并为震后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晓华  高春东 《地理科学》2019,39(8):1351-1360
深入解读中国科研评价中存在的3个现象,即过度重视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唯高影响因子”和“唯发表成果为王”。其中,过度重视SCI/SSCI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唯高影响因子”和“唯发表成果为王”现象的出现,成为中国学术界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科研评价和学术地位认定政策”“学术成果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评价”是影响中文权威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价值认可度的3大公因子。结合对中国地理学领域为主的近千位科研人员的感知调查,构建了包括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频次、论文下载量、论文社会价值以及论文创新性5个指标的新的学术论文价值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从国家、部委、学会、期刊和学者层面分别提出改革过度推崇SCI/SSCI的学术评定政策、树立科研成果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导向;强化政策执行力与构建服务于学术本质的考核标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及制定和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凸显特色化和差异化、强化市场化和增值多元化;增强母语成果自信和提升在中文权威核心期刊建立学术地位的动力等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小玲 《地理学报》2014,69(7):1025-1038
以中国的《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和美国的AAAG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英国的TIBG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刊) 作为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的代表案例,以各刊网站的资料和文献作为数据源,对比各刊的办刊背景、发展历史,重点从办刊宗旨、报道内容、国际化程度、办刊特色、用稿要求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的办刊实践,结果显示:1) 办刊宗旨上,AAAG和TIBG将重点落实在学科建设服务上,明确宣称其国际权威的高端定位,强调刊文对学科知识性的贡献,即对创新性有特别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地理学报》中、英文版除了服务于学科建设外,明确提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2) 学科内容上,AAAG创刊前20年偏重自然地理,之后人文地理刊文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环境科学和方法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地理学报》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刊文总体上趋于合理和平衡,其英文版偏重自然地理学、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3) 国际化程度方面,被研究期刊的作者群均以本国作者为主,国际作者群体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作者占优势,其中,AAAG作者的国际化程度最高。4) 办刊特色方面,《地理学报》中、英文版注重实证研究类刊文;AAAG主要体现在其专刊 (special issue) 及主席演讲等方面,TIBG主要体现在虚拟期刊 (virtual issue) 及对刊文质量的贡献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基石。本文在梳理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思考了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环境变化驱动下,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在传承中得到新的发展。自然地理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陆地表层系统集成、陆海相互作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需要面向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需求,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要素多过程集成研究,发展并完善地理模型,模拟和预测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政府决策。在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以下前沿领域与方向:①地貌学需要重点加强地貌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关系研究;②生物地理学有待深化属性地理学、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连接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空间分布与人类需求;③水文学需要开展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生态水文学、社会水文学、水文形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④自然地理学有待全方位介入气候变化研究,在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支撑功能;⑤综合自然地理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⑥自然地理学需深化耦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及过程研究,建立发展复杂系统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变化环境下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机制和陆地表层系统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范广兵 《地理学报》2013,68(9):1292-1297
依据美国科技信息所(ISI) 2013 年6 月19 日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公布的影响因子等期刊主要指标的分布情况,选择12 种中国地理学英文版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5 种综合类期刊的SCI收录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由此展现了期刊报道的学科分布,以及期刊发文的学科集中程度。研究结果为探讨中国地理学英文版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地理学期刊的刊载质量及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以下简称“四地”或四刊)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数据,选取各刊被引量前500位的论文,从时间特征、位次特征、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所属地区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地理研究的特点与态势。结果表明:①四刊论文贡献量的时间分布存在差异,但高被引论文年代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高被引论文同位次被引量变化曲线是比较期刊影响力的一种较好方法,四刊曲线均呈现负幂函数曲线衰减态势;③四刊论文作者个数及关键词个数变化整体上较为同步,论文数量随着作者数的增加而呈现“倒勺”变化,关键词个数总体上呈现“趋多避少”的态势;④关键词大类统计反映了四刊的关注重点与差异,核心词根统计揭示了研究焦点与学术支点,空间、城市、土地、变化、生态、中国、区域、旅游、环境、发展等词根出现频次最高;⑤入围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大多从事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一批领军人物和活跃研究者贡献突出且优势明显;⑥《地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在各自层面首位度明显。最后,从研究时效及结果解释力、中外研究数据统筹、学术贡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团队评价及中国地理研究均衡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指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Overview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human settlement research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Increasing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s prompted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fields of geograph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We used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review 180 articles on human settlement in 16 Chinese geographical journals. We found that Chinese geographical human settlement resear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1) Most research focuses on human settlement extension, valuation indicators, models for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single-factor, human settlement and complex, geographical livability in macro-scale, urban settle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ideal patterns in medium scal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community units in micro-scale, community settlements; socio-cultural investigation and warnings about advancing human settlement. (2) No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ynthesizing and integrating method systems. PSR models and DPSIR models are used for targeting mechanisms, while the standard settlement evaluation system was composed of physical & economic indicator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the other hand, spatial clustering based on GIS has been a frequent focus in recent years. Pioneering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ill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ese cities and region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quire greater attention: (1) Natural suitability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and a survey of human settlement demands to reflect the range of different demands concerning ecologically suitable settlements in urban environments, the corresponding 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s, and evolu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residents’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2) Spatial-temporal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on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at various scales, focusing on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t various scales such as city cluster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cities, within th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r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research, includ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data mining measures, and forecasting and emulation of regional and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processes,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4)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human settlement that focuses on optimization, patterns, and polic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5) Estima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establishing suitabl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s, including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  相似文献   

18.
基于极值标准化等传统方法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评价因子与评价结果为线性相关关系难以妥善处理适度指标,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在分析适度指标标准化建模需求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并以重庆市人口密度指标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适度指标对评价值的贡献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方法解决了适度指标在不同区间作用方向不同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改进方法较传统方法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政策启示更符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中的人口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搜集1994—2003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10种期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将10种期刊分为两大类,从文章的数量、基金资助、研究涉及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旅游地理10a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the long existence of port geography research, 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its evolution and research trends. Hence, through investigating 155 port geography articles featured in geography journals between 1956 and 2011,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volution and research trends of port geograph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port geography had gradually evolved from a secondary and encyclopedic subdiscipline within transport and human geographies to a primary and specialized one. Such a trend had blurred its “geographicalness,” however, with port geography moving toward the more appli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transportation. The article also indicates that further research would b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ort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s well a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