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这篇文章反映了海岸带开发管理中的一个问题,令人深思。建议有关部门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研究解决。江苏中部近岸浅海区发育有一列向外辐射的水下沙脊群。沙脊群南北长达.200km,东西宽约90km,多数沙脊的近岸部分在低潮时出露,成为规模不等的沙洲。据综考统计,沙洲的总数有70余个,其中面积在IkmZ以上的就有50个,海图零米线以上的岸外  相似文献   

2.
江苏岸外发育典型的辐射状沙脊群,沙脊群的地貌与沉积变化是海岸海洋动力地貌研究的热点领域。东沙是辐射沙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东沙浅滩采集了18个柱状岩心,利用210 Pb方法分析了柱状岩心沉积物210Pb比活度,计算获得了东沙地区10个站位的平均沉积速率。东沙地区平均沉积速率有"西部边缘低、东部边缘高"和"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辐射沙洲东沙附近地形格局和潮流对沉积速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北弶港辐射沙洲研究的进展和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从先  赵娟 《海洋科学》1995,19(4):57-60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计划之一是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中国工作组已经成立,为参与全球变化的研究,需要选择海陆相互作用明显,影响又大的地区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国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预测未来海岸环境变化,江苏沿岸的掠港辐射沙洲可能就属于这类典型地区。港辐射沙洲是江苏滨外一种特殊的沉积体系,它以东台市港地区为顶点向海辐散,南北长200km,东西宽100km,面积约20000km2,辐射沙洲体系内脊槽相间,沙脊上水深小,有的低潮出露,零米线以上的沙脊面积达22…  相似文献   

4.
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区域动态变化的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君  张忍顺 《海洋科学》2004,28(2):77-80
江苏近岸海域分布的辐射沙洲,南北长200km,东西宽90km;以弶港为顶点,由10余条呈条带状的大型沙脊向北、东和东南方向伸展而成,在近岸部分低潮时出露的大小沙洲总计70余个,0m以上的沙洲面积达2100km^2多,是江苏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沙洲作为一个特殊的地貌体系,以其形态  相似文献   

5.
江苏岸外东沙沙脊群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共由10多条形态完整的大型海底沙脊群构成,地形地貌复杂独特。东沙沙脊群是其中的第二大沙脊群,研究其沉积特征可以为揭示东沙乃至整个辐射沙洲海域的沉积环境提供依据。根据在江苏岸外东沙沙洲和条子泥沙洲(高泥和二分水)分别选取的8个和2个剖面的表层沉积物样粒度分析资料,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1)东沙沙脊群的沉积物主要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三种类型;(2)搬运形式以跃移组分为主,悬移组分次之;(3)沉积物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东沙沙脊群的外缘沙洲和沙洲外缘沉积物较粗、越向沙洲中部沉积物越细;在东西方向上,西部细、东部粗;在南北方向上,具有对称分布、分级分布的特点;(4)东沙沙脊群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风浪和潮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腰沙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南侧海域,是江苏岸外辐射状沙脊南翼最大的沙洲,其滩槽地貌形态较为复杂,但潮滩和深槽均相对比较稳定,深水岸线富有。通过对1987,1995,2000,2008,2015年五个时期的卫星遥感数据和辐射沙洲地区调查资料分析,利用适合腰沙沙洲岸线演变的遥感波段组合,获得了腰沙地区20多a来岸滩典型地理特征演变的信息,结果表明:1987-2015年,腰沙潮滩内缘区围垦发展迅速,人工岸线愈加复杂。腰沙"水道—沙洲系统"组合形态总体态势呈现外缘区东侧及南侧淤涨,北侧侵蚀。小庙洪水道总体有向南偏移的趋势。潮滩南北方向在形态及演变动态上存在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7.
张蓓  堵盘军 《海洋学报》2016,38(3):49-59
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由10余条主沙脊和10余条主水道组成,其沙脊群间水动力的消长决定了沙洲的生成、发展及消亡,形成了滩槽相间、水道交错的独特地貌。黄海旋转潮波与东海前进潮波交汇于沙洲中心弶港,在沙洲外围诸多流系如黄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水和长江冲淡水等影响下,又受复杂地形和大气强迫对浅水作用的影响,沙洲间余环流结构呈现4种环流结构迥异的特征。本文利用2006-2012年间8次共23站一年四季、涵盖主要沙脊和水道间准同步调查数据,以及沙洲南部4站长达1个月以上连续观测的ADCP资料,结合吕四和洋口港海洋站气象水文数据,分析了沙洲间余流四季输运分布格局,并重点讨论和分析了沙洲南部余流与风应力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弶港辐射沙脊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弶港辐射沙脊位于现代长江三角洲以北,旧黄河三角洲以南,主要砂体展布于苏北岸外浅滩区.其独特的辐射状沙脊分布型式和极为巨大的规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但是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该区目前研究程度还低,以至对这一重要沉积单元的成因至今众说纷纭.如何正确认识弶港辐射沙脊是认识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整个发育过程的关键.本文根据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弶港辐射沙脊及邻近海域所作  相似文献   

9.
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海域总面积约1.7万km2,其中内水面积约1.1万km2,连陆滩涂及辐射沙洲约45.3万hm2。境内海岸线长582km,占江苏全省的60%。海岸大体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射阳河以北为侵蚀性粉砂淤泥质海岸,近几年的人工达标海堤建设,海岸侵蚀得到了遏制;一类是射阳河以南为堆积型粉砂淤泥质海岸,沿岸潮间带浅滩宽10~13km,岸外为巨大的辐射状沙脊群,本岸段是江苏海岸淤积作用最大、潮间带最宽的地带。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海岸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大陆岸线长954多公里。有岸外辐射沙洲70余个,零米线以上总面积190.26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辐射沙洲。这里有着全省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众多的港口资源、巨大开发价值的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旅游资源等,是江苏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易畅  王文清 《海洋学报》1987,9(2):209-215
本文分析了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区的水动力条件及波浪、潮汐、潮流、海流(余流)等动力要素在辐射状沙脊的形成、发育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潮汐、潮流是形成沙脊最重要的动力因素。阐述了在潮汐、潮流作用下辐射状沙脊形成、发育的过程。得出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是现代水动力——主要为潮汐、潮流作用下的堆积地貌的结论。另外,本文还分析了辐射状沙脊的物质是由老黄河、古长江提供的,覆叠着老黄河物质的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是沙脊群发育的基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已在南黄海发现一个巨大的海底幅射沙洲,因此,我国南黄海的领海将向东推进20公里。据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任美锷教授透露,这个海底辐射沙洲在江苏省的北部沿海,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0公里,其外缘最大水深达20米,内缘则与苏北海岸相连。  相似文献   

13.
以南黄海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为对象,基于已验证的该区域沉积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近30 a(1979~2011年)的水下地形演化,计算辐射沙脊区域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对沙脊和水道的地貌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地形变化标准偏差愈小,地貌愈稳定;标准偏差愈高,地貌愈不稳定。定量地确定了南黄海辐射沙脊区域内沙脊与水道稳定性系数的时空分布,发现主要淤积区域位于沙脊周围,近岸沙洲有淤高的趋势;主要侵蚀区位于水道,沙脊间水道逐渐冲刷加深,如西洋水道和黄沙洋水道。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确定地貌稳定性评估方法,可为海岸陆架地貌稳定性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东沙是江苏省辐射沙洲中最大的一个沙洲,位于121°01′21″E~121°17′39″E,32°53′N~33°18′N,与大丰东台市海岸相对,距陆岸最近距离20公里。沙洲零米以上面积104万亩(其中0米~3米低潮区72万亩,3米~5米中潮区31万亩,5米以上高潮区1万亩)。东沙滩面平缓、底质含沙量高、滩面潮流畅通、海水盐度适中、营养盐丰富、藻类生物品种多,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物链,是贝类繁衍、栖息的理想场  相似文献   

15.
相对海面变化与江苏中部辐射沙洲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面上升,岸外沙洲可以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逐渐变化的动力条件。如果沙洲能够得到足够的泥沙供给,淤积速率可以与相对海面上升速率同步或超过相对海面上升速率,那么沙洲就能够继续存在,相反则会逐渐消失。江苏中部辐射沙洲整体缺少外来泥沙供给,再加上海面上升和不断的围垦活动,辐射沙洲的总面积势必逐渐缩小,但巨大的沙脊群内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一部分沙洲在海面上升过程中得以淤高,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辐射沙洲成因的潮流数值模拟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接近计算海域自然陆架坡度的均匀倾斜海底,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的潮流椭圆和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辐射状潮流场不依赖于海底地形而存在,相反,可能是产生和塑造辐射沙洲的主要动力。并用潮流和潮余流的计算结果,对沙洲区海底沉积物的运移、分布,海底沙洲北大南小的不对称性以及海底沙洲的动态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君  王义刚  张忍顺  林祥 《海洋工程》2007,25(1):105-113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物资料等,对东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沉积特征和东沙两侧潮汐通道的水流泥沙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的沙脊偏于西侧,西侧滩面较窄、高程较高且岸线较为顺直,东侧滩面较宽、高程较低且岸线较为破碎;西洋和陈家坞槽均处于冲刷状态,净输沙的主要方向为输向槽外或输向条子泥;东沙近三十年来面积有所缩小且有外围向中央收缩的趋势,尤其以向东、向南方向的迁移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一、江苏省海岛地图集编制概况 (一)江苏省海岛资源概况 江苏省是我国沿海诸省中海岛最少的一个省份,共有16个岛屿,总面积仅为67.78km~2,其中最大的面积约为36km~2,最小的仅有0.0012km~2。此外,在射阳河口以南,长江口以北,有一规模巨大的辐射状沙洲,大小沙洲约有70余个,它们虽未形成岛屿,但在资源开发与  相似文献   

19.
自南黄海辐射状沙脊被发现,尤其是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揭示了其全貌,并同时测得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任美愕,1986)以来,对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成因,主要包括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形成机理与形成过程等,本领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1)(李从先等,1979;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周长振等,1981;万延森,1982;刘振夏,1983;刘振夏等,1983,1995;耿秀山等,1983;夏东兴等,1984;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张光威,1991;赵松龄,1991;朱大奎等,1993;杨治家等,1995;朱玉荣等,1995,1997;张东生等,1996;李从先等,1997)。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形成机理及形成过程是与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持该区的辐射状潮流场是受海底地形与(或)局部弶港海湾形态控制而形成观点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形成的同时或之后会反作用于海底地形,逐渐将海底地形改造成辐射状沙脊1)(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万延森,1982;张光威,1991),并且认为辐射状沙脊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的时间1),或是一个历史过程(李成治等,1981),或经过最近一百多年的改造而形成(万延森,1982),或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以来(张光威,1991)。这种观点的本质在于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海底地形的初始辐射状形态决定的,辐射状潮流场的作用在于使具初始辐射状形态的海底地形的辐射状形式更好,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辐射状形态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是由东海传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相交汇而形成,并且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有可能自全新世海侵影响本区,或自7000年前以来就一直存在(对古海岸时辐射状潮流场存在的认识只是推测,尚缺乏证据)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该区潮流场的辐射状形态决定的(周长振等,1981;刘振夏,1983;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朱大奎等,1993;朱玉荣等,1995,1997),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起决定作用。这两种观点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20.
南通海岸线长206千米,毗邻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15米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55.3万平方公顷,其中-2米以上滩涂面积9.3万平方公顷、0米以上辐射沙洲面积7万余平方公顷、潮间带滩涂的宽度3~11千米。养殖用海是南通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面积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用海类型。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养殖用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