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江苏岸外东沙沙脊群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共由10多条形态完整的大型海底沙脊群构成,地形地貌复杂独特。东沙沙脊群是其中的第二大沙脊群,研究其沉积特征可以为揭示东沙乃至整个辐射沙洲海域的沉积环境提供依据。根据在江苏岸外东沙沙洲和条子泥沙洲(高泥和二分水)分别选取的8个和2个剖面的表层沉积物样粒度分析资料,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1)东沙沙脊群的沉积物主要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三种类型;(2)搬运形式以跃移组分为主,悬移组分次之;(3)沉积物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东沙沙脊群的外缘沙洲和沙洲外缘沉积物较粗、越向沙洲中部沉积物越细;在东西方向上,西部细、东部粗;在南北方向上,具有对称分布、分级分布的特点;(4)东沙沙脊群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风浪和潮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腰沙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南侧海域,是江苏岸外辐射状沙脊南翼最大的沙洲,其滩槽地貌形态较为复杂,但潮滩和深槽均相对比较稳定,深水岸线富有。通过对1987,1995,2000,2008,2015年五个时期的卫星遥感数据和辐射沙洲地区调查资料分析,利用适合腰沙沙洲岸线演变的遥感波段组合,获得了腰沙地区20多a来岸滩典型地理特征演变的信息,结果表明:1987-2015年,腰沙潮滩内缘区围垦发展迅速,人工岸线愈加复杂。腰沙"水道—沙洲系统"组合形态总体态势呈现外缘区东侧及南侧淤涨,北侧侵蚀。小庙洪水道总体有向南偏移的趋势。潮滩南北方向在形态及演变动态上存在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3.
江苏岸外发育典型的辐射状沙脊群,沙脊群的地貌与沉积变化是海岸海洋动力地貌研究的热点领域。东沙是辐射沙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东沙浅滩采集了18个柱状岩心,利用210 Pb方法分析了柱状岩心沉积物210Pb比活度,计算获得了东沙地区10个站位的平均沉积速率。东沙地区平均沉积速率有"西部边缘低、东部边缘高"和"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辐射沙洲东沙附近地形格局和潮流对沉积速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基岩海湾内的潮流沉积和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潮滩、潮流水道、潮流沙脊等地貌单元的组合特征,概括出3种潮流地貌模式:潮滩型、滩-槽型和滩槽-脊型。通过各模式海湾环境特征的对比分析,设定紊动射流系数Rbjet做为判别潮流水道形成发育程度的水动力参数,发现潮流水道较为发育的滩-槽型和滩-槽-脊型海湾往往开敞度较小,纵深较长,而平均潮差较大,Rbjet大于45。潮流沙脊是区分滩-槽型和滩-槽脊型潮流地貌模式的标志地貌,粗颗粒泥沙来源是其发育的必备条件:残留沉积、海岸侵蚀来沙丰富的海湾内潮流沙脊发育;河流来沙则可以改造形成小规模现代潮流脊;而靠近大河河口,细颗粒来源丰富的海湾则不利于潮流沙脊发育,湾内形成滩-槽型潮流沉积。  相似文献   

5.
江苏辐射沙洲水道垂线平均余流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辐射沙洲邻近主水道和中心沙洲滩面水道33个站次的准同步实测潮流资料, 计算了各站位垂线平均欧拉余流、斯托克斯余流、拉格朗日余流, 并分别进行了逐站位的分析和比较.各站位斯托克斯余流相对较小, 在水道口门处斯托克斯余流较大, 余流流向大都沿涨潮流向, 豆腐渣腰门水道及其以东站位的斯托克斯余流则大致沿落潮流向.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大小和流向基本一致.研究海域存在着半封闭的顺时针方向的海水净输移.西洋水道和条鱼港水道是辐射沙洲中心腹地的净进水通道, 而豆腐渣腰门水道、陈家坞槽水道、外王家槽水道、苦水洋海域水道则是净出水通道.  相似文献   

6.
张蓓  堵盘军 《海洋学报》2016,38(3):49-59
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由10余条主沙脊和10余条主水道组成,其沙脊群间水动力的消长决定了沙洲的生成、发展及消亡,形成了滩槽相间、水道交错的独特地貌。黄海旋转潮波与东海前进潮波交汇于沙洲中心弶港,在沙洲外围诸多流系如黄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水和长江冲淡水等影响下,又受复杂地形和大气强迫对浅水作用的影响,沙洲间余环流结构呈现4种环流结构迥异的特征。本文利用2006-2012年间8次共23站一年四季、涵盖主要沙脊和水道间准同步调查数据,以及沙洲南部4站长达1个月以上连续观测的ADCP资料,结合吕四和洋口港海洋站气象水文数据,分析了沙洲间余流四季输运分布格局,并重点讨论和分析了沙洲南部余流与风应力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梅山港水道位于杭州湾以南、舟山群岛西侧的穿山半岛与梅山岛之间,是象山港口北岸沿岸小型潮流通道。根据历史资料,对梅山港水道岸线变迁、滩槽变化、纵剖面变化、横断面以及区域冲淤变化等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结合实测水文泥沙、地貌形态、沉积、人类开发活动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梅山港水道平面形态轮廓深受沿岸历史围涂筑塘的影响;梅山港水道整体上处于缓慢淤积的趋势;水道平面形态和泥沙运移特征具有涨潮槽的特性;七姓涂围涂工程等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梅山港水道的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南汇潮滩泥沙输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九发 《海洋学报》1990,12(1):75-82
南汇潮滩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落潮合流和涨潮分流的缓流区,滩面宽阔,滩坡平缓,平面形态呈犁头型.潮滩两侧潮位有显著差别,导致潮滩泥沙纵向输移.不同滩面高程水沙条件各异,潮间带涨潮流速、含沙量均大于落潮,呈涨潮流优势,净输沙向陆,大量泥沙在浅滩上落淤.深水区呈落潮流优势,净输沙向海.浅滩与附近深水部分存在二组平面输沙环流系统,导致滩槽之间、长江口和杭州湾之间的泥沙交换.向岸大风浪掀沙明显,引起滩面增长,横断面形成垂向输沙环流系统,加速潮滩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董标  蔡锋  金保明  刘建辉  雷刚 《海洋工程》2018,36(1):128-137
海滩排水管建设对海滩环境影响较大。以厦门会展中心连岛沙坝式排水管头工程影响海滩演变为例,研究连岛沙坝式海滩排水管头对海滩地形稳定性和沉积的影响。1)通过对研究区连岛沙坝式管头附近海滩10条剖面进行分析,研究管头附近海滩滩肩宽度、滩面坡度和单宽留存沙量等剖面形态变化特征。测量数据分析表明,无管头保护滩面高程降低,滩面坡度总体变陡,滩肩蚀退严重;受管头保护滩面高程上升,坡度变缓,滩肩宽度略有减小,剖面单宽沙量留存比例大于1。2)2012-2016年多期岸线及管头边界线变化结果表明,工程施工后,排水管身始终被沙体覆盖,一年后部分管头被沙体覆盖,最终管头被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3)会展管头附近海滩潮上带和高潮带沉积物自北向南运移,低潮带则相反;潮上带和中潮带上部沉积物从管头所在"连岛沙坝"向两侧海滩输移,而低潮带和中潮带下部输移方向相反。沉积物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粗,越靠近管头,沉积物粒径呈变细趋势。最后讨论了引起管头局部海滩地形地貌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沙是江苏省辐射沙洲中最大的一个沙洲,位于121°01′21″E~121°17′39″E,32°53′N~33°18′N,与大丰东台市海岸相对,距陆岸最近距离20公里。沙洲零米以上面积104万亩(其中0米~3米低潮区72万亩,3米~5米中潮区31万亩,5米以上高潮区1万亩)。东沙滩面平缓、底质含沙量高、滩面潮流畅通、海水盐度适中、营养盐丰富、藻类生物品种多,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物链,是贝类繁衍、栖息的理想场  相似文献   

11.
The waterline detection method (WDM)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for tidal flats. The general practicability of the WDM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previous studies for small area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generate a DEM over a large offshore sandbank with a tidal flat area of more than 620 km2 by integrating the conventional WDM with a hydraulic model and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 For illustration purposes,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Dongsha sandbank, one of the largest sandbanks among the radial tidal sand ridges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n this study, 34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 acquired at different tidal phases in 2006 were analyzed to detect the waterlines. The water level at each satellite overpass moment was simulated by a south Yellow Sea hydraulic model, and discrete waterline points were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water levels to produce a topographic map. Compared with the DEM produc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by the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data, the DEM derived from WDM effectively contains the average height error within 47 cm, which is satisfactory. All of these findings may be useful for researcher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s the findings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andbank evolution research or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ast protection, and storm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12.
江苏北部(下称苏北)岸外辐射沙洲形态特殊,面积广大,是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沉积动力地貌特征类型区。开展该区的调査和研究对苏北海岸带开发和海洋沉积动力学理论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大量海洋水文、泥沙、海底地形和地貌调查研究,对苏北海岸的成因和岸外沙洲的演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王文清等,1982)。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和1958-1993年苏北海岸带调査资料、卫星照片等的对比分析,以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诊断,指出水动力是苏北海岸和岸外沙洲形成和演变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特大潮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辐射沙脊群中部条子泥两翼沿海自建的4座潮位遥测站的实测记录,2012年10月17日新条鱼港站观测到了9.39m的特大潮差,不仅证实了20世纪80年代小洋口海域9.28m的潮差记录的可信性,而且刷新了此海域最大潮差记录。基于移动驻潮波和动力地貌理论,本文采用潮位实测分析、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潮滩地貌遥感解译等方法,阐述了特大潮差的动力成因及其地貌响应机理,提出了条子泥二分水同步潮位跳绳效应,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海域实测特大潮差的合理性。如若改变最大潮差统计方法,该海域最大潮位差可达9.62m,关于辐射沙脊群对重新认识辐射沙脊群及中国沿海极值潮汐特征更具有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origin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RSR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problem since they were discovered in the early 1960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two key questions need to be answered: (1) was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in the RSR area generated by the submarine topography, or (2) did it exist before the RSRs occurred? In this study, the M2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RSR area were simulated with a two-dimensional tidal model using a flat bottom and a shelving slope topography, the results being then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data.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s independent of bottom topography, and may thus be the controlling factor generating the RSRs. The radial tidal current field probably existed before the RSRs were formed.  相似文献   

15.
辐射沙脊主要水道的演变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西洋主槽冲深、南延,南翼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向南逼进)。有关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原因及机理虽有诸多猜想,但至今没有统一可靠的认识,这种趋势性过程的驱动力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冲淤动态研究及港口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水动力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就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涛 《海洋与湖沼》2014,45(1):32-38
基于大量的悬浮体现场粒度和浓度数据,借助细颗粒悬浮体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潮流作用下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扩散特征,并探讨了沙辐射沙脊群以北泥质区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辐射沙脊群以北,近岸悬沙在离岸方向上的扩散受到限制,向南又被辐射沙脊群中心浅滩所阻挡,只能在辐射沙脊群与废黄河口之间形成沿岸分布的高浓度浑水团。(2)辐射沙脊群以北的往复潮流对海底沉积物有分选作用,倾向于把海底沉积物中的粗颗粒分选搬运至沙脊群,把细颗粒沉积物向北输送,从而在沙脊群以北形成泥质区。(3)在正常海况下,沙脊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十分微弱,沙脊上覆水体中的悬沙主要来自于临近沟槽海底沉积物的水平扩散。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海强潮河口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线状沉积沙体,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此类沙体特征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其为潮流沙脊。结果表明:在平面分布上,闽江口外潮流沙脊走向近SW-NE向,沙脊局部连片;九龙江口外沙脊走向近ENEWSW向,沙脊末端有分叉现象。分析现代海洋环境作用并结合沙脊规模、水深和河口相对关系的研究显示,沙脊主体规模基本稳定,现代水动力仅对沙脊表面有改造作用。在潮流、波浪和近岸余流的共同作用下沙脊脊顶部略显平滑,两翼坡度较缓,其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古河口砂质浅滩砂为主,沉积主体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近岸河口环境的古水下三角洲遭受潮流侵蚀而成。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19.
赵一飞  徐敏  刘晴  舒强  王平 《海洋学报》2021,43(8):66-80
苏北辐射沙洲是分布于江苏岸外的典型沉积堆积体,受长江、黄河泥沙供给和近岸潮流动力的共同影响,发育了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潮滩,沉积物元素可以记录潮滩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在辐射沙洲岸滩采集了3个短柱沉积物岩芯,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仪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选用XRF信号强度高的14种元素进行聚类和相关性方法提取环境信息,研究过去百年尺度人类活动和海岸环境变化下的苏北辐射沙洲岸滩沉积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典型潮滩剖面岩芯沉积物中Si、Ca、As和Fe元素相对含量较高,且自北向南其含量不断增加,Mn、Ba、Cu和Zn元素含量较低,在所有剖面含量变化不大。在垂向上,Si、Ca和Fe元素变化趋势一致,而Ni、Zn和S元素在不同柱状岩芯中呈现与Si、Ca和Fe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关系和聚类分析显示,Si、Ca和Fe元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即具有近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和一致的物质来源;与元素Ni、Cu和Zn呈负相关,暗示了这几种元素与前者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苏北辐射沙洲潮滩沉积物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物质来源、水动力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导致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