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大量的地震、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针对塔里木东部地区(简称塔东地区)上奥陶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塔东地区上奥陶统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是层序SQ1、SQ2和SQ3。层序SQ1识别出TST体系域,为一套深水盆地沉积,发育深水盆地、浊流沉积;层序SQ2可三分为LST、TST和HST体系域,LST体系域发育海退背景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TST体系域为快速水进期,发育海相泥岩沉积,HST发育高水位滨岸沉积;SQ3发育浅海沉积,主要为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地层层序发育和沉积相分布受控于构造运动、沉积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升降3个因素。3套层序的划分明确了塔东地区上奥陶统潜在的源岩层、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其中层序SQ1为有利的烃源岩层、SQ2陆架边缘三角洲是潜在的有利储层,SQ3发育的滨岸砂岩为已经证实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以岩性、岩矿特征、粒度分布、剖面结构、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等分析为基础,在盆地第三纪地层中识别出四种主要类型的砂体:河流砂体、肉三角洲砂体、三角洲砂体及滨岸砂体.进而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陆架盆地断陷期和坳陷期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升高,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北地区中上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然而,该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基础薄弱,加之构造、沉积条件复杂,砂体展布规律不清,阻碍了该区的勘探进程。本文基于三维地震及钻井等资料,从构造、层序及沉积3个方面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构造古地貌及可容纳空间控制地层厚度及沉积体规模;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砂体的展布;体系域类型控制砂体的时空配置,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砂体的储集物性。综合分析控砂因素认为:断陷期的平下下段和平下上段是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主要层段,勘探方向为低位体系域控沉积断层下降盘的地势低洼汇砂区,而平中上段有利的岩性圈闭勘探区为三角洲前缘砂地比低或三角洲前端发育的潮汐砂脊带。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中部珠海组—珠江组层序结构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海组分为SQ32、SQ25.5两个三级层序,珠江组划分为SQ23.8、SQ21、SQ17.5和SQ16.5四个三级层序,其中前3个层序分为水进域、高位域,后3个层序分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珠江组初期的白云运动使珠海组的浅水陆架环境变更为珠江组的陆架-陆坡沉积环境,造就了古地貌的更迭、层序界面的形成和沉积相的突变。层序界面在陆架主要为粗粒沉积物形成的侵蚀界面、浅水暴露界面,而陆坡为下切水道、丘状扇体底部侵蚀界面和滑塌层。层序的更迭使古珠江三角洲物源供给强度呈现强-弱-强-弱的特点,即珠海组时期的三角洲为陆架三角洲,沉积规模大;之后珠江组物源变弱,珠江组各层序低位域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水进域、高位域演化为陆架三角洲。低位期的三角洲前缘带越过坡折带沉积,并与陆架外的峡谷水道相连,三角洲进积、加积的碎屑沉积物向上陆坡内的白云凹陷内沉积,形成深水扇。因此,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和沉积物供给强度控制着层序结构和沉积体展布。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的东河砂岩体并不是简单的滨岸沉积产物,在不同地区具备独特的沉积背景,发育不同模式控制的砂体。根据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通过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实例研究,揭示了该地区浪控滨岸砂体的沉积机制和分布样式。结果表明,东河塘地区东河砂岩沉积发育具有三角洲改造背景的浪控滨岸沉积体系,其形成源于区域上的浪控三角洲背景,海侵期遭受波浪及沿岸流的强烈改造,形成现今的滨岸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改造作用最明显的临滨带砂体按成因类型进一步分级,提出了临滨坝的三类砂体组成单元:正常滨岸沉积型、水下分流河道改造型以及河口坝改造型。同时,对其分布及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正常滨岸沉积的滩坝砂体整体呈相对席状平行于古海岸线分布,在局部构造较低部位形成不规则窄条带状的临滨槽沉积;三角洲前缘改造型滨岸砂体兼具原始三角洲和现代滨岸沉积的形态特征,原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自北东方向呈树枝状向海延伸;河口砂坝在原始水下河道河口处呈舌状分布;席状砂发生明显侧向迁移、以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8.
开展地震资料解释,分析上超、下超、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面以及沉积趋势,识别出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14个三级层序界面。在层序界面内部,通过层序地层内幕结构刻画和原形剖面恢复,并结合地层堆砌方式,在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内,划分了海进、高位正常海退、强制海退和低位正常海退4种成因单元。通过进一步研究该4种成因单元内地层结构和相分布关系,提出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的3种层序地层样式,即陆架边缘富砂型三角洲进积楔、退积型生物礁和陆架边缘富砂-富泥型退积楔,其中,沉积物源供应量充足且可容空间减小时,发育富砂的三角洲进积楔,陆架边缘-斜坡-盆地区域发育含砂深水扇;而可容空间增量远大于沉积物供应量时,发育退积型生物礁和富砂-富泥退积楔,斜坡-盆地区域含砂深水扇欠发育。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地貌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陆架地质、地貌的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的各项分析结果,并依据形成地貌的时代和成因,可将东海陆架地貌分为现代沉积地貌和残留地貌,包括三角洲、滨岸地貌、河流地貌、海成阶地和砂波地貌。东海陆架地貌是在晚更新世海退过程中形成的,在海进过程中陆架地貌受到一些改造。全新世海进过程中,在沿岸发育了经受现代区域性水动力条件作用的现代沉积地貌。在陆架浅海底部发育了现代动力作用过程的砂波地貌。  相似文献   

10.
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母盆地作为发育于古巽他陆架上的盆地,南部的古巽他河所携带的巨量沉积物和曾母盆地的陆架特征使得陆架边缘三角洲在曾母盆地南部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对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震、钻井及进积特征分析,认为曾母盆地内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形态呈分别向陆和向海减薄的楔形体,古巽他河携带多期次的沉积物向陆坡沉积过程中形成多套沉积复合体,这些沉积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