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母盆地作为发育于古巽他陆架上的盆地,南部的古巽他河所携带的巨量沉积物和曾母盆地的陆架特征使得陆架边缘三角洲在曾母盆地南部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对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震、钻井及进积特征分析,认为曾母盆地内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形态呈分别向陆和向海减薄的楔形体,古巽他河携带多期次的沉积物向陆坡沉积过程中形成多套沉积复合体,这些沉积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研究实例,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同时,依据钻井、测井资料,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 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等6种小层稳定性类型。  相似文献   
3.
依据鄂尔多斯早白垩世内陆古沙漠沉积实例,探讨了沙丘间的成因分类,按照沙丘间底床的表面环境,将沙丘间划分为干旱型、潮湿型和覆水型三种沉积类型,并阐明了其沉积和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成垂向层序模式;鉴于沙漠同一相带的沙丘间类型及其沉积组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进一步建立和阐明了古沙漠分带的风成层序样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野外考察 ,认为该地层为一特殊类型的陆相层序——沙漠层序。利用实地考察剖面 ,建立了该地层的层序地层框架 ,提出沙漠扩张体系域和沙漠收缩体系域的概念及体系域的构成单元 ,认定在垂向上具有三次完整的层序旋回 ,并在空间上描述了各沉积体系的配置方式及不同时期各成因单元的叠加型式 ,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为对象对沙漠层序的发育演化特征作了综述。最后 ,对沙漠层序的控制因素作了粗浅探讨。本文对完善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油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于2009年9月25~2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司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与会代表135人.会议邀请了3位院士、1位"长江学者"、2位"楚天学者"和1名博导做了大会特邀报告.共计有46名博士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代表们就油气资源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大会择优评出了5个"最佳组织奖"、9个"最佳论文奖"和8个"最佳表达奖".归纳起来,本次会议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讨了安全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资源专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论述了大学生树立高层次安全意识的必要性,指出培养大学生高层次安全意识必须解决好理论上重视但现实教育做得不够之间的矛盾,并要把增加安全责任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安全意识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野外考察,认为该地层为一特殊类型的陆相层序--沙漠层序。利用实地考察剖面,建立了该地层的层序地层框架,提出沙漠扩张体系域和沙漠收缩体系域的概念及体系域的构成单元,认定在垂向上具有三次完整的层序旋回,并在空间上描述了各沉积体系的配置方式及不同时期各成因单元的叠加型式,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为对象对沙漠层序的发育演化特征作了综述。最后,对沙漠层序的控制因素作了粗浅探讨。本文对完善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