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秦岭微古陆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东秦岭相邻构造单元中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显生宙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组成、幔源镁铁质岩石钕同位素组成和某些不相容元素对比值的对比研究,结合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论证了北秦岭不属于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而应为于古元古代在强亏损型上地幔之上的新生地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古陆,最初可能具有洋岛性质,并位于临近华北陆块边缘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大陆铅同位素填图和块体边界元古界基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确定了华夏、扬子、华北、辽胶、中朝、中蒙古、佳木等块体边缘的地球化学急变带 .从现已揭示的超大型矿床和主要成矿带分布规律表明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超大型矿床的产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化学急变带两侧存在分属不同块体的中元古代基底 ,火山作用与热水沉积广泛发育 ,并存在晋宁期至中新生代的动力变质和岩浆作用改造成矿 .地球物理证据表明两侧岩石圈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南加州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表明,具有片岩基底的地区较具有其他类型基底岩石地区的最大震源深度浅(其深度在4~10km)。与其他基底岩石的矿物相比,片岩中的主要矿物塑化所需的温度较低,因而在深度较浅处塑化。岩性的水平向变化将控制未来潜在地震震源深度范围(乃至震级)。这种深度范围可以通过目前的背景地震活动性的深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吕梁山东西两侧的界河口和西榆皮地区变基性火山岩的系统采样和测试分析,其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表明该区的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类似现代大陆裂谷的构造环境中.Sm-Nd,Rb-Sr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界河口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2600Ma的壳幔分异事件中,在新太古晚期(2500Ma±)遭受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使岩石的Sm-Nd体系发生了重设.而在古元古代晚期(1800Ma±)由于吕梁运动的影响,使岩石的Rb-Sr体系又一次发生变化,因其强度较小而未涉及Sm-Nd体系.该区所获得的1600Ma±的年龄值,可能与克拉通内局部的岩浆活动有关.研究结果不支持吕梁群生成于太古代的观点,而应该是古元古代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熊熊  单斌  王继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594-1604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域均衡重力异常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本文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资料反演了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及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应力场.结果显示,蒙古-贝加尔地区地幔流场及对流应力场呈现非常复杂的图像,流场及应力场分布与地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褶皱带下地幔流场和对流应力场均较弱,这与这些地区现今较弱的构造活动性是一致的.贝加尔裂谷区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呈拉张状态,但应力场的幅值较小(约8 MPa),表明地幔对流不是贝加尔裂谷开裂的主要控制因素.Hangay高原、阿尔泰和戈壁-阿尔泰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为拉张状态,这一方面可能构成Hangay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为Amurian板块西边界划分提供了动力背景.  相似文献   

6.
阿尔泰地区华力西期火山作用与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泰地区华力西期火山作用强烈,火山岩分布广泛,根据火山活动方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及岩石组合,火山作用的构造背景,将本区划分为5个构造-岩浆岩带。在分析全区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衡土元素等特征的基本上,进而讨论了火山作用的构造地质背景,指出了华力西期阿尔泰地区为板块碰撞机制下的沟、弧、盆体系。火山作用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表明:形成金矿化的诸多因素,包括矿质来源、动力源、矿液通道、容矿围岩等都与火山作用有着;金矿成矿带的空间展布受构造-岩浆岩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TTG岩系是塔北库鲁克塔格地区基底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辛格尔和库尔勒附近.对库尔勒附近TTG质片麻岩锆石U-Pb原位微区定年结果显示,该TTG岩石为区内发现的最古老岩石,形成于2.65Ga,显示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太古代地体形成于晚太古代末期.该结果明显晚于塔东阿尔金山北坡的TTG岩石,说明塔里木克拉通最古老的地体可能最早形成于阿尔金山北坡,到新太古代晚期古陆的规模才延伸至塔北库鲁克塔格地区,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古代克拉通基底.该TTG质片麻岩中锆石εHf(t)值介于?5~1,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集中在古-中太古代(3.0~3.3Ga),这表明该区新太古代基底岩系主要来自古-中太古代的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进而说明库鲁克塔格地区可能不存在〉3.3Ga的陆壳.  相似文献   

8.
新疆阿尔泰6.1级地震前的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6年3月13日新疆阿尔泰地区6.1级地震前富蕴、阿尔泰两台的地倾斜资料。结果表明资料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建台时间较早的富蕴台可获得趋势性异常,其时间比我国东部相应震级的略短。在短期阶段,两台的资料异常虽然出现时间有先有后,异常形式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共同形变场作用下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根据形变场的性质及资料异常的方向性,对预估危险地点会有所帮助。资料变化停滞或异常恢复,是地震短期内就要发生的标志,可作为预报发震时间的判据。  相似文献   

9.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差分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大别造山带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部地壳初至波的走时层析成像,得到这一剖面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结构图像表明,在南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发现榴辉岩相岩石,其下方3km深度以内的基底仍具有大陆地壳构造中正常的结晶基底速度(6.00km/s左右);北大别地区在整个上地壳保持正常的速度,而在超高压带下方3km深度以下为6.20-630km/s的相对高速异常区,这一现象可能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含量增大有关.同时还表明,南大别和北大别之间至少在上地壳已有明显差异,它们之间的水吼一五河断裂可能是大别造山带内部的主要构造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
阿尔泰-阿尔金地学断面地壳结构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阿尔泰—阿尔金地学断面的地震纵、横波资料,建立了地壳速度及泊松比结构. 测区的地壳具有明显的三分结构特征,其纵波速度自上而下依次为6.0~6.3km/s、6.3~6.6km/s及6.9~7.0km/s;阿尔泰南缘的地壳最厚,为56km,准噶尔盆地的地壳最薄,为46km,大部分地区的地壳厚度为50km 左右. 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之间上地幔顶部的纵波速度为7.7~7.8km/s ;阿尔泰南缘及塔里木盆地上地幔顶部的纵波速度较高,为7.9~8.0km/s. 测线南部,包括东天山及塔里木东缘,自地表至30km深处的地壳纵波速度低,泊松比为0.25,表明上地壳主要为石英及花岗质成分;而测线北部(包括阿尔泰及准噶尔盆地)的中、上地壳则呈现较高的泊松比(0.26~0.27),可能为基性地壳的体现. 厚15~30km的下地壳纵波速度(6.9~7.0km/s)较高,泊松比为0.26~0.28,可能以镁铁质的麻粒岩成分为主. 位于天山及其南侧地壳中部的低速层(VP=5.9km/s, σ=0.25)则可能为晚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中的花岗质侵入岩.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区包括中国西北地区几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阿尔泰、天山、内蒙古褶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和祁连山地区.从群速度和剪切波速度模型上可以看出,除塔里木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构造体特征外,其它地区均具构造活动地区的特征,但其速度表现各具特点,并与它们的构造演化史有关.莫霍界面的起伏基本上控制了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另外,天山地区与北山的速度结构在土地幔盖层中差别很大,天山的上地幔高速盖层可能与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区包括中国西北地区几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阿尔泰、天山、内蒙古褶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和祁连山地区.从群速度和剪切波速度模型上可以看出,除塔里木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构造体特征外,其它地区均具构造活动地区的特征,但其速度表现各具特点,并与它们的构造演化史有关.莫霍界面的起伏基本上控制了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另外,天山地区与北山的速度结构在土地幔盖层中差别很大,天山的上地幔高速盖层可能与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3.
北羌塘新第三纪高钾钙碱系列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类, 属典型的壳源岩浆系列, 是加厚的陆壳基底脱水熔融的产物. 岩石具轻稀土富集和无负Eu异常的特殊地球化学特征, 表明其源区物质组成相当于榴辉岩相, 从而揭示了羌塘地区在新第三纪板块碰撞这一特定的构造背景下, 陆壳已经被加厚并形成了一个榴辉岩质的下地壳类型.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火山机构、火山岩与构造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层单位为鄂拉山组,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呈NW向展布于大海滩-都库隆瓦地区。以中-高钾、高钙、低钛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岩性由中性向中酸性渐变,岩浆活动由喷发型向侵入型递进。表明岩石构造环境为陆内消减带火山岩中的造山区。是来自地壳下部的火山岩浆经分异结晶并在上涌过程中混入有上地壳物质而喷发形成。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NW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相似文献   

15.
西藏羌塘基底变质岩系的解体和时代厘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分布于羌塘地块上茶布-查桑一带变质岩系的岩石组合、变质砾岩物源分析、变质变形特征和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年龄的综合研究表明, 除其中的硅质岩段属于三叠系外, 它的主体属于中元古界变质基底. 基底地层分别为果干加年日群和戈木日群, 它们具有不同的变质变形历史. 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年龄指示出研究区附近可能存在太古代陆核的新线索, 在戈木日群中发现有1016~929和548~509 Ma的热事件年龄.  相似文献   

16.
中天山东段中元古代星星峡群变质泥质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 它们的Sr, Hf和Zr比后太古代页岩相对富集, 其他元素与NASC和PAAS特征相似. 星星峡群变质泥质岩Al2O3/TiO2, Cr/Zr, Cr/Th和Th/Sc的比值和高Zr含量等表明源区物质以长英质岩石为主, 同时有少量铁镁质岩石的加入. REE配分模式表现轻、重稀土高度分馏特征, (La/Yb)n的均值为18.6. 一些样品表现较小的负Eu异常(Eu/Eu* = 0.7~0.84), 表明物源中有不成熟的年轻弧物质的加入. 星星峡群变质泥质岩样品具有低的K2O/Al2O3的比值, 表明源区物质中的碱性长石含量较低, 物源中斜长石和钾长石的比值为5:1, 在成分上相当于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低CIA值和高ICV值特征指示星星峡群变质泥质岩的物源区古风化程度较低, 沉积物的成分成熟度低. 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样品沉积在大陆岛弧体系下的弧后盆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7.
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克拉通化是稳定的大陆形成的重要事件,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未见重复.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经历了两期克拉通化事件,为理解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实例.第一期克拉通化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很可能是在2.53~2.60Ga的微陆块拼合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以陆壳岩石和初生地壳岩石(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岩墙群和裂谷型火山-沉积盖层为标志.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出现了裂谷-俯冲-增生-碰撞的陆内造山事件,以三条古元古代的活动带为代表.第二期克拉通化即克拉通再造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陆内造山之后约1.95~1.82Ga期间,出现麻粒岩相-高级角闪岩相的克拉通基底岩石的整体抬升,伴随壳熔花岗岩形成和强烈的混合岩化,而后有镁铁质岩墙群侵入、裂陷槽和裂谷形成,以及奥长环斑花岗岩-斜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火山岩的非造山岩浆活动(在18~16.5亿年).中元古代后华北进入地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在鄂尔多斯盆地与其北部造山带地域,即沿延川—包头—满都拉地带进行的地震宽角反射和折射波场探测,取得了高分辨率的Pg波震相.通过走时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进行Pg波波场走时反演,给出了沿剖面辖区的上地壳速度分布,求得了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折射界面的起伏变化,并给予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地壳为双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折射界面,上层速度低,纵向变化梯度大;下层速度高,变化较为均匀.基于沿剖面辖区上地壳的速度分布特征提出自南向北应分为:榆林南凹陷、榆林—刀兔隆起、刀兔北至鄂尔多斯北缘断裂为箕形凹陷及其内部的次级构造、呼包凹陷以及伴随的断裂等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起伏变化.阴山造山带上地壳速度明显比两侧地区高,速度呈纵向条带状展布,故呈现出结晶基底结构的分布特征和乌拉山、色尔腾山、和教岩体及白云鄂博群陆壳拼合及增生现象.内蒙造山带上地壳亦为双层结构,但基底折射界面不如鄂尔多斯块体明显.本文基于对该区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起伏,讨论了沿剖面各有关凹陷的沉积特征与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地震和深部构造关系及其破裂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路 《地震》2012,32(3):87-97
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格外活跃, 其地壳深部构造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地震活动性。 多条地学断面和地震剖面等地球物理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的地震带(即活动构造带)一般均存在低速体或上地幔上隆; 华北强震区的地球物理详细勘测发现, 强震区也都存在低速体或上地幔上隆。 应用应力摩尔圆和库伦破裂准则, 利用上涌模型和地壳减薄模型研究地壳岩石破裂机制, 结果表明, 存在上地幔上隆和低速体的地区的地壳岩石比其它地区更易于发生破裂。 华北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决定了地震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京津唐地区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5—1979年间在京津唐地区完成了八条地震转换波测深的剖面工作,本文介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表明转换波法用于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的探测是有效的。深部构造剖面与震源分布的对比表明,本区几乎所有强震震源都分布在“花岗岩”层的某些特殊部位上。唐山和马坊大震地区的深部构造具有相似的特征,这就是“花岗岩”层的相对隆起,上地幔界面的强烈凹陷,岩石圈相应地急剧增厚以及存在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