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外监测土壤CO2释放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量晴天高于雨天,洼地,垭口土壤CO2释放量高于坡地土壤CO2释放量,试验场土壤CO2年释放量在1057.8t(1.763kgm^-2)与552.6t(0.921kgm^-2)之间,估算值为810.0t(1.35kgm^-2)。野外溶蚀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岩土作用过程年吸收CO2量为13.08t,岩溶系统年吸收CO2量为61.73t。土壤温室气体(CO2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黄龙沟、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给为例分析了地热CO_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及CO_2来源,发现该类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和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受生物圈强烈影响的表层CO_2-水-碳酸盐岩系统明显不同,前者具有较高的CO_2分压,并富集重碳稳定同位素.此外,该类系统与出露在火成岩地层中的地热系统也不同,后者水中缺少Ca~(2+),因而地表很少钙华沉积,且相对富集轻碳稳定同位素.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类系统CO_2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变质CO_2与幔源CO_2的混合.  相似文献   

3.
13kaBP以来滇池地区古环境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DC93-1孔孢粉组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rog、磁化率(x)、频率磁化率(xfd)等资料,结合^14C、^210Pb和^137Cs测年,汗池地区13ka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3-10.2kaBP,气候偏凉湿,湖水深度不大;10.2-7.5kaBP,气候向暖湿过渡,湖水渐深:7.5-4.0kaBP,气候暖湿,水热条件达  相似文献   

4.
黔中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上覆土壤CO_2 来源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含量和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分别对黔中灰岩、白云岩和粘土岩上覆土层中CO2的来源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不同基岩上覆土壤CO2浓度相比, 灰岩>白云岩>粘土岩; 土层20 cm深度以下, 灰岩上覆土壤CO2的δ13C值介于-12.811‰ ~13.492 ‰ (PDB)、白云岩上覆土壤CO2的δ13C值介于-13.212‰~-14.271‰ (PDB), 粘土岩土壤剖面CO2的δ13C值介于-20.234 ‰ ~-21.485‰ (PDB). 以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岩的δ13C值为两个同位素端元, 计算CO2来自于碳酸盐岩溶蚀产生的比例, 灰岩上覆土壤为21%~25%, 白云岩上覆土壤为19%~21%, 粘土岩上覆土壤基本上没有碳酸盐岩溶解产生的CO2混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范围为2.88~11.2 g/kg,平均含量为9.12 g/kg,其中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TOC含量最高(11.2 g/kg),而芦苇群落消失后形成的荒滩土壤TOC含量最低,仅为2.88 g/kg.表征湖滨带湿地缓冲性能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也以原生芦苇湿地土壤为最高,并与TOC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湖滨带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0~370 mg/kg和1.7~5.2 g/kg,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TOC,其中DOC含量各采样点差异最为显著.除多酚氧化酶外,次生水柳林(Homonoia riparia Lour.)表层土壤几种酶的活性较原生芦苇湿地土壤皆有所上升,特别是蔗糖酶活性增加幅度最为明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湖滨绿地公园和人工草滩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酶活性普遍显著低于原生芦苇湿地.除多酚氧化酶外,土壤中几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组分EOC和DOC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蔗糖酶活性与DOC含量之间相关系数最高(r=0.907),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蔗糖酶可以作为表征因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导致湖滨带湿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效果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黔中岩溶地区土壤CO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岩溶地区土壤CO2 的δ13 C值低于大气CO2 的δ13 C值 .在地 气界面层 ,土壤CO2 的δ13 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地 气界面层以下 ,土壤CO2 的δ13 C值基本不变 .植被类型影响土壤CO2 的δ13 C值 ;草地植被下土壤CO2 的δ13 C值存在季节变化 .同位素示踪表明 ,大气中的CO2 对下部土壤气中的CO2 有较大的贡献 .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永强  唐艳鸿  姜杰 《中国科学D辑》2006,36(12):1140-1147
青藏高原草地碳动态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采用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ENTURY模型4.5版本探讨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0~20 cm)在1960~2002年间的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分异特征. CENTURY模型模拟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表层有机碳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从1960~2002年, 8个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年际的波动, 变化幅度随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大; 青藏高原草地有机碳总量和主要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总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 而以1990~2000年期间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 在这期间主要生态系统有机碳总量都呈现出先上升而后迅速下降的变化.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区域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降低的地带性分异, 同时在东北和东南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异特征. 该研究表明: 近40年来青藏高原典型草地生态系统随气候变动有比较敏感的响应, 同时, 在假定生态系统生理特性不变的条件下, 近10年来的气候变动增加了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排放速度.  相似文献   

8.
高寒草甸土壤组分碳氮含量及草甸退化对组分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原生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封育系统和重度退化草甸为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技术将每个土样分为2个组分:轻组和重组,分别分析每个组分的有机碳和全氮浓度,研究高寒原生嵩草草甸土壤密度组分碳氮数量和性质、检验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轻组和重组中碳氮含量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如下:(1)高寒嵩草草甸原生植被土壤表层重组和轻组的碳浓度分别为3.84%和28.63%,氮浓度分别为0.362%和1.192%,重组中C:N为10.60而轻组中的碳氮比为23.80;(2)从各组分中有机碳占全土有机碳的比例看,重组中的有机碳占明显优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组碳的比例由78.95%(0~10cm)上升到90.33%而轻组碳的比例由21.05%(0~10cm)下降到9.68%;(3)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导致表层土总有机碳由47.47g·kg-1下降到17.63g·kg-1,其中重组碳含量由37.31g·kg-1下降到16.01g·kg-1,轻组碳含量由10.01g·kg-1下降到1.62g·kg-1,即按照土壤组分碳氮含量计算,重组碳流失了57%,轻组碳流失了84%;同时重组氮流失了43%,轻组氮流失了79%;(4)轻组中碳氮流失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草甸退化导致轻组本身碳氮浓度降低,而是由于土壤中轻组绝对数量降低导致的.重组中氮的流失远低于碳的流失,这可能暗示重组在保护氮的方式上与有机碳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9.
研究湿地底泥污染特性及水-土界面边界层性质是明确大型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内源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典型人工湿地为例,通过综合布点垂向分层监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明确底泥污染特性,分析水-土界面边界氧化层现象、性质及形成机理,探讨其性质成因.结果表明:与湖泊类似,长期运行人工湿地底泥也会产生氧化层,垂向由上到下分为氧化层、污染层、过渡层和健康层;运行6年的湿地底泥可形成厚约1 cm、无明显臭味、棕黄色可塑状的氧化层;与污染层相比,氧化层色味变淡、流动性减弱,含水率、d(0.9)、亚铁、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降低7.20%、54.04%、54.59%、17.89%和7.00%,氧化还原电位和总磷含量分别升高150.41%和18.17%;氧化层是由氧化、沉降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底泥表层氧化态微环境,其中上覆水溶解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氧化层致密程度,降低氧化层有机质、总氮含量,上覆水悬浮物浓度越高、水深越深越有利于增加氧化层厚度.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盆地RH孔近80万年来δ13Corg气候特征的频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敬禄 《湖泊科学》1997,9(3):211-216
运用最大熵谱方法,对若尔盖深钻800kaB.P.以来有机碳同位素序列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1)0-800kaB.P该地区存在有准80ka,60ka,41ka和20ka的周期,其中41ka和20ka的周期来米氏计算的地倾角及岁差周期较一致;2)0-480kaB.P,以100ka周期为主,其次为41ka和20ka,与米氏计算的各天文周期相一致;3)480-800kaB.P.出现有115ka,33k  相似文献   

11.
南四湖沉积剖面中色素与有机碳同位素特征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泊沉积物中的色素含量与种类是研究湖泊初始生产力的湖泊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有机碳同位素比值反映了沉积有机物来源信息。本文在对南四湖沉积剖面中总有机含量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有机碳的同位素比值,同时通过剖面中色素指标的分析,揭示该湖泊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南四湖成湖时代为2.45kaB.P.,成湖水体主要来自黄河泛滥;其次,南四湖东西沉积环境差异较大,西部(微山湖)主要受黄河泛滥影响,东部(独山湖  相似文献   

12.
安宁河断裂带土壤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磊  刘耀炜  包创  郭丽爽 《地震学报》2019,41(2):249-258
对安宁河断裂带地表破裂带土壤的总汞(THg)、总有机碳(TOC)和主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庙和紫马跨地表破裂带测线上,土壤THg与土壤气Hg含量的峰值位置较为一致,能够指示出断裂带释放Hg的通道位置。小庙、羊福山、野鸡洞和紫马跨地表破裂带土壤垂向剖面上THg与TOC的相关系数表明,TOC是影响土壤THg含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壤THg与TOC,THg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相关系数以及THg含量的垂向分布模式,识别出安宁河断裂带土壤THg剖面的干扰来源、背景来源和断裂带脱气来源,为分析Hg的分布特征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阳澄湖近代沉积物的古湖泊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阳澄湖两上短柱状样进行了地上代以及各种环境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湖底沉积物由被长期沉积间断所分割的3个岩性层组成:下部层C属再沉积的更新世晚硬土层;中部层B为全新世沉积;上部层A为近100年以来的表层沉积。对层A的详细分析显示,本世纪以来,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金属元素,营养元素和色素的沉积通量明显提高,说明湖泊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南雄盆地两个白晋垩-第三系(K/T)剖面恐龙蛋壳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在 K/T交界过渡的大约 150 ka期间内, δ~(18)O出现了多次向正值偏移,说明当时曾出现过至少 3次年平均气温在 27℃以上的相当严重的干燥气候.蛋壳δ~(13)C值在-8.37‰。~11.60‰之间,再加上因新陈代谢作用富集了16‰,表明由这些蛋壳所代表的恐龙可能以δ~(13)C为~24.3‰~27.60‰的C_3型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然而,在K/T交界过渡期间蛋壳δ~(13)C相对亏损(约1.3‰)可能间接说明当时曾有过较长时间大气CO_2浓度的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出露时间下洞庭湖洲滩土壤及生态系统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延  靖磊  杨萌  史林鹭  吕偲  雷光春 《湖泊科学》2018,30(6):1664-1671
于2015年1月洞庭湖枯水期,针对不同出露时间下的洲滩,调查其土壤理化性质,并利用LI-8100便携式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监测其生态系统呼吸.结果表明:在洞庭湖枯水期,洲滩出露后,洲滩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随出露时间增长而先升高后降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洞庭湖枯水期洲滩生态系统呼吸强度的最重要影响因子.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出露时间增长而提高,洲滩生态系统呼吸强度随之提高,并在洲滩出露约60天后达到最高值.出露洲滩生态系统呼吸通量均值为0.72±0.55 μmol/(m2·s),超过杨树林地、芦苇地和农田地,成为洞庭湖区冬季CO2排放最活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入湖河口湿地四种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奎晓  陈开宁  黄蔚  施娴 《湖泊科学》2012,24(6):849-857
对江苏省溧阳市大溪水库的洙漕河河口湿地中香蒲、水蓼、灯心草和芦苇四种植物生物量、氮含量及植物群落的土壤氮素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地上生物量、地上组织氮含量、地下生物量、地下组织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烧失量(LOI)、总氮(TN)、硝态氮(NO3--N)在垂直分布上表现为由表层向下减少的总体分布趋势,铵态氮(NH4+-N)浓度的剖面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四种植物群落土壤氮浓度各不同,但均大于对照,以有机氮为主,说明湿地具有一定的储氮能力;不同的植物群落影响湿地氮素的分布.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LOI与TN、NO3--N和NH4+-N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无机氮构成比例较小,仅为1.41%,表明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土壤氮浓度与植物生物量及组织氮含量相关性不大,说明土壤氮形态浓度不仅受到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受到植物根区环境、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年际水文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自然水文节律的改变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为探究湿地水文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鄱阳湖洲滩湿地3种典型植被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苔草(Carex cinerascens)下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等土壤活性特征进行连续3年的实验监测,分析年际水位变化对不同植被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水年显著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可利用性(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水解酶活性,表明丰水年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水文条件也能通过影响湿地植被生长改变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对植被下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诸多土壤理化因子中,可溶性有机碳是驱动微生物活性变化最关键的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由植被类型所代表的长期水文累积效应对湿地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活性的调节作用大于单纯的年际水文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削减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Fenton(Fe^2++H2O2)试剂在有机污染废水和土壤原位修复中的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Fenton试剂也能很好地去除黑臭水体中的色度和浊度,但其氧化沉积物有机质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探究Fenton试剂对黑臭水体沉积物的氧化效果,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用Fenton氧化法对黑臭河道沉积物进行处理,考察氧化过程沉积物特征和性质的变化;分析覆水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并和H2O2体系(无Fe^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enton体系显著提高了沉积物与上覆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对黑臭河道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效率.在温度为28℃、H2O2为20%Q(Q为体系中沉积物有机质完全矿化的理论H2O2用量)和Fe^2+∶H2O2(摩尔比)为0.5∶1时,反应1 d,酸挥发性硫化物去除率为70.13%,沉积物总有机碳减少了22.14%,总有机氮减少了87.60%,生成了较多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由于铁对磷的钝化,沉积物中溶解性反应磷含量大幅减少.H2O2体系的氧化速度较Fenton体系慢,覆水后对体系中的Eh提高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Fenton体系会降低上覆水的pH,释放较多的铵态氮.需要联合其他技术(如微生物法),强化水体中有机质和氨氮的降解,以取得理想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σ(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α(dσ/dt)-q/ερ,其中α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ε为介电常数,ρ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τ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αM0[ερ/(τ-ερ)](e-t/z-e-t/ερ).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Δσ满足τ=D/D′=(Δσ/σ0)(a/β).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ε及J=F/ρ′得到.若ρ′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地区桉树种植区周边水库冬季水体泛黑现象频发,桉树砍伐残体(尤其是叶)浸出液中富含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单宁酸与铁、锰、硫化物等一系列反应是其主要致黑原因,然而目前致黑物质对水库泛黑的贡献程度和途径仍不清楚.为了模拟桉树叶浸泡对水库黑水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选取夏季水体未泛黑期(水体热分层稳定)进行室内浸泡实验,测定每6 h上覆水体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透光度等理化指标,分析DGT有效态铁、锰、硫和DOC、单宁酸浓度分布规律及迁移转化特征,计算沉积物-水界面处Fe2+、Mn2+、S2-表观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桉树叶浸泡明显消耗水体中的DO,且显著影响水体Eh与透光度.此外,透光度与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8~0.978).桉树叶浸泡释放大量DOC和单宁酸,其中单宁酸浓度远超有氧马尾松组,其上覆水中浓度分别达到23.9、26.0和34.0 mg/L,说明桉树浸泡为黑水形成提供了重要的DOC和单宁酸来源.桉树叶浸泡后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DGT有效态Fe浓度均明显增加,深层沉积物间隙水中DGT有效态Fe浓度明显下降,且其表观扩散通量均为正值,说明深层沉积物中Fe向沉积物-水界面迁移,为黑水形成提供了重要的Fe来源.研究结果可为解决我国南方地区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水体突发性泛黑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