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名词解释     
1.有机碳丰度——有机碳是地质体中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但不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刚石、石墨等无机碳。有机碳丰度即有机碳含量的多少,它可直接用来代表地质体中有机质的丰富程度,也是评价生油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可溶有机质——指可以用有机溶剂(如氯仿、苯、甲醇等)从沉积岩中抽提出来的那部分有机质。不同的溶剂抽出的可溶有机质的质量可能不同。在有机地化中常将氯仿抽提物称为“氯仿沥青A”,它是衡量岩石中有机质质量的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2.
范明  刘文汇  郑伦举  胡凯 《沉积学报》2007,25(5):774-777
通过模拟实验,对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生气的模式及产物特征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分散于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在高温热裂解演化过程中,其产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碎屑岩而言,当分散可溶有机质丰度小于0.3%时,裂解产气率与岩石中分散可溶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大于0.3%时几乎不变,而碳酸盐岩中分散可溶有机质产气率与分散可溶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赋存于两类不同岩石中的分散可溶有机质的裂解气的及干燥系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岩石对类烃气体的选择性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陆深钻超高压变质岩中可溶有机质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可溶有机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沉积岩中。研究超高压变质岩中有机质有助于探索和研究超高压这种极端地质条件下有机质的来源、分布、保存和演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大陆深钻超高压变质岩中可溶有机质含量非常低,为防止泥浆、钻井液及碎样、提取、分析等过程带来污染,尽可能获取岩心样品原始的有机质信息,提高样品可溶有机质的提取效率,本文采用超声-试剂、超声-有机试剂等清洗手段消除可能污染,利用索氏抽提、超声抽提等连续抽提的方法提高抽提效率,并与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类型进行对比研究,确保岩心抽提有机物为样品原始有机物,为进一步研究超高压变质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提供前提保证。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晶包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晶包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应用范善发,周中毅,解启来,潘长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晶包有机质,塔里木盆地,二次生烃,生物标志物碳酸盐岩的可溶有机质主要为沥青A和晶包有机质,前者是用溶剂抽提碳酸盐岩样品获得...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样品。然后,分别对这3种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发现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除了吸附于矿物表面外,还吸附于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层的层间,后者主要为碳数相对较低的饱和烃类。这一发现对认识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对烃源岩评价和探讨泥质烃源岩烃类的初次运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样品。然后,分别对这3种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发现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除了吸附于矿物表面外,还吸附于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层的层间,后者主要为碳数相对较低的饱和烃类。这一发现对认识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对烃源岩评价和探讨泥质烃源岩烃类的初次运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烃源岩的矿物组成可能会对可溶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烃源岩的生排烃行为以及页岩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本文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两个低熟湖相泥质烃源岩进行了分级抽提实验,获取了烃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依次为:呈游离态的和以物理吸附在干酪根或矿物表面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与碳酸盐矿物紧密结合或被其包裹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C")、与硅酸盐矿物或干酪根紧密结合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E")。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各种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族组成、饱和烃以及极性化合物的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两种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都约占总可溶有机质的90%左右,且氯仿沥青"A"和氯仿沥青"E"含量可能与总有机碳含量有关。不同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在族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自氯仿沥青"A"至"C"再至"E",饱和烃和芳烃含量依次下降,而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依次上升,这可能与不同矿物基质对可溶有机质的选择性吸附或富集作用差异有关。FT-ICR MS分析结果显示:中性含氮化合物主要富集在氯仿沥青"A"中,而氯仿沥青"C"和"E"中的极性化合物主要为各种强极性的含氧化合物。本工作对揭示低熟湖相泥质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机质成熟过程中,可溶有机质在页岩中赋存状态的演化规律对于深入了解页岩油气的储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压机半封闭体系,对低成熟的鄂尔多斯长7段页岩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高压热模拟实验研究,获取了一系列成熟度梯度(0.7%VRo3.5%)的页岩样品。通过混合溶剂(CH_2CL_2﹕CH_3OH=93﹕7)进行索氏抽提,结合低压N_2和CO_2气体吸附实验对抽提前后页岩孔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去除可溶有机质的页岩的TOC含量、吸附烃S_1、热解烃S_2、氢指数IH在成熟阶段(VRo2.0%)都有明显的降低,但在过成熟阶段(VRo2.0%)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可溶有机质对微孔的影响可能以覆盖遮掩为主,对页岩孔体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介孔和大孔部分,但对页岩比表面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微孔和介孔范围。  相似文献   

9.
未成熟油气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熟油气是指那些埋藏深度浅于成熟门限深度的沉积有机质生成的油气。该类油气由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直接衍生和干酪根早期热降解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条件,包括有利于有机质堆积和保存的环境、良好的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高、富含有利于早期成烃的特殊组分、并长期处于低演化阶段等。  相似文献   

10.
杨殿忠  夏斌 《地质论评》2004,50(2):218-222
本文利用采自吐鲁番-哈密盆地西南部的样品,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有机质抽提及分离实验,即①利用氯仿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②利用CS2-NmP(二硫化碳-N-甲基-2吡咯烷酮)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③腐殖质提取及分离实验。以上有机质抽提物及分离物分别做铀含量测试。通过实验发现,按以上实验顺序.岩石有机质提取物或分离物中铀含量依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腐殖质中分离出的黄腐酸(Fulvic acids)中铀含量最高,说明在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主要是腐殖质和沥青质)的吸附作用起到部分作用.起最主要作用的是黄腐酸,而且与铀酰离子是以络合(或螯合)形式进行迁移。通过实验和分析,作者认为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的络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在铀的迁移过程中是紧密相联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两种作用。在铀的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黄腐酸(Fulvic acids)和腐殖酸(Humic acids)分别起到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煤中干酪根在热演化中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中干酪根的不同抽提方法对热演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影响,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阳霞侏罗纪煤中的可溶有机质采用不同的抽提方法得到部分干酪根,并对其在不同热模拟温度下的结构组成变化特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干酪根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脂族结构、芳香结构、含氧官能团。随热演化进行,脂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不断脱落,芳香结构不断发生缩合。通过三个系列的比较发现,不同抽提方法导致了初始状态烃类含量的不同,因而红外光谱参数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三个系列随热演化程度的进行,从Ⅲ1型干酪根转变为Ⅲ2型干酪根,生油能力降低,主要为生气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属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煤碎屑岩中。容矿层岩石中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可溶有机物、酸解吸附烃在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的岩石中含量大小不同,尤以矿石带含量最高。矿石有机质母质类型为腐殖型,处于未成熟演化阶段,酸解吸附烃为煤成气型。统计计算表明:容矿层中铀和可溶有机物、酸解吸附烃含量之间具明显的相关关系。分析了有机质在砂岩型铀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容矿层中有机质在含氧环境下分解的产物利于铀在水中的溶解和迁移,而在缺氧条件下分解的产物,构成铀沉淀的还原和吸附地球化学障,在铀的成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潜江凹陷潜江组3_4段第10韵律(Eq3■)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赋存空间及其影响因素,采用XRD、索氏抽提、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TOC测试、热解等手段,以抽提前后页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为基础,揭示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赋存空间、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进而探讨影响页岩孔隙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页岩中可溶有机质主要赋存在粒间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中。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页岩孔隙结构分为2种类型,一种以四周开放的平板状孔隙为主,孔隙多为宏孔(孔径50 nm),抽提后孔隙结构未发生改变,仅增加了部分介孔-宏孔;另一种孔隙类型较为复杂,多为开放型圆柱状及平板状孔隙,存在较多的宏孔(孔径50 nm),抽提后小孔径(孔径2~10 nm)孔隙增加较多,孔隙结构更为复杂。石英及黏土矿物的存在促进了微孔及介孔的发育,有利于可溶有机质在微孔以及介孔中的赋存,白云石促进了宏孔的发育,有机质主要赋存于生物成因的白云石粒间孔内。  相似文献   

14.
深源花岗岩中的碳氢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贻善  刘家齐 《地球化学》2001,30(5):445-449
利用石油地球化学的溶剂抽提和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北京延庆碓臼峪花岗岩(深源花岗岩)样品中的可溶有机质,同时用高温处理过的石英砂进行空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两个花岗岩样品中均存在少量的高碳数碳氢化合物,且具有相同的成分特征。这为自然界存在深源的长链碳氢化合物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解释花岗岩浆演化晚期水热流体中短链羧酸的成因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前期研究表明大陆深钻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岩石的峰期变质温度达680-850℃,压力高达1-3GPa,如此高温、高压,理论上已接近和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石油死亡线,也就是说大陆深钻孔区超高压变质岩存在有机质的可能性比较小。然而,本课题通过排除大量钻井液、泥浆、添加剂以及样品分析等过程的污染,建立起特殊样品制备和检测方法,从大陆深钻孔区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中检测到了微量可溶有机质和不可溶有机质。从而为大陆深钻孔区超高压变质岩中存在有机质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还通过对可溶有机质、不可溶有机质的特征研究如生物标志物姥姣烷、植烷和干酪根、岩心样品的Rock-Eval热解分析和有机碳分析,以及与无机成因假说对比研究认为超高压变质岩中有机质的成因为有机成因。  相似文献   

16.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干酪根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成君 《地质论评》1996,42(3):268-274
本文对西成矿田中泥盆统内含有机碳岩石中干酪根分析,认为该区内的干酪根主要由镜质体,壳质体,藻质体,惰质体,惰质组和矿物质组成,属于腐植型干酪根,颜色从淡黄到黑色,从西向东颜色加深,R0值也有同样的趋势,说明在矿区内成熟度不一致,热解分析发现S2峰有分叉现象,经过氯仿抽提后分叉消失,从可溶有机质的色谱分析中发现有大量氮硫氧化合物,证明分叉现象可能是由氮硫氧化合物引起。R0值越大,反映出干酪根的再改造  相似文献   

17.
广泛分布在烃源岩及输导通道中的分散可溶有机质作为一种新的气源逐渐受到重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不仅关系到原油的消耗, 还关系到天然气的资源评价结果, 因而定量评价这一过程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对比了传统成烃模式与考虑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模式的异同, 建立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的地质模型, 初步计算了塔里木盆地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成气量。指出分散可溶有机质这一气源使得地层成气区域突破了烃源岩的分布范围, 成气中心向构造高部位偏移, 成气期推迟。计算得到塔里木盆地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模式中源内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气与源外的比例为1:2.88, 在成气晚期白垩纪末至现今这一阶段油裂解成气量为799 千亿m3, 是传统油成气模式的4.23倍。  相似文献   

18.
宁强碳质球粒陨石可溶有机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二氯甲烷抽提宁强碳质球粒陨石中的可溶有机质,经色谱、色-质谱分析鉴定后,发现有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烯烃、萘、甲基蒽、甲基萘等有机化合物。采用实验室内防止人为污染、空白试验对照和多次分析等方法,证实这些化合物并非室内污染所致,应是陨石自身存在的有机物质。此外,讨论了这些有机质的可能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取自东营凹陷地区泥页岩样品进行了逐次抽提处理,使用小角X射线散射表征技术对处理前后样品进行介孔分布特征表征和分析。结果显示,正己烷溶剂抽提效果较弱,极性较强的氯仿、甲醇/丙酮/氯仿混合溶剂及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能够萃取出孔隙中赋存的有机质,二硫化碳/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溶剂由于极性太强对孔隙进行改造和破坏。经溶剂抽提后样品主峰位置分布在10 nm左右,最可几孔径值和中值孔径尺度分别介于6.7~14.5 nm和15.9~22.9 nm之间,细介孔体积百分比分布在9.5%~32.3%范围内。在泥页岩生烃阶段,粘土矿物为油气储存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高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的泥页岩对应的介孔分布曲线向更小孔径处集中,细介孔体积百分比与分形维数参数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见与粘土矿物有关的孔隙比表面趋向于粗糙化,比表面积趋大,为油气的赋存提供有利的条件。自然演化样品及热模拟样品介孔分布表征揭示了泥页岩从低成熟向高成熟热演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细介孔体积占介孔总体积百分比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粗介孔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0.
在海拉尔盆地外围及周边地区选取了31块侏罗系野外烃源岩分析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的抽提和岩石热解分析;针对该区侏罗系烃源岩,共对17口井岩心进行了取样地化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烃源岩氯仿抽提物及重要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展了定性与定量检测,目的是对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评价,为下一步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外围及周边地区的侏罗系部分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应具备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总体属于淡水-半咸水环境,有机质类型多样,成熟度普遍较高.甾类化合物中以规则甾烷为主,沉积物中具有较高丰度的以五环三萜烷为主的三环萜烷化合物,显示了其应以藻类生源为主,高等植物为主的陆相沉积中的相对含量则较低.伽马蜡烷的含量普遍很低.OEP呈偶碳数优势,并且缺失高分子正构烷烃,说明烃源岩成熟度演化早期受到了微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