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地理系阪口丰教授和芬兰国家地质研究所泥炭学家拉帕拉伊宁(Eino Lappalainen)、杜依迪拉(Helmer Tuittila),分别于1981年8月1日至15日和1981年8月29日至9月23日来我国考察访问。在华期间,与长春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同探讨了有关学术问题,参观了我国有关科研单位和大学,以日本的泥炭地、泥炭地学基础诸问题、芬兰泥炭的野外研究方法等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在东北和华东等地进行了泥炭沼泽考察。  相似文献   

2.
瑞典是泥炭沼泽广布,泥炭沼泽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国家。基于实地考察、交流与文献整理,分析了瑞典泥炭沼泽分布与成因、泥炭沼泽研究、利用及保护状况。早期的瑞典沼泽学者在泥炭沼泽分类、演化及沼泽植物地理学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瑞典在泥炭沼泽的利用与保护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别是泥炭沼泽合理利用与保护及恢复并举,值得我国湿地管理部门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际泥炭学会(IPS)第四和第二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21日至25日在苏联明斯克举行。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泥炭的性质及其利用前景。参加会议的有奥地利、加拿大、中国、捷克、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芬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爱尔兰、荷兰、挪威、波兰、瑞典等128位科学家和泥炭工作者以及苏联代表148人。国际泥炭学会第四专业委员会的讨论内容是:泥炭和腐泥的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特性;生理活性物质;生长刺激素;医药制剂及有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第二专业委员会讨论内容是:为了工业、农业以及园艺等目的,关于泥炭  相似文献   

4.
王涵  吴林  薛丹  刘雪飞  洪柳  牟利  李小玲 《湿地科学》2020,18(3):266-274
泥炭藓泥炭沼泽多分布于冷湿的寒温带地区;亚热带亚高山地区降水充足,气温相对较低,部分山间洼地也发育有泥炭藓泥炭沼泽,分布在亚热带的泥炭藓泥炭沼泽更为珍稀。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对湖北省恩施市太山庙林场泥炭藓泥炭沼泽进行了野外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有22处泥炭藓泥炭沼泽,其泥炭层厚50~110 cm,呈斑块状分布在地势低洼处,总面积为39.59 hm2;在泥炭藓泥炭沼泽中,全年水位在-17.65~-0.34 cm之间波动;在泥炭藓泥炭沼泽中,0~50 cm深度土壤的pH为3.92~4.30,土壤的酸性较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pH和容重增大,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在减小;0~5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碳质量比为246.51~283.30 g/kg,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为33.97~77.64 mg/L,全氮质量比为8.19~12.71 g/kg,碱解氮质量比为436.22~741.35 mg/kg;在泥炭藓泥炭沼泽中,共有植物33科42属52种;优势植物主要为杜鹃花科、蔷薇科、禾本科、莎草科的植物;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苔藓层的植物盖度分别为(75±16)%、(46±18)%和(92±8)%;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为1.83 kg/m2,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苔藓层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分别为(0.42±0.13) kg/m2、(0.032±0.015) kg/m2和(1.38±0.42) kg/m2。  相似文献   

5.
1980年6月29日至7月29日,我们作为中国科学院泥炭资源考察组访问芬兰,受到了芬兰国家地质研究所和有关研究机构、大学、工厂、农场的热情接待。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晚更新世末冰川退却时残留下来的冰碛湖和洼地以及冷湿的气候,为沼泽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国泥炭沼泽面积达974.2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2%。泥炭储量约1000亿立方米,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6.
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10日、7月4日、8月4日、9月7日和10月12日,在天然泥炭沼泽和排水泥炭沼泽(指经过排水的泥炭沼泽)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和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土样的理化指标,分析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质量比为344.57~405.84 g/kg,其比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25%左右;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略大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分别为0.83×10~3~1.56×10~3nmol/(g·h)和0.26×10~3~0.38×10~3nmol/(g·h),其显著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为1.49×10~3~8.28×10~3nmol/(g·h),9月7日和10月12日其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因为泥炭沼泽单位面积的碳储量高,所以其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开展全国性的泥炭沼泽调查起步较晚,构建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技术体系十分紧迫和必要。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不小于1 hm~2湿地的排水和复湿"操作系统的相关规定,从调查技术路线、调查斑块区划、泥炭沼泽边界范围的界定、调查内容指标、植物样方和土壤采样点设置、生物量调查、土壤调查、样品处理等方面,构建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和监测技术体系,对未来规范泥炭沼泽碳库调查与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泥炭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是未完全分解和已分解的有机残体(主要是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现代沼泽地仍在积累着的泥炭,叫裸露(或表露)泥炭,亦即现代泥炭沼泽,如沼泽已消失,泥炭被埋没于地下,则称为埋藏泥炭。 泥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根据有关学科和我室多年的调查研究,经初步整理与分析,草成此文,望指正。  相似文献   

9.
从全球泥炭地分布来看.大部分泥炭地集中在北半球亚寒带和寒温带地区,与最后一次大陆冰川后退残留的丘岗起伏的冰积地形和冰川湖群边缘地带相吻合。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处于这一地带的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北欧、北美五大湖以北到加拿大哈德逊湾泥炭沼泽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泥炭沼泽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杰  王升忠 《湿地科学》2005,3(2):121-126
选择长白山区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泥炭沼泽,对其植被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植物群落的α、β多样性指数,探讨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泥炭沼泽中,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沿湖岸到湖心梯度上都呈现减少趋势,反映出在个体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被向着多样性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β多样性在此梯度上变化规律性不明显,说明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物种也随环境变化出现增减,但变化幅度不一;群落过渡地带,草本层α多样性大于群落内部,说明群落过渡地带植物多样性比群落内部更加丰富。在整个泥炭沼泽演替序列上,随着演替水平的升高,植物群落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这是由于处于较高演替阶段的沼泽,植物群落的草本层虽然物种较为丰富,但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从而使得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偏低。从植物群落的结构来看,随着演替水平的升高,呈现出草本层-(草本层 地被层)-(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因此综合来看,泥炭沼泽是向着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化,多样性丰富化的方向进行演替的。  相似文献   

11.
国外大气沉降泥炭沼泽档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因为沼泽表面水的流动是缓慢并且有限的,所以沉降至其中的物质依然基本保留在原处。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历史在泥炭累积时被保存。在最近20a期间,雨养泥炭沼泽被证明是痕量元素大气沉降富有意义的档案。尤其Pb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且Pb在泥炭芯中的非迁移性被很好地展示,其它元素也被指明保存在泥炭芯中。国外的泥炭沼泽沉积记录研究在某些方面非常深入细致,前期工作成为后续工作的铺垫,长年的积累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利用泥炭沼泽档案,人们对历史时期的环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在大气金属沉降的泥炭沼泽档案与泥炭地古气候反演方面;但稍显不足的是比较重视对“记录”的研究,而对“机制”的研究深度不够。  相似文献   

12.
借助现代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MAPINFO为基本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PBASIC为模型开发工具,ACCESS为后台数据库,POWERBUILDER为综合集成工具,在对现有大量泥炭资源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国泥炭资源地理信息系统(China Peat GIS)。该系统提供的泥炭资源GIS数据信息、多媒体信息、各种文本信息对于泥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相关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湿地国际网站2015年12月1日消息,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湿地公约(Ramsar)和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发布了一份全球泥炭地热点地图,倡议保护泥炭地、减少碳排放。该地图上标出了那些最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的泥炭地,这些地方因排水和退化导致的碳排放速度惊人。发布泥炭地热点地图标志着全球泥炭地在线地图工作的启动。在湿地国际的配合下,全球  相似文献   

14.
《湿地科学》2004,2(1):9-9
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湿地国际、甘肃省林业厅和全球环境中心(GEC)共同主办、甘肃省林业厅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局负责承办的“泥炭地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研讨会”将于2 0 0 4年7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 主要议题:①泥炭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现状与面临的威胁;②持续利用泥炭地资源和社区生活的选择;③泥炭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对策和技术;④泥炭地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等。2 会议议程:①7月7日至9日研讨会,每天2个主题,每个主题由特约发言人主讲后进行会议研…  相似文献   

15.
由国际泥炭学会(IPS)主持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泥炭会议,于1980年8月17至23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德鲁斯市举行。与会者共有77个国家500多名代表。我国首次派代表参加了这个会议,并以集体会员名义加入该学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泥炭地在众多的有限资源——能源、食品、纤维材料和自然区中的作用”。会议根据所提交的151篇论文、分成四个专业委员会宣读。即泥炭地的  相似文献   

16.
1994年8月9日至11日,在长春召开湿地环境与泥炭地利用国际讨论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国际泥炭学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办.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赞助.来自日本、爱沙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芬兰、爱尔兰和美国等国外专家26人,国内来自科研、大专院校、煤炭部、各地环保部门和生产单位等专家80人,共计106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9月5日至9日,第17届国际生物气象大会在风景如画的德国南部小城加米施·帕滕基兴城市议会中心大厦召开。会议由国际生物气象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teorolgy,ISB)主办,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科学技术联合会(COST)、美国、德国、日本和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大兴安岭摩天岭(47°22′23″N,120°38′45″E)雨养泥炭沼泽泥炭柱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表层PAHs总含量的质量比为1 874.4 ng/g,与国内外雨养泥炭沼泽表层相比,其污染水平相对较高。由于研究区气候冷湿,雨养泥炭沼泽中的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这和其PAHs含量的相关性较小。研究区样品中检测出的PAHs主要以2~3环的多环芳烃为主;由PAHs分子标志物指标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PAHs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森林火灾与大气远距离沉降;沉降的PAHs污染物是原油开采、石油生产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共同贡献。在距地表15~34 cm处,柱状剖面层的PAHs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1987年和1998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树木燃烧所致。  相似文献   

19.
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 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 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 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 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 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 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 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 cm和20~40 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 mg/L和22.20~66.71 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 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 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 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的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 cm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20.
泥炭地植物残体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恢复古植被、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生物代用指标。主要概述了泥炭地植物残体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古植物、古环境、测年及泥炭沼泽管理和恢复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残体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泥炭地植物残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残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