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多个(一般为三个或三个以上)GPS基准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以这些基准站中的一个或多个为基准计算和发播GPS改正信息,对该地区内的GPS用户进行实时改正的定位方式,称为GPS网络RTK,又称为多基准站RTK。除这些基准站外,通常还包括一个系统监控中心和若干用户构成。与常规(即单基准站)RTK相比,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覆盖面广,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可实时提供厘米级定位。总的来说,网络RTK的关键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准站的综合误差计算,主要是基准站的模糊度确定问题;二是流动站的综合误差消除与定位,即流动站的模糊度解算问题。当基准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区域CORS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连续运行参考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以这些参考站的一个或多个为基准,计算和播发误差改正信息,对该地区的卫星定位用户进行实时改正。近年来,随着CORS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及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北斗三频宽巷组合网络RTK单历元定位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三频超宽巷/宽巷模糊度波长较长从而易于固定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三频宽巷组合的网络RTK单历元定位方法。数据处理中心利用基准站实时生成并播发包含双差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改正信息的虚拟观测值;用户站利用载波、伪距组合及分步解算的TCAR方法基于单个卫星对、单历元可靠固定两个超宽巷或宽巷模糊度。最后利用已固定模糊度且噪声最小的宽巷观测值和内插得到的大气延迟改正进行实时动态定位解算。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提出的网络RTK单历元定位方法,用户站宽巷模糊度单历元解算准确率高于99.9%,统计的定位中误差平面为3~4cm,高程方向约为5cm。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PPP)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该文采用附加基准站改正信息的精密单点定位算法,开展了基准站辅助的区域实时PPP应用研究.依托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SDCORS),采用IGU预报星历和钟差产品获取实时卫星轨道和钟差改正,探讨站间距、不同基准站、单/双基准站等对区域实时PP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事后PPP单天解坐标为参考,基准站辅助的流动站实时PPP坐标分量和点位平均精度均可达到厘米级水平;流动站实时PPP定位精度与站间距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基准站的选择对区域实时PPP结果略有影响,附加双基准站改正的PPP相比于单基准站改正PPP的结果更优,点位精度平均提升约8.6%.  相似文献   

5.
多参考站网络的建立,为网络RTK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虚拟参考站技术是网络RTK的一种,它以众多的优势代表了网络RTK的主要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VRS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基准站间双差改正数的生成、虚拟观测值的生成和流动站处的定位解算3个方面,详细推导了VRS的数学模型;针对差分改正信息,提出了综合误差内插算法;最后,利用4个已知点的观测数据,结合编程计算,证明了文中VRS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为虚拟参考站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参考站网络的建立,为网络RTK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虚拟参考站技术是网络RTK的一种,它以众多的优势代表了网络RTK的主要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VRS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基准站间双差改正数的生成、虚拟观测值的生成和流动站处的定位解算3个方面,详细推导了VRS的数学模型;针对差分改正信息,提出了综合误差内插算法;最后,利用4个已知点的观测数据,结合编程计算,证明了文中VRS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为虚拟参考站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差观测的网络实时动态定位(RTK)方法通过提供每颗卫星的误差改正量,使网内用户获得与网络RTK方法等价的快速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当用户跨越连续运行基准站(CORS)网内由不同参考站组成的子网(参考子网)甚至跨越不同CORS网时,都能有效避免因所选取的主参考站变化而引起的模糊度重新初始化,从而保持观测时段内用户定位结果的连续可靠和跨CORS网服务时算法上的无缝衔接。通过对海上实测动态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定位精度、初始化时间与现有网络RTK方法在量级上的一致性,以及跨不同参考子网和CORS网时实现无缝衔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差误差改正数的长距离单历元GNSS网络RTK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会忠 《测绘学报》2015,44(1):116-116
<正>目前网络RTK系统中基准站间距一般为几十千米,基准站的建设不仅成本较高,而且选址要求也比较严格,如优越的观测条件、完善的网络通信和仪器安全等。目前的网络RTK系统一般需要一定的观测时间才能够启动系统和实现流动站定位,不能在单历元确定基准站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和完成流动站厘米级定位。而流动站一般都是采用双差误差改正模型对观测值进行误差改  相似文献   

9.
网络RTK精度高、时效快,但部分区域无法进行实时网络RTK。基于山西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建设的山西省快速精密定位平台,实现了基于基准站网的流动站双频GPS/BDS/GLONASS快速精密定位数据处理功能。从多系统组合解算、观测数据不同采样间隔和观测时长、野外大范围实测等多方面对该平台进行了精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可以解决山西省弱信号地区的快速、高精度、可靠定位难题。  相似文献   

10.
集成定位的大众服务是北斗产业化的主要方向,针对目前服务大众的传统单站差分定位技术基准站单一、作用范围有限、随距离增加定位精度降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多个基站差分信息,根据流动站到基准站的距离,通过加权方法内插出流动站的改正信息,利用改正后的差分信息进行差分网定位解算的方法。通过多基准站差分定位网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克服或降低了单基准站差分定位的不足,BDS单系统定位精度满足导航要求,大大提高伪距定位精度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RTK是利用多基准站观测值实现流动站附近的误差建模,其中包括对流层、电离层延迟和卫星轨道等误差。讨论了利用VRS技术实现网络RTK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包括将多基准站插值所得的双差大气延迟添加到非差模式的VRS观测值中,利用IGS的超快速星历中的预报部分改正广播星历误差和利用恒星日滤波改正VRS的伪距多路径效应。24 ...  相似文献   

12.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eiDou-3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3)已正式建成并提供服务,网络实时动态定位(real time kinematic,RTK)算法是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定位精度的主要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BDS多频多系统观测数据的长距离非差网络RTK算法。首先,通过顾及大气误差参数的多频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模型,确定长距离BDS参考站的多频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然后,利用准确确定的参考站间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通过线性变化得到各参考站的非差整周模糊度,并计算各参考站的非差观测误差。考虑长距离测站间观测误差空间相关性减弱的特点,根据误差特性的不同分离出参考站网分类的非差误差改正数。最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流动站的分类非差误差改正数,流动站通过非差误差改正数进行观测误差的改正和高精度定位。使用长距离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多频实测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BDS-3的定位精度相对于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BeiDou-2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BDS实时动态定位(RTK)的解算精度,文章研究一种基于非差观测模型的BDS单参考站RTK算法和非差改正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一种统一的精密定位数学模型,利用参考站的非差误差改正数以单颗卫星为对象进行误差改正:固定非差宽巷整周模糊度,并固定非差整周模糊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非差观测模型可实现BDS单参考站RTK定位,并获得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一、Trimble RTX技术简介Trimble RTX(Real-Time eXtended)实时差分扩展技术是Trimble新近开发的一种定位技术,它把多种创新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户能在地球表面或靠近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进行厘米级实时定位,能够在不采用基准站、电台或网络参考站链接的情况下,实现从亚米到厘米精度的GNSS定位服务。这种新定位技术以L波段卫星链路或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生成和交付的精确的卫星改正数据(轨道、时钟和系统偏差)作为基础,总体系统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针对GNSS多模接收机的应用,分析了GLONASS卫星信号接入GNSS系统中会产生群时延变化等相关问题。通过对GLONASS系统可能产生的半周模糊度、0.25周模糊度、硬件偏差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了RTK应用中的GLONASS伪距与载波相位偏差的6种有效解决方法。此方法包括了有效实时伪距与载波相位偏差校正补偿等。这些算法能够改进GPS+GLONASS+多模复用系统流动站接收机,使其在第三方基准站或网络系统的所有RTK应用中获得经过偏差改正的高精度的多星系统流动站接收机的性能。同时还提出了在站(或网络)接收机与流动站设备分属不同厂商产品的情况下,多模接收机系统伪距或载波相位测量过程中的差分偏差修正方法,进而提高GNSS系统的导航定位性能、作业效率和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以下简称GSCORS)运行中RTK测量、静态测量的测试方案,分析了该基准站网在RTK实时定位测量精度和RTK实时动态测量精度、静态测量精度,并进行了可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各项测试结果均优于设计指标,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为甘肃省省级CORS系统投入试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是卫星导航技术的一个分支,利用卫星信号中的载波相位差分可实现实时动态的精密相对定位,在导航与定位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RTK系统基准站、移动站和数据链三大组成部分和载波相位双差观测的基本原理,利用Lambda算法求解整周模糊度的关键技术,从卫星导航系统、信号传播、RTK系统等方面分析了影响RTK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论述RTK技术在导航与定位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基于单基准站的伪距差分定位方法中,随着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的增加,大气误差相关性减弱,定位精度将会降低的问题,该文采用网络伪距差分方法,利用网络将多个基准站的伪距改正数实时传输给流动站,并内插流动站改正数,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扩大差分范围。实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常规伪距定位精度,实现了实时分米级定位,可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导航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GPS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北斗二代的实施,GPS/BDS组合导航系统在各个行业领域和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国际海运事业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M)增加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星历电文并支持BDS载波相位差分应用使得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更加重要。本文介绍相对定位基本模型,单基站实时运态(RTK)与多基站RTK基本原理以及虚拟参考站(VRS)定位方法,通过采集GPS/BDS观测值,分析单基站RTK与多基站定位结果。结果表明,若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较短,多基站与单基站定位精度均能得到厘米级定位结果;在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较长时,GPS/BDS双频多基站RTK的定位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定位结果,可用性强。   相似文献   

20.
网络RTK的电离层折射估算与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目前几类电离层延迟模型,分析了其改正效果,针对网络RTK的特点,给出了一种适合网络RTK定位的电离层延迟估算和处理方法,首先对基准站网的垂直电子总量计算,然后内插用户站处的垂直电子总量,进行估算用户电离层延迟和改正。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取得较理想的网络RTK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