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字城市"研究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论述,总结提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设计了“数字城市”总体框架模型,最后对“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实现的一个重要节点 ,该文分析了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 ,提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体系———数字城市的基础研究、数字城市的实现技术以及数字城市的工程研究 ,最后论述了数字城市实现的关键性技术  相似文献   

3.
"数字黄河" 作为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框架,并依次论述了框架所包括的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设计、数字黄河的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更新能力、虚拟现实与仿真、科学工程的网络以及应用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字黄河"基础研究、建立"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示范和科学工程阶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实现的一个重要节点,该文分析了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提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体系-数字城市的基础研究,数字城市的实现技术以及数字城市的工程研究,最后论述了数字城市实现的关键性技术。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数字城市集成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论述了数字城市集成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数字城市的应用特点,结合城市信息化的现状和趋势,分别就数字城市的网络、应用、数据的集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集成方案:分析数字城市应用对网络传输的需求,指出网络集成应考虑的原则,依据此原则提出了网络集成的实现方案;将数字城市应用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对客户端的用户群进行细化,并针对不同用户分别提出用户端应用方案,对服务器端开发数字城市集成应用平台,实现数字城市的应用集成;分析城市数据的现状,讨论了数据集成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该文从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数字城市工程建设的角度,结合数字城市工程实践,综合城市建设领域,3S领域,测绘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对数字城市的研究成果,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数字城市的理论框架,数字城市的工程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数字黄河”科学工程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黄河”作为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框架,并依次论述了框架所包括的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设计,数字黄河的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更新能力,虚拟现实与仿真,科学工程的网络以及应用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字黄河”基础研究,建立“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示范和科学工程阶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三方面对建设事业信息化进行论述。指出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将有效推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凯文  李岩  黄建明 《热带地理》2004,24(4):311-315
根据数字林业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省级"数字林业"建设的原则.从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入手,提出一个典型的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及其建设内容与目标.最后还就数字林业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贵州"数字林业"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应用需要,对“数字林业”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根据当前贵州省林业管理实际,遵循数字化林业建设的原则,提出贵州省数字林业系统建设的目标、内容和系统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理视角的乡村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盈盈  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48-1259
在数字技术日渐渗透进日常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数字技术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对象,地理学研究出现“数字转向”。在以城市为主体的数字地理研究不断涌现之时,乡村也日益融入全球信息与技术网络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向乡村渗透,乡村的“数字化”研究理应受到重视。数字技术在多个层面影响乡村的发展,从城乡数字鸿沟、乡村重构和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三个角度梳理数字地理研究背景下数字技术对乡村的影响。城乡数字鸿沟是乡村数字技术研究关注的重点。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的城乡差异使得城乡数字鸿沟扩大,而乡村的数字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互联互通,缩减城乡鸿沟。乡村在与数字技术邂逅过程中,日益转变为混杂空间,数字技术重构了乡村性和乡村关系网络。在后人类主义的视域下,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身体的意义。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的身体实践能够反映乡村社会中人地关系互动的变化,也深化了对人类主体能动性的认识。呼应地理学的“数字转向”,研究从城乡、乡村和身体尺度思考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有益于从其相互联系中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为乡村研究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对于旅游流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区域尺度,因此以上海为例,将国内游客赴上海自由行作为对象,利用网络游记采集2018年上海自由行行程信息,扩充了对旅游节点类型的选取范围,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有向旅游流网络,研究国内游客赴上海自由行所形成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网络密度较低,网络核心-边缘区结构分层明显,但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②目前以核心城区的著名景点以及上海迪士尼乐园为核心旅游节点;③整体而言,网络中旅游节点重要程度的影响因素为核心节点的影响力、旅游节点自身的知名度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节点应如何提高自身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或是融入网络。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为案例,通过携程网采集数字足迹,运用集中指数、峰值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时空二元视角比较居民与游客两类典型城市游憩者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1)居民在夏季和秋季有明显的户外游憩倾向,通常选择在非节假日出游;游客出游时间的集中指数较高,季节波动性较强,容易在寒暑假和黄金周期间形成客流高峰;2)康娱休闲类游憩资源深受本地居民喜爱;游客更偏爱知名度较高的观光旅游类游憩资源;3)居民游憩网络密度较高,核心景点的辐射能力较强,不同区域景点之间联动明显;游客游憩网络呈现小范围、多中心的空间形态,市中心的多个景点占据了重要的核心位置,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但对其他资源的带动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2011—2017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空间DID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 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发展格局从“多点式”零星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但各城市发展层级差距仍未改善,长三角成为重要的数字经济高水平集聚区。② 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城市碳排放,通过引入“智慧城市”这一外生政策冲击进行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作用较强,位于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受数字经济的影响更大。③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在不同经济圈层内有所差异,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在1100km处外溢达到峰值。④ 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兴起和发展,地方日常生活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技术的干预,社会空间组织也因此受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地理学研究已呈现出“数字转向”的趋势,但有关数字技术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议题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此,论文通过梳理数字技术地理的研究理论演化,探讨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社会文化地理的重要价值,围绕空间治理、地方营造和时间性3个主要的研究议题梳理了面向数字技术应用的乡村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路径,探讨数字技术对乡村发展可能存在的干预潜力。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未来数字技术相关研究议题在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拓展方向,以期呼吁学界更多地审视数字技术嵌入而引起的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形理论定义了数字图像空间的拓扑元素及其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完备的保持拓扑等价性的层次表达数字图像的数学模型体系框架,并验证了层次表达结构中的Jordan曲线定理.同时,基于单元复形扩展模型,对SPOT影像实施了渐进式离散分割,有效地利用影像蕴含的空间信息,获得了比最大似然分类法更优的分割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字拓扑研究现状及其在GIS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拓扑主要研究栅格空间中离散几何对象的拓扑性质,这些性质在GIS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处理中非常重要。该文从图论、混合拓扑和公理型3方面对数字拓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和综述,并讨论数字拓扑在GIS领域的应用,指出三维数字拓扑和球面数字拓扑是数字拓扑在GIS中的两个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毛丰付  高雨晨  周灿 《地理研究》2022,41(6):1593-1609
数字经济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数字产业区位的研究则是长江经济带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994—2019年1375971家数字产业企业为样本,综合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呈现“东(略偏北)-西(略偏南)”的集聚发展态势。② 数字产业空间分布差异凸显,总体保持着“上下游城市>中游城市”的分布状态,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核心集聚分布特征愈发明显。③ 数字产业服务化趋势明显,制造型数字产业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区位分布主要聚集于下游的长三角一带;服务型数字产业则在全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节点,不断向外围蔓延的态势。④ 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信息化发展潜能两个维度的多种因素影响,前者对于制造型数字产业影响较大,而后者对于服务型数字产业的影响更加明显。此外,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