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差异新变化,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特点。作者选取1980—2012年人口增长数据,根据实际需要把辽宁省划分为61个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eoda095i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7个发展阶段对辽宁省人口增长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2年全省人口增长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反映出辽宁省各区域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总体相关性呈现出“较弱-较强-较弱-较强-较弱”的阶段变化特征;同时,LISA指数反映的人口增长的局部相关及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一大连所连接起来的轴线上、环渤海地区和距离沈阳较近的辽东部分区域,且集聚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赣南山地丘陵区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转型期,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耕地安全、空间冲突等问题日益突出。分析山地丘陵城市人地关系,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质量、为山地丘陵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认识基础。研究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在2001年、2012年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数据基础上,通过修正集中度构建了基于山地丘陵地区人口增长-建成区扩张耦合指数模型,利用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城市人口及建成区集中度呈现出典型的幂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则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集中度间的关联性显著增强,空间布局均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但二者由不均衡逐步趋于拟合,城市人口增长-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规模差异均较大;趋势线在东西方向上变化十分显著,南北方向上起伏度变化则进一步增大。2001—2012年,赣南苏区主导城市类型由人口增长型转变为人地协调型;而人口增长-建成区扩张耦合格局则以建成区扩张型城市为主,城市蔓延式扩张现象明显。研究立足各级城市人地发展现状,提出促进赣南苏区城市人地协调发展差别化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与人口变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涛  曹小曙  黄晓燕 《地理研究》2012,31(9):1661-1672
基于1988年、1998年、2008年陆路交通网络数据,借助GIS软件,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并采用GAM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09年期间陆路交通网络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公路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以穗-莞-深一线为最高,向外围逐渐递减;铁路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以广佛地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陆路交通网络发展主要受公路网络的影响,铁路在整个交通网络中所起的作用较弱;各阶段通达性提高幅度差异较大,存在递减效应,第一阶段(1988~1998年)通达性提高较第二阶段(1998~2008年)更为显著;公路交通、铁路交通与人口变化关系具有差异性,公路交通对人口变化的作用显著,三个时段内其对人口变化的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1.56%、48.07%、44.92%,铁路与人口变化的关系较为薄弱,但在1990年以后,随着铁路网络扩展以及铁路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与人口变化的关系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和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拟武汉市2000,2012年人口空间分布。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2000—2012年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方法可快速准确模拟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有向武汉市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具有"中间高周围低"的特征。3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武昌、硚口、江汉、江岸等中心区,"低-高"类型区主要出现在江河流域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分布的"高-高"类型区扩大,表明武汉市人口在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过程中远城区也形成了相应的人口集聚中心。  相似文献   

5.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近2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及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8.5及Geoda等软件平台,引入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42县(市)1980-2005年近25年的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动态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增长了近1.7倍,总体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特征,且为波动上升的动态过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2)局部区域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区域经济显著负相关的区域逐渐消失,正相关显著区域日趋加强,最终演化为低一低及高一高两种类型区在东北和西南集中分布格局,且差距不断增大,各类型区域面积消长在起始,震荡和稳定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3)区域经济增长的近邻效应不断增强,2004年低-低和高-高两种类型区域面积是1980的1.66倍,但经济空间集聚效应主要是由于低-低区域面积的迅速增加所致.(4)工业化初期阶段,矿产资源条件和区位因素及交通条件两大因素是促进区域经济空间集聚与演化的动力.文章最后探讨了流域经济空间关联特点及演化特征对区域经济集聚扩散过程、区域政策选择、空间开发模式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与机制。运用熵权法测算人居环境质量,以辽宁省14市为例,研究2005-2014年其人居环境的时间过程、空间格局、系统属性以及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时间分异特征。辽宁省10年间人居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离散程度特征;辽宁省人居环境大致分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的人居环境核心区,以盘锦和鞍山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过渡区,以及阜新和朝阳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起步区。(2)空间分异特征。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呈现出"屋脊"式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中部向两侧逐步递减的空间结构特征,在中部"屋脊"的南北两侧呈现出大连和沈阳两个高点;而且呈现出"双核""三元"式空间分异。(3)系统分异。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有明显的系统分异;系统时间分异,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系统区域分异,支撑系统、社会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为明显,居住系统、人口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小,环境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最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供给侧与需求侧要素以及人居环境的主体"人"是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系统分异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异与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甘肃省各县区1991-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县区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Moran’s I指数等,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软件,对甘肃省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异和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均呈西北低东南高,高值区围绕市区集聚的特点;甘肃省人口经济的地理联系密切,地理分布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偏差性,表现在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差异远大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差异;人口与经济匹配关系在空间分布上由分散转变为集中,总体来说不断趋于协调;从相关指数来看,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人口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弱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集聚与分化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核心问题。利用区域条件指数、城市指数、变异系数对辽宁城市核心要素的集聚与分化进行动态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辽宁城市人口、经济、社会与交通要素呈现出由沈阳经济区向沿海经济带集聚的态势,仅通讯要素呈现出反向发展特征;综合型城市人口、经济、社会要素集聚趋势显著,重工业型城市出现整体分化,轻工业型城市交通、资源型城市通讯要素出现明显集聚;辽宁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层面处于低首位分布状态,沈阳中心性不够明显,但在教育从业、医疗、客货运及邮电等方面垄断能力趋于增强;辽宁省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扩大趋势明显,人口扩大趋势较弱,各城市发展速度差距悬殊,相对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