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球藻的生长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体系中的主要初级生产力,具有生物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0:6n-3)的能力,海洋微藻脂肪酸的组成除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外,还随培养基的成份、光照、温度、pH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目前国内外已对众多种类的微藻脂肪酸(Fas)组成进行了报道,其中紫球藻(Porphyridium)以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营养要求简单、繁殖速度快、且生长过程中能合成高度不饱合和脂肪酸(PUFAs)、紫球藻多糖[1]、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等生物活性物质[2],引起了广泛的观注.  相似文献   

2.
紫球藻培养鲍幼体的饵料效果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紫球藻胞外多糖抗辐射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顾宁琰  刘宇峰 《海洋科学》2002,26(12):53-56
研究了单细胞红藻紫球藻(Porphyridium sp.)对^60Coγ-射线辐射后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紫球藻胞外多糖(Plysaccharide of Porphyridium sp.PSP)在体内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正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显著提高小鼠脾细胞增殖水平,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杀伤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活性。IL-2可以激活T细胞,增强NK细胞的活性,改善^60Coγ-射线辐射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对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小鼠的免疫功能达到甚至超过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红外线和植物生长物质对紫球藻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华山  林和 《热带海洋》2000,19(2):64-68
特定红外辐射能促进紫球藻Porphyridium purpareum生长;植物生长物质,即吲哚丁酸(IBA)、三十烷醇(TA)及其复配形式对紫球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繁殖等生理过程皆有促进作用;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物质最佳组合为TA1.0ug.ml^-1,IBA0.1ug.ml^-1(10:1)。  相似文献   

5.
均匀设计在紫球藻培养基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均匀设计的方法应用于紫球藻 ( Porphyridium cruentum) 培养基的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 U12(12 ×6) 均匀设计表对影响紫球藻生长显著的 4 种主要营养因素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以海水 3为 基 础 的 优 化 培 养 基 配 方 : NaHCO3: 2.755 g/L , NaNO3: 3.224 g/L , KH2PO : 0.035 g/L , VB12: 42.772 μg/L,VB1: 0.9 mg/L,Fe-EDTA: 0.11 mg/L,有效地提高了紫球藻的生物量产量和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6.
紫球藻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的水溶性色素粗提物经过固体硫酸铵沉淀和羟基磷灰石(HA)柱层析后,可以分离出较纯的B-藻红蛋白(B-PE),纯度(OD545nm/OD280nm)为3.0。测定了B-PE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以及紫球藻活体吸收光谱。B-PE在545nm和563nm各有一个峰,在498nm有一肩峰,与活体吸收光谱相比较只是最大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了5nm。  相似文献   

7.
紫球藻细胞破碎方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反复冻融法和超声波细胞破碎法分别对不同密度的紫球藻细胞进行了破碎研究,并通过细胞计数和藻红蛋白含量测定的手段对两种方法所得细胞破碎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温度的降低,细胞的破碎率明显增大,而藻液密度对破碎率的影响较小。超声波法对细胞的破碎率明显高于冻融法,其中占空比和破碎时间两个因素对细胞的破碎率影响较大,在占空比为50%、输出功率为150W和时间20min的条件下,紫球藻细胞的破碎率可达到87.4%,并且随着细胞破碎效率的提高,藻红蛋白的提取量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紫球藻的生物活性物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紫球藻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酸和多糖等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B-藻红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获得了产量和纯度均较高的B-藻红蛋白。  相似文献   

9.
利用添加0.5mg.L-1硒的人工海水(ASW)培养基培养紫球藻Porphyridium sp.UTEX 637,并采用试剂盒、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化学还原反应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硫代巴比妥酸(TBA)分析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着重探讨硒对紫球藻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明显促进紫球藻细胞的GSH-Px活性(p<0.05)。加硒处理组和未加硒对照组紫球藻的GSH-Px活性均在第15天达到最高;加硒组紫球藻的最大酶活性达到4.31个酶活力单位(U),为对照组的1.31倍。SOD和CAT的活性分别在第18天和15天达到最大值,但加硒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0.5mg.L-1硒对紫球藻的SOD和CAT活性影响不明显。加硒能明显降低藻细胞丙二醛的含量,加硒组藻细胞的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藻细胞的丙二醛含量降低了15.2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在培养液中添加亚硒酸来实现藻对无机硒的富集和转化,制备一种含硒的紫球藻(Porphyridiumsp.)胞外多糖(Se-PSP);通过DAN荧光法测硒含量及红外光谱,对硒是否结合在多糖上进行了初步探讨;用四唑盐比色法(MTT)研究了不同浓度含硒的紫球藻胞外多糖对3种体外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含硒多糖对腹水瘤S180的作用。结果表明含硒的胞外多糖含硒量约为0.015mg/g,40,80mg/LSe-PSP对3种肿瘤细胞SMMC7721、A549、A357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SMMC7721抑制程度最为明显。荷瘤小鼠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00mg/(kg.·d)Se-PSP可以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Se-PSP有可能成为一种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1.
紫球藻培养液光衰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影响光衰减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射光强的大小对光衰减过程没有关系,而对细胞浓度和培养液的深度有直接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紫球藻培养液中光照强度(I),紫球藻浓度(OD)及培养液深度(h)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较直观的数学模型ln(I/I0)=[-0.2813.ln(OD)-0.725].ln(h)-0.7745.ln(OD)-0.855来表达。  相似文献   

12.
紫球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紫球藻是多种天然产物的来源,特别是硫酸多糖。本文就近年来紫球藻生理活性物质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多糖和规模培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内容涉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和花生四烯酸(AA)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方法,三酰甘油(TAG)对高不饱和脂肪酸、半乳糖脂合成的贡献。紫球藻多糖具有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对单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2)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有明显的抗性,它能降低白来亨鸡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和改善蛋黄脂肪酸组成,改变雄性Sprague-Dawley鼠肠形态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紫球藻的规模培养包括采用室外成规模玻璃平板式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改进型气升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等。  相似文献   

13.
特定红外辐射能促进紫球藻Porphyridium purpareum生长 ;植物生长物质 ,即吲哚丁酸(IBA)、三十烷醇 (TA)及其复配形式对紫球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繁殖等生理过程皆有促进作用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 ,植物生长物质最佳组合为TA 1 .0 μg·ml- 1 ,IBA 0 .1 μg·ml- 1( 1 0∶1 )。  相似文献   

14.
紫球藻胞外多糖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闭微波法降解紫球藻胞外多糖。通过测定多糖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效果及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和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考察低分子量紫球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降解后的紫球藻多糖对OH·、O2-·和DPPH·的清除能力与浓度呈正相关性,它们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0.619,0.114和0.015mg/mL,表明紫球藻胞外多糖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溶液浓度在50~200μg/mL的多糖都表现出体外免疫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的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促进作用最大,其增值指数为1.72。200μg/mL的多糖对脾淋巴细胞的增值指数为2.11。  相似文献   

15.
紫球藻溶气气浮法采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溶气气浮法采收紫球藻细胞的可行性,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气浮操作参数对气浮采收效果的影响,确定合适的紫球藻细胞溶气气浮采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pH值,能够获得藻细胞絮体,从而为无絮凝剂添加的紫球藻细胞气浮采收创造了条件。确定的最佳溶气气浮工艺为:pH值10.1,溶气压力0.6MPa,溶气时间17h,溶气水进水流量60L/h,溶气水/原料藻液体积比1.0。在此条件下,紫球藻的采收效果很好,细胞采收率可达到90%以上,浓缩倍数可达到4左右。培养液藻细胞浓度的增加对细胞采收率影响不大,但会降低浓缩倍数。  相似文献   

16.
从紫球藻中分离纯化两种藻红蛋白(B-藻红蛋白和b-藻红蛋白),对它们的吸收光谱和电泳图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电泳图谱与文献报道的相同,但b-藻红蛋白的吸收光谱与文献报道的有较大的差别,表现在本研究发现b-藻红蛋白在545nm处有一吸收峰。在565nm处仅有一个吸收肩峰,而不是文献中报道的在545nm和565nm无前独立的吸收峰。通过比较B-藻红蛋白和b-藻红蛋白在不完全变性条件下的电泳图谱,发现B-藻红蛋白比b-藻红蛋白要稳定的多,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B-藻红蛋白含有γ亚基,而b-藻红蛋白不含有γ亚基,因为此为γ亚基有稳定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氮源(硝酸钠、氯化铵、脲和硝酸铵)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sp.)和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紫球藻和蓝隐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钠,在此条件下,实验结束时,2种微藻的F_v/F_m、rETR、qP、细胞密度和干重均达到最大值,而氯化铵则对其上述参数均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紫球藻分泌胞外多糖和合成藻胆蛋白的最佳氮源分别是氯化铵和硝酸铵,在此条件下,该藻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达到干重的29.0%和17.5%;有利于蓝隐藻分泌胞外多糖和合成藻胆蛋白的最佳氮源分别是脲和硝酸铵,在此条件下,该藻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达到干重的17.5%和18.8%。综合考虑生物量和活性物质含量,获取2种微藻胞外多糖的较理想氮源是脲,获取2种微藻藻胆蛋白的较理想氮源是硝酸钠。该结果为2种微藻的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0.25~3 mmol/L浓度的NaHSO3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violaceum)和0.06~0.96 mmol/L浓度的NaHSO3对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NaHSO3对紫球藻和蓝隐藻的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2种微藻进行生长和活性物质积累的最适NaHSO3浓度分别为0.5和0.12 mmol/L,此条件下,实验结束时,2种微藻的Fv/Fm、rETR、qP、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紫球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6.0%、19.1%、71.8%和69.0%。蓝隐藻的上述参数在NaHSO3浓度为0.12 mmol/L时则比对照组增加了60.8%、45.4%、60.0%和53.1%。另一方面,NaHSO3浓度为2~3 mmol/L时显著抑制紫球藻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NaHSO3浓度为0.48~0.96 mmol/L则不利于蓝隐藻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研究结果表明,适合紫球藻和蓝隐藻生长及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积累的最佳NaHSO3浓度分别为0.5和0.12 mmol/L,该研究为2种微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才被发现和定名,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放氧光合自养原核生物。由于其重要的生态、生理和系统发育地位,从一发现,原绿球藻的研究就成为一热点。在短短的10a内,原绿球藻的数量分布、种群动态、生长率和生产力、以及系统发育地位、细胞生理特点等各方面研究均获得了较快的进展。焦念志和陈念红1995年曾对原绿球藻的发现、分布、分类和生理学特征以及生态学意义作过综述,这里,作者仅就近几年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作一简要的介绍。1原绿球藻的分布原绿球藻最初的发现始于1979年Johnson和Si…  相似文献   

20.
在75g/L浓度的硫酸镁溶液中发现了一株生长良好的单细胞绿藻。为了解这株特殊微藻的系统进化学分类地位和潜在利用价值,本文结合了分子系统学方法和形态特征,并测定其不同盐环境下的光合效率,以探讨其对于硫酸镁盐的耐受机理。结果表明,基于该藻株18S及ITS r 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确认其隶属于胶球藻属。该株藻细胞为椭圆形、具有较小的长宽比、色素体多为分叶的2瓣和无明显胶被等特征与胶球形胶球藻较接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伪胶球藻株系和与地衣Peltigerales共生株系亲缘关系较近。对该藻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耐受特征做出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其对硫酸镁有着独特的单盐抗性,并可以耐受蒸馏水环境。这些特性表明该藻株有良好的抗杂藻污染特性,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