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计算陕北六县1960—1990年各年度牧草的生产潜力,分析影响牧草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探讨提高牧草生产力及草场资源合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金铸 《地理研究》1988,7(1):36-45
畜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天然牧草是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本文试图对影响牧草和牲畜的地理分布及生物生产力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地理》2005,28(4):559-55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近期启动了由新疆外专局审批的中澳“优良旱生牧草、饲草料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合作项目。应项目邀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研究所动物生产力组家畜系统部、全州畜牧系统负责人Geoffrey Saul教授和植物生产力组草地经济学研究部高级研究员Zhongnan NIE博士到我所访问考察。  相似文献   

4.
天山北坡中东段天然草地光谱植被指数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敬峰  王秀珍 《山地学报》1999,17(2):119-124
据1992-1994年天山北坡中东段各种主要天然草地类型混合牧草群落光谱观测资料,牧草产量资料分析发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光谱被指数都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出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天然草地光谱植被指数可以较了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产量差异,由于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牧草产量的年份,光谱植被指数也高,牧草产量低的年份,光谱植被指数也低。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7种人工牧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耗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华北平原不同气候条件下7种人工牧草的耗水规律。试验于2005-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牧草品种有一年生牧草黑麦(Secale cereale L.)、小黑麦(× Triticosecale Wittmack)、高丹草(Sorghum biolor × Sorghum Sudanense c.v.)、青饲玉米(Zea mays L.)和籽粒苋(Amaranthus paniculatus L.),多年生牧草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和串叶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L.)。结果显示,苜蓿的Kc值为1.08,其他牧草在0.79-0.94。不同气候条件下的Kc值大小规律为,越年生牧草:湿润〉干旱〉平常;一年生牧草:干旱〉平常〉湿润;多年生牧草:平常〉干旱〉湿润。本文建议青饲玉米和高丹草为夏季播牧草的优选牧草,籽粒苋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干旱和平常季节会减产一半以上。黑麦和小黑麦蒸是冬闲田种植的优选牧草,小黑麦因为耗水量较小,优于黑麦。苜蓿在干旱季节的表现优于串叶松香草,但当降雨达592.9mm以上反而会引起减产。该研究的结果能为牧草在华北平原的种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牧场防护林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牧场防护林是为改善草牧场小气候、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增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提高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其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草牧场防护效益的大量文献,综合论述了草牧场防护林气象效益、改良土壤效益、生物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草牧场防护林效益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文标  陈立新 《中国沙漠》2002,22(3):214-219
草牧场防护林是具有特殊作用、功能和意义的防护林林种。它不仅可以改善草牧场微域气候,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质量,提高草牧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且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20世纪以来对草牧场防护林的研究就已开始,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其研究日趋活跃。该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草牧场防护林的概念、功能、作用、特别是营造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草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技术进行了展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加强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降水,土壤水分,天然草场产草量之间建立的统计关系,来说明水分供应是影响牧草产量的重要因素,并依据降水和土壤水分与牧草产草量的关系划分出牧草生长中水分供给的正常,干旱等指标。  相似文献   

9.
策勒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当地牧草生长受强光、高温、干旱、土壤肥力低下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制约。本文以生长在策勒绿洲边缘的21种豆科牧草为研究对象,测定牧草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及其参数,比较21种豆科牧草的光系统II(PSII)特性,进一步分析本地区环境对不同牧草的影响。通过对牧草各荧光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牧草分为4组,第1组牧草(牧草型三叶草、驯鹿和敖汉苜蓿)初始荧光(Fo)、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C/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TRo/RC)和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值最高,而最大荧光(Fm)、PSII 潜在活性(Fv/Fo)、PSII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单位面积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单位反应中心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和荧光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o)最低;第4组牧草(农宝、甘农3号、和田大叶、牧歌、费纳尔紫花苜蓿、金皇后、新牧二号、苜蓿和新疆大叶苜蓿)Fo、ABC/RC、TRo/RC和DIo/RC值最低,而Fm、Fv/Fo、Fv/Fm、RC/CSo、ETo/RC和Mo最高;第2组牧草(阿尔冈金、皇冠、北疆紫花苜蓿、新牧一号、巨人苜蓿和苜蓿王)和第3组牧草(沙打旺、三得力和红豆草)的值趋于中间水平。结果说明:策勒绿洲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各组牧草均产生了一定的胁迫,对牧草PSⅡ的反应中心的活性及电子链的传递产生抑制,各组受到环境抑制的程度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4组牧草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在本地区种植,而第1组和第2组牧草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较大,PSⅡ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不适合在本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Yabello牧场是埃塞俄比亚博拉纳的一个半干旱地区的牧场,目前面临着草场退化的严重挑战。植被覆盖的变化、过度放牧和季节性变化极大地影响了Yabello牧场的牧草组成和生物量。本文评估了植被覆盖、放牧和季节对Yabello牧场的牧草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首先采用1 m×1 m的随机样方进行实验,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和放牧变化选择样点,并对季节影响进行评估。使用SAS统计软件和MicrosoftExcel分析牧草组成、牧草高度和质量数据。本研究总共记录了26种草种,其中Chloris roxburghiana, Chrysopogon aucheri和Chrysopogon aucheri草种均表现出最高的平均单种覆盖高度和生物量产量。因此,建议将这些草种用于研究区域退化草地的恢复。研究结果还表明,植被覆盖类型、放牧和季节变化是决定牧草种类组成、牧草高度和生物量产量的关键因素。最后,研究结论还认为控制灌木丛植被并平衡放牧水平的可持续管理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牧草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Yabello牧场是埃塞俄比亚博拉纳的一个半干旱地区的牧场,目前面临着草场退化的严重挑战。植被覆盖的变化、过度放牧和季节性变化极大地影响了Yabello牧场的牧草组成和生物量。本文评估了植被覆盖、放牧和季节对Yabello牧场的牧草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首先采用1 m×1 m的随机样方进行实验,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和放牧变化选择样点,并对季节影响进行评估。使用SAS统计软件和MicrosoftExcel分析牧草组成、牧草高度和质量数据。本研究总共记录了26种草种,其中Chloris roxburghiana, Chrysopogon aucheri和Chrysopogon aucheri草种均表现出最高的平均单种覆盖高度和生物量产量。因此,建议将这些草种用于研究区域退化草地的恢复。研究结果还表明,植被覆盖类型、放牧和季节变化是决定牧草种类组成、牧草高度和生物量产量的关键因素。最后,研究结论还认为控制灌木丛植被并平衡放牧水平的可持续管理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牧草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8,(5):47-47
种植牧草养羊、羊粪制成优质颗粒肥料肥田、肥沃的土地促进牧草高产……上海永辉羊业有限公司实施资源循环利用,长年圈养羊群8000头,却丝毫未给周边环境带来压力,前不久被列为上海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13.
许清云 《中国沙漠》1986,6(2):40-42
1981年4月国家农委、农业部、财政部、民航总局联合下达的飞播牧草的通知中确定阿拉善左旗为北方飞播牧草试验区之-,探索在250毫米降雨量以下的半荒漠区,治沙建草原发展畜牧业的科学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阿拉善荒漠草地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付华  周志宇  庄光辉 《中国沙漠》2000,20(4):426-429
对阿拉善所属的4个草地类6个亚类75个牧草25个土壤样本中的Fe、Mn、Zn、Cu、Co、Mo、Se等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类型进行研究,并对各草地类牧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除滩地戈壁亚类,山前倾斜地亚类、河泛地低地亚类Se含量及冷温潮湿类的Cu和Zn含量正常外,其它都低于我国和世界正常土壤平均含量。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成土母质相关。阿拉善地区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复杂,但牧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范围,这与牧草本身对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熵的天然草地综合评价的模糊物元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信息熵、模糊理论和物元可拓集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天然草地的覆盖度、可食风干牧草产量、牧草利用率、草群中优良牧草比率、草地可利用面积系数、羊单位需草地面积等指标,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的草地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对面向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天然草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所得评价结果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该模型理论清晰、简捷,便于计算机编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NDVI的西藏自治区草地退化评价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霞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69-71
本文选择草地退化三个主要的表征因子草地盖度、牧草生物量和牧草植株高度来反映草地“量”的退化程度,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算出各个表征因子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出草地综合评价指数。最后根据NDVI与草地综合评价指数建立草地退化评价模型,为草地退化的遥感宏观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放牧对高寒草甸地表特征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五种处于不同放牧强度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放牧对高寒草甸植被演替规律和土壤对放牧压力的响应过程研究,为合理利用和提高草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呈急剧下降趋势,由禾草草甸的646.24 g/m2下降到小嵩草草甸的328.16 g/m2,容重逐渐减小;在小嵩草草甸阶段地表逐渐出现塌陷和裂缝,0~10 cm土层中根土体积比逐渐变大;土壤的质地类型发生变化,由禾草草甸粘壤土转变为壤质粘土;放牧强度对牧草返青开始时间和生长期都没有影响,但在重牧处理时,非生长季地温降低程度很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依据县域农业统计数据,以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作为衡量耕地基本生产力的指标,对比分析了1985~1987和 2002~2004两个时段的耕地生产力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 过去2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耕地生产力普遍提高,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地区耕地生产力增加幅度尤为显著,这些地区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对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② 受中国降水空间分异影响,耕地生产力的东西差异依然显著,农牧交错带耕地生产力最低;农牧交错带以东,自西北向东南耕地生产力逐渐增高,耕地生产力区内差异在2002~2004年已表现得不明显;农牧交错带以西,耕地生产力相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侧和农牧交错带;东部地区,由于北方耕地生产力增幅明显,以温度为主导的南北差异已经缩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 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 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 年与2000-2005 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 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 世纪90 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 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林地生产力估测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世和  韦红 《山地学报》2006,24(4):473-479
借助G 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利用福建省气象观测资料推算出全省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的125 m×125 m栅格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合林地土壤质量系数,修正计算区域林地生产力栅格数据,然后借助动态聚类分析模型进行区域林地生产力分区。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生产力介于262.2 g/(m2.a)~2 100.6 g/(m2.a),9个设区市林地生产力均值大小顺序为:漳州>龙岩>福州>厦门>三明>莆田>南平>泉州>宁德。全省林地以高、中生产力区占绝对优势,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76.26%和23.54%,其中高生产力区主要分布于闽北、闽西和闽中地区,而中生产力区则主要分布于闽北、闽中和闽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