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1世纪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in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livelih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China is a major grain producer as well as a major grain consumer. The grai…  相似文献   
2.
主要发达国家提交UNFCCC的1990-2006年排放清单数据显示,部分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确实的减排措施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其中,德、英、法、荷和瑞典是履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目标效果最好的国家,分析各国所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发现,这些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目标的实际路径大多是“避重就轻”的,其做法对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采取非关键领域减排的策略可以为我国经济高速重化工发展腾出一定的排放空间,减少温室气体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In view of food affordability and the threshold for food security,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integrated index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which is composed mainly of the balance between food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serve for food security and the economic capacity for offset food demand. Six types of food security regions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ounty-level statistics. At regional scale, China’s food security is not optimistic.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without the emergence of extreme disasters and decline of grain-sown areas, China’s most vulnerable areas (Type VI) account for 30.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cities), which are unable to meet the ends by food productivity or market based measures at subsistence levels. In China, there are only 14.5% of the counties (cities) that could guarantee well-off food security through grain production (Type I) or economic measures to meet the demand by themselves (Type III).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vulnerable levels of food security and its dominant forming factors,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1)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dominated by natural factors (including Type IV and Type VIa), which account for 39.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cities), mainly located in fragile ecologic zones, i.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s in the marginal areas of summer monsoon, the poor hilly areas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 on; (2)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dominated by low ratio of grain-sown areas (including Type VIb and Type V), which account for 16.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cities), mostly located in the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3) Potential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with underdeveloped local economies (Type II), of which 57% are the main grain-surplus regions in China, mainly located in the areas of plains and basins with favorable climate.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殷培红  方修琦 《地理学报》2008,63(10):1064-1072
从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阈值的角度, 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储备、 经济补偿能力等因素, 构造综合评价指标-粮食安全保障的财政压力水平, 以粮食安全保障 费用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25%作为可接受水平, 共识别出6 个不同类型的粮食安全区。 在没有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和现有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 全国有14.5%的县(市) (1 级和3 级粮食安全区) 能够通过粮食生产或者经济补偿能力保障小康水平的粮食安全。全国29.4% 的县(市) 属于2 级粮食安全区, 其中57%的地区是中国的主要余粮区, 约占全国主要余粮区 中的72%, 因财政收入低、人口密度大, 不能负担庞大的小康水平粮食安全储备费用。中国 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6 级区) 占全国县(市) 总数的30%, 不具备温饱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 经济补偿能力, 主要包括两类地区: ① 夏季季风区边缘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及秦岭地区, 以及 南方贫困的丘陵地区属于“资源型粮食短缺地区”; ② 广西、广东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等 富裕地区属于“结构性粮食短缺地区”, 过低的粮食自给率已影响到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2000~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了2000年以来中国缺粮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考虑气候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将缺粮区区分为常年缺粮区和潜在缺粮区,同时运用聚类方法,分别将两种缺粮区划分为不同区域类型,重点分析了缺粮的原因以及影响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表明:中国的常年缺粮区主要分布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潜在缺粮区主要分布在此线以东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年缺粮总量最多;半湿润、半干旱地带上的常年缺粮区,总数最多、分布广,缺粮总量列第二位,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特点的潜在缺粮区,这里,粮食安全受环境变化影响大,粮食、耕地、经济、环境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澳大利亚《水法》中关于流域规划的目的、内容、编制、修订、评估等相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总结其特点,并结合我国《水法》中有关流域规划的规定,提出我国应完善流域规划编制的协商机制、重视吸纳公众参与流域规划、加强流域规划的定期评估的建议,以充分发挥流域规划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有关技术因素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影响的内容,分散在第一、三两节中。但在第二节“影响工业布局因素”中,只讲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要想突破技术因素这个难点,必须先深刻领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从经济因素中的交通运输费用及工业使用原料、能源数量的降低,引出冶金技术变革、动力革命及运输条件的进步等技术革命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农业政策相对稳定的1985-2004年,全国2075个县(市)的粮食单产数据和全国730个基础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降水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提高了气候变化敏感区的辨识能力,得到以下结论:(1)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说明4-10月温度,其次5-9月降水是影响中国粮食单产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2)在240个单产趋势增加显著地区中,识别出137个地区的单产趋势增长与4-10月温度变化存在长期互动关系,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转换带以及长江沿线等重要地理过渡带上;(3)在数据有效的328个地区中,有41.6%的地区粮食单产波动项对4-10月温度和5-9月降水两个气候波动项都敏感,主要集中分布在:①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和胡焕庸人口地理线之间的地区,常年缺粮区占优势,秦岭以北单产波动系数很高,②江西、浙江、福建是余粮区和常年缺粮区并存、单产波动变化很小的地区,③吉林、辽宁东部、河南、安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波动系数低,单产波动系数较全国高,主要为受气候波动变化影响而产量不稳定的主要余粮区,这说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应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联邦制框架下,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体制从区域自治到区域协商,再到国家统管,不断改革,以应对演变的流域环境和凸显的流域问题,顺应流域综合管理的国际发展趋势。考虑到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流域立法和流域管理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特别是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二元立法模式,以及多部门涉水管理,可借鉴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经验,重点完善流域多级协调机制,将流域区域协商与国家统筹管理相结合,为下一步流域管理新体制的产生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