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1986年11月7日山西运城出现了一次震群活动.至1987年2月1日共发生地震801次.最大地震为4.7(M_L),位于东经111°03′、北纬35°11.5′,震源深度5.5公里,震中烈度达5度强.由于运城震群的震源较浅,3.0级以上地震在震区普遍有感,甚至2.0级左右或2.0至2.9级间的地震也不同程度地有感.因此,这次震群活动对当地群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1982年4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根据宁夏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为:发震时刻:14点36分56.4秒;震中位置:北纬36.07°,东经105.6°;宏观震中位于海原县蒿川公社;震级(Ms):5.5,震源深度:18-2公里。  相似文献   

3.
从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4月24日在福建仙游共发生记录到地震667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2年4月15日发生的ML4.1级地震。本文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 ,反演得到2012年4月15日ML4.1、2012年11月25日ML3.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为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为北西向,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南北向。分别利用波形拟合和sPL深度震相方法确定2012年4月15日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认为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8~9 km。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同中国地图出版社合作,已编绘出1900—1980年期间世界 M≥6地震分布图。该图共绘出1900年至1980年81年期间全世界6级和6级以上地震7936次。其中8级和8级以上98次,7级和7级以上1483次。中国国内地区6级和6级以上609次,8级和8级以上8次,分别用圆径大小不同的符号表示,其中,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浅源地震用红色,70至300公里的中深源地震用绿色,兰色表示震源深度大于300直到大约700公里。凡是8级和8级以上者都标出地震年月日和震级值。全部震中坐标用 NOVA 型计算机自动点绘,图幅面积为2×1.5米~2。不同大小圆径的符号是在  相似文献   

5.
四川盐源-云南宁蒗间5.8级地震发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区域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地质、震源机制以及地震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01年5月24日的盐源5.8级地震应属于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的持续活跃地震.整个地震活动持续时间长达58.6个月.盐源5.8级地震序列特征为主震-余震型,四川地震台网记录自2001年5月24日至2002年5月31日共记录到0.0级以上地震1409次(不含5.8级主震),其中:4.0~4.9级地震6次,最大余震4.7级.余震优势分布大致为北北东-南南西,与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吻合,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大体一致.推测该地震与近南北走向的构造有关,即近南北向的节面Ⅱ应是地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6.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4,(2)
1984年1月6日甘肃省武威发生5.5级地震,其主要参数如下:发震时刻:07时34分0.5秒震级:M_s=5.5(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定)微观震中:北纬37°57′,东经102°10′(±2公里)震源深度:9.2±4.5公里  相似文献   

8.
1977年10月19日广西平果县城厢公社发生的5.0级地震,震中位于N23°23′12″、E107°32′12″,它发生在一个长期地震活动性较低的地区。主震发生后至当年12月14日共记录260余次余震;根据已确定的34次余震震中分布,大体呈北东东向分布(图1),由图可见,主震位于余震区的西北端,它显示出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余震区长约11公里,宽约7公里,由小台网确定的34次余震震源深度(图2),80%在9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9.
利用非线性定位方法NLLoc,对22次人工定点爆破事件和88次福建仙游震群序列M≥1.5级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与福建台网日常定位方法进行对比,讨论了NLLoc方法在台网日常业务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NLLoc算法无论是人工爆破还是天然地震,其定位结果在发震时刻误差、震中误差和震源深度误差等方面都优于现有定位方法结果,尤其是在震源深度确定方面NLLoc算法优势明显.该方法定位仙游序列活动初期深度较浅与CAP反演2012年4月15日ML4.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地震序列活动中后期深度均值略小于理论估值;而正式目录的地震序列活动初期深度较深,震源深度差值较大,地震序列活动中期深度均值大于理论估值.NLLoc方法可用于台网日常地震定位,且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震源深度测定问题,提高地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0.
1.引言从1987年7月28日开始,我国著名南北地震带中部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境内相继发生3.8、3.6、3.5级有感地震。至10月3日止,已发生 M_L=1.5—3.8的地震20次,其中有感地震8次。由于这些地震震源深度浅,仅有5—11公里,攀枝花地区的米易县、盐边县、会理县、仁和区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特别是米易县,震感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1.
重新定位了甘肃地区1977年1月至1984年7月的3000多个中小地震,分析对此这些地震的深度分布可以看到: 1.甘肃地区近年来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15公里以上的上部地壳中,而且这些震源在深度上呈层状分布,分别在1.5公里,7.5公里和11公里附近出现三个密集分布层。2.震源分层情况,浅层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源”深度等都显示出同历史强震有关,而大震多位于地下15公里深处附近,大震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可达40公里深处。3.中小地震强度随震源深度变化不明显。文章最后还论及了定位模型对震源深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一次中强地震。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微观震中在北纬35°14′,东经115°17′。面波震级5.9级,震源深度12公里。 地震发生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聊考深断裂带南段的菏泽地区。1937年8月1日曾在菏泽发生过两次7级左右地震,这次地震的极震区与1937年地震的极震区完全重合。宏观考察结果确定: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在菏泽市马岭岗公社与东明县胡庄公社之  相似文献   

13.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区2021年1月1日—11月29日间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以此分析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阿克塞M5.5地震是一次以逆冲性质为主的地震事件;重定位后,地震事件呈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阿克塞M5.5主震震源深度为14.1 km,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大多分布于15~25 km。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以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克塞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山西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1974年4月22日、1979年7月9日在江苏省溧阳地区先后发生5.8级、6.3级(ML)两次地震.在这两次地震前约23个月,其周围200多公里范围内出现地震空区图象.1974年5.8级地震前16个月,在240公里范围内没有发生小地震;临近震前7个月空区活化,爆发一系列小地震.1979年6.3级地震前15个月,在100公里范围内和240公里范围外发生一些小地震,形成环形空区;临近地震前7个月,约200公里范围内均无小震活动.根据两次主震等震线,主、余震展布和震源机制结果认为,它们是在北东东向压应力和北北西向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不同期共轭地震.两次地震空区图象的形成、发展和消失过程,描绘了区域应力持续作用下,中等均匀程度的地壳不均匀应变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月10日15点43分12.4秒,在云南省宁蒗县烂泥箐乡炭山坪一带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据丽江、永胜、宁蒗台网测定,微观震中在北纬27°13’,东经101°24’,震源深度的10公里。宏观震中在北纬27°14’,东经100°54.5’,即宁蒗县城东南约8.5公里  相似文献   

16.
1979年节礼日早晨4点钟,在苏格兰南部和英格兰北部突然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是大多数英国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次地震突然发生在几乎两个世纪以来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地区。这次节礼日地震为里氏5级,发生在卡莱尔北部10公里的地方,震源深度8公里,是1979年夏天开始的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在英国发生地震,比人们一般了解的更经常。在过去一千年中报道了四十多次十分剧烈的地震,诸如1884年科尔切斯特地震、1580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2 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0°,倾角86°,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299°,倾角79°,滑动角-4°,发震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往震区延伸隐伏的瑞昌—武穴断裂;本次地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断块东部,所在区域的5.5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近期显著地震集中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及其分支断裂上,地震能量有加速释放的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该区域存在发生6级左右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1981年2月至6月,洪雅西南爆发了4.2级震群型地震。据四川台网测定,大小地震共36次。震中集中在29°31′N~29°42′N;102°55′E~103°15E。震源深度26KM。发震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22日至28日。释放总能量相当于一个M~L=4.7级的地震。较大地震有三次:2月23日4.1级,2月28日4.2级,6月27日3.9级。  相似文献   

19.
据云南省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和全国地震台网速报测定,1985年4月18日13时52分53秒在北纬25°50′、东经102°51′,发生一次6.1级地震。震中位于禄劝县转龙区境内,震源深度5至10公里。据云南省地震局核定,该次地震后2分多钟随即发生一次4.9级强余震,也是迄今最强的一次余震。初步统汁,6.1级地震发生后9天中共发生1.7级以上地震近600次,其中4级以上余震23次。  相似文献   

20.
引言 1983年11月7日凌晨5点零7分在荷泽—东明一带发生了5.9级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总能量为4.887×10~(20)尔格,震中烈度为Ⅶ度。有感范围可达56万平方公里。对这样一次中强地震,应变仪及电感应力测量的异常信息是何种形态,还需认真探讨。因为6级以下的中强地震的临震异常信息远比一个7级以上的强震要小得多。但是实践证明荷泽5.9级地震前,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的观测站接收到了临震信息。三个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