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发现宿县矿区太原组灰岩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矿区内太原组灰岩厚度、钻孔岩芯岩溶发育形态描述以及井下钻、物探等资料的分析,得出太原组灰岩岩溶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为:宿东向斜内整体上来说岩溶发育较差,位于宿南向斜内的桃园煤矿岩溶发育好,祁南矿、祁东矿岩溶较发育,祁南深部、龙南及龙北矿岩溶发育较差,邹庄矿、钱营孜矿和骑路孙矿岩溶发育差;太原组灰岩岩溶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为:在整个矿区内三、四灰岩溶发育程度和灰岩富水性较一、二灰强。  相似文献   

2.
淮南矿区岩溶发育及地下灰岩水径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灰岩水威胁A组煤的安全开采。近年来淮南矿务局、煤科院地勘分院在此区开展了大规模研究试验工作。研究表明,本矿区岩溶发育强弱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岩溶发育强带绝大多数分布在断层密集和断层交叉地段;岩层急倾斜或倒转急倾斜区层间岩溶裂隙发育亦强;岩层缓倾斜构造不甚发育地段岩溶发育较弱。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1,(1)
天津地区奥陶系岩性主要为一大套厚层灰岩夹白云岩,可进一步划分为冶里组、亮甲山组、北庵庄组、马家沟组和峰峰组,沧县隆起钻孔揭露顶板埋深为882~2 728 m,厚度为29~1 511 m。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本区奥陶系岩溶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岩性、构造、风化淋滤时间和水动力条件等。灰岩比白云岩岩溶发育,且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岩溶作用减弱。对同一岩性而言,离断裂越近,岩溶裂隙越发育;岩层倾角越陡,越有利于深部岩溶发育。风化淋滤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本区奥陶系岩溶横向上主要沿大型断裂带和风化壳发育;垂向上主要发育在距不整合面400 m范围内,而且距不整合面越近,岩溶发育越强。奥陶系赋水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间发育的裂隙和岩溶,研究表明本区奥陶系热储赋水规律主要沿断裂和基岩凸起分布。  相似文献   

4.
古城煤矿首采区中部安昌断层、中华断层及其伴生断层形成一地堑,地表宽度约500m,断层最大落差达240m。断层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可能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与太原组灰岩岩溶水通过断层带产生一定水力联系,给矿井大巷掘进及正常生产造成隐患。通过地面瞬变电磁勘探、矿井大巷掘进、水文地质试验、水质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断层的富水性及导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昌—中华地堑在水平上两侧水力联系较弱,在水平上呈阻水特性;大断裂区域顶板二叠系含水层与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和奥陶系岩溶灰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较大,富水程度不同,水位标高不一致,判断各含水层在纵向存在水力联系的可能性不大,说明中华-安昌大断层在纵向上几乎不导水。  相似文献   

5.
无锡地区地下水条件复杂。为了查明城区地质地层结构、岩溶发育规律及含水层结构、富水性特征等内容,在整理分析以往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在研究区进行了物探、地质钻探、抽水试验等工作。研究发现:无锡地区三叠系青龙组灰岩埋藏深度10~170m,灰岩厚度大,裂隙较为发育,方解石充填,岩心呈块状、破碎状,局部有溶蚀,岩溶相对发育,富水性较好;两个水文钻孔水量分别达到764.64m3/d和1245.02m3/d,渗透系数分别为0.31 m/d和2.615m/d。  相似文献   

6.
灰岩地区岩溶、陷落柱的发育,严重影响了煤田资源勘查钻孔的布置位置的选择和为后期煤田的开采产生了安全隐患。为了规避这些不利地质因素的影响,这里根据这些不利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选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对某煤田勘查区的地层含水性、地层溶洞和陷落柱的分布形态、发育规模、埋藏深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根据该方法的解释结果圈定的陷落柱、隐伏的岩溶和裂隙发育带得到了后期钻孔的验证。该调查结果为音频大地电磁法在灰岩地区岩溶、陷落柱的探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岩溶储水结构分析与地球物理勘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伏平 《地质与勘探》2011,47(4):663-672
岩溶区储水结构是寻找地下水最为有利的靶区。在可溶岩与非可溶边界呈串珠状发育的岩溶泉、漏斗等,常指示地下岩溶强烈发育,接触界面的可溶岩为找水的有利部位。在背斜轴部,由于来自侧翼的挤压作用,灰岩、白云岩等硬脆性岩石易形成张性裂隙密集带,成为地下水的有利赋存部位。断裂、构造裂隙密集带使地下水互为沟通,成为良好的储水载体。在这...  相似文献   

8.
奥陶系在天津平原区是具有开发前景的基岩热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发现,该层岩溶裂隙发育极不均匀,富水性相差较大,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着地热资源的开发进程。为此,对全市近百眼揭露奥陶系地热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构造单元奥陶系一、二类裂缝发育和原始出水量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其岩溶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裂隙多分布于灰岩较纯的马家沟组,泥质灰岩较发育的亮甲山组和冶里组次之;在埋深小于2 300 m的地区,奥陶系裂隙发育随地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和中生界的岩溶裂隙发育厚度大于上覆地层为石炭系的;双窑和潘庄凸起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张性断裂附近岩溶裂隙最发育。据此可知,岩溶裂隙多分布在张性断裂附近、灰岩较纯的马家沟组,以及埋深较浅、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和中生界的凸起区,这些地区富水性较好,可为地热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101采区位于煤矿的中部,拟采10煤层,区内抽水资料较少.在合理利用采区内、外各种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矿井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的划分,充水水源、充水途径的分析,论述了采区的充水因素.研究认为,采区东部DF2.可视为采区补给边界;南、西、北分别被F14、WF4、F高-7断层切割,可视为隔水边界;10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是直接充水水源,富水性弱;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组)是间接充水水源,富水性亦弱;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是间接充水水源,富水性弱-中等;充水途径主要有构造裂隙、垮落带、导水裂缝带、断层及岩溶陷落柱以及未封闭好的钻孔等.该研究为采区涌水量计算、水害的防治及采区工作面的设计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岩溶区成井出现的几个问题在岩溶地区建凿的供水井出水量固然较大,但凿井工艺比较复杂,技术条件要求高,而且还会碰到如下几个问题。 1、溶洞涌砂堵塞钻孔。在第四系地层中凿井,若遇到粉细砂含水层时,会出现流砂淤孔,影响水井钻进。在坚硬岩层中凿井,遇到裂隙风化带和溶洞也会出现涌砂堵塞钻孔问题。例如1984年10月在镇江无线电厂,三迭系青龙群灰岩中施工供水井就出现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井的充水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是山西组砂岩裂隙水、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水和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充水通道主要是断层破碎带和隐伏陷落构造,其次是采矿形成的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结合历年的突水资料,分析了三河尖煤矿历次发生水害事故的原因。针对煤矿充水特征,提出了在预防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和太原组灰岩岩溶水时,要以超前疏放为主,对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则应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学示踪技术探查深部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虎维岳  郑刚  闫兰英 《中国岩溶》2010,29(2):205-211
基于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与化学示踪剂在岩溶含水介质中的运移扩散规律,提出了 几种常见的示踪剂浓度分布曲线类型,并研究了它们与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化学示踪技术探查岩溶发育特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山东丘集煤矿 为例,通过地面钻孔投放示踪剂,利用井下放水孔作为示踪接收点,研究了煤层下伏奥陶系 灰岩含水层隐伏岩溶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矿区深部奥陶系灰岩强岩溶发育带呈现出由西北分别向东和向东南延伸的“人字”型分布规律,矿区其它区域则以相对均匀的裂隙溶隙弱岩溶发育特征为主。通过与已有水文资料对比,矿区岩溶的发育与分布与奥陶灰岩含水层钻孔涌水量大小及其分布相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天津城区JNR-16孔石炭纪孢粉及其岩石地层研究,发现本孔揭露的石炭-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发育完整,其中的孢粉带可与山西、唐山等地孢粉带对比;本溪组、太原组厚度分别为33.5 m、41.1 m。在太原组中发现6个海侵体系域的准层序,每个准层序中均发育有灰岩,灰岩层可与唐山地区太原组灰岩层相对比。这些资料对天津基岩深埋区地质工作有借鉴意义,建议以该孔为基础建立天津城区石炭系次层型参考剖面。  相似文献   

14.
永夏煤田顺和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叶书发 《地下水》2012,(3):220-222
本文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矿井主采二2煤层充水因素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断层构造。指出山西组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为二2煤层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导水断裂构造、封闭不良钻孔等可能导通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可造成突水淹井事故。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济南趵突泉泉域重点渗漏带下伏可溶性岩补源渗漏特征.、影响因素及对泉水的影响,以小岭重点渗漏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补源试验、模型评估等方法,分析小岭重点渗漏带下伏可溶性岩石岩性、厚度、岩溶发育情况、影响因素及补源渗漏量,评估补源效果。结果表明:小岭重点渗漏带下伏岩层为炒米店组,岩性主要为中厚层微晶灰岩、薄层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厚度自东向西从7.6m向56.3 m增厚,岩溶发育较弱,受千佛山断裂影响,发育规模大的断裂带两侧岩溶越发育,岩溶发育带越宽,补源渗漏能力越强。在钻孔补源条件下,小岭重点渗漏带断裂两侧精准补源地段炒米店组地层补源渗漏量为20 023 m3·d-1。在综合考虑其他补源措施的情况下枯水期补源量为15 000 m3·d-1、补源时长1个月对泉水的影响值为2 cm。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主要由灰岩、岩屑石英砂岩、泥岩和煤岩组成。太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的陆表海潮坪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发育碳酸盐潮下带—潮间带及陆源碎屑潮下带。太原组中普遍发育冲刷充填现象,说明短期的沉积间断发生频繁。太原组中岩溶角砾岩发育,主要为镶嵌状角砾岩,见到少量裂缝角砾岩和紊乱角砾岩。太原组中的岩溶形成于同生期,没有形成岩溶地貌。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相比,太原组灰岩具有较高的Mn和Fe含量,明显低的Sr含量和δ18O值。这是由于埋藏作用和淡水淋滤所引起的,低的Sr含量和δ18O值主要由淡水淋滤所致。与大多数地质学家研究得出的二叠纪生物和非生物成因的方解石的δ13C值相比较,太原组方解石的δ13C值无明显差异。宏观和微观特征均说明太原组存在古岩溶。岩溶作用使得灰岩的储集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7.
蒙自市草坝东山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蒙自市草坝东山区三叠系中统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表出露岩性单一,岩溶现象强烈发育。通过野外岩溶形态、岩石节理裂隙、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调查,对草坝东山的岩溶形态进行统计;并进一步研究草坝东山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得到了草坝东山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及规律。岩溶发育与岩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含灰岩的三叠系永宁镇组岩溶最为发育,含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的三叠系个旧组岩溶发育较弱。岩溶总体发育方向与裂隙发育的优势方向一致,岩溶洞穴成层发育,塌陷的排列、落水洞的展布和倾斜方向、漏斗、洼地的长轴方向均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岩溶发育具有强度不均一性,区内岩溶发育大致分为3带即垂直入渗带、季节变动带、水平径流带。  相似文献   

18.
探地雷达技术对表层岩溶带典型剖面组构刻画与界面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往研究以剖面调查半定量为主,文章利用探地雷达属性技术对其发育情况进行定量研究。选取3个表层岩溶带的典型剖面(浅裂隙土、深裂隙土、厚土层覆盖),并采集探地雷达数据,通过提取相干体属性和均方根振幅属性来挖掘雷达数据中的潜在信息,用于区分介质组构和识别发育深度界面。结果表明,均方根振幅属性较好地区分出了浅裂隙土型和深裂隙土型的岩土介质,厚土层覆盖型的犁耕层与非犁耕层土壤介质;相干体属性能较好地识别出表层岩溶带和下部完整基岩,定量化其发育厚度。   相似文献   

19.
太原西山地区位于山西吕梁山-太行山中部,其构造变形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太原西山东缘的晋祠-平泉一带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及相关构造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以石炭系本溪组-奥陶系峰峰组的区域不整合面为构造分界面,太原西山东缘奥陶系碳酸盐岩与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的构造样式具有明显差异性.碳酸盐岩层主要发育近S-N向箱式褶皱及断层,碎屑岩层主要发育NE-SW向宽缓褶皱,NE-SW向断层对二者进行叠加改造.上述构造样式的垂向差异性是力学性质不同的岩层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差异性变形的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原西山地区S-N向和NE-SW向构造形迹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不同阶段,其区域应力场表现为早期近E-W向(或NWW-SEE向)挤压和晚期NW-SE向挤压,具有"顺时针"演化特征.将野外观测结果与水文钻孔数据相结合,初步构建研究区的构造模型.模型结果显示,近S-N向断层和NE-SW向断层为研究区内主要断裂体系,直接控制了节理等次级裂隙的产出特征,对于太原西山地区的古岩溶作用、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和强富水区的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湖南道县铁锰矿区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亮晶  姚腾飞  周鑫 《中国岩溶》2012,31(3):240-247
湖南道县铁锰矿区岩溶发育主要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断裂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岩溶形态主要有溶洞、暗河、溶沟、溶槽、漏斗、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岩溶非均一性特征明显。在地层岩性上,以矿区CaO含量最高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下段二至四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与锡矿山组下段第一层泥灰岩、泥质灰岩隔水层交界部位岩溶最为发育,佘田桥组见溶洞260个,占总溶洞数的96.7%。在平面上,岩溶以中部及北部地势平坦的覆盖岩溶区最为发育,见洞率54.8%,其次是岩石裸露的东部及南部低山丘陵区,矿区南部见洞率40.4%。在垂向上,由浅及深岩溶发育由强至弱,标高0~220m钻孔揭露溶洞237个,占溶洞总数的86.5%,-150~0m揭露溶洞28个,占溶洞总数的10.2%,-400m以下无溶洞及溶蚀现象。在地质构造上,断裂及其影响带岩溶较发育,断裂带见溶洞209个,占总见洞数的76.3%,且溶洞充填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